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8835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各大国既相互 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围绕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仍是各种力量较量的 主线,围绕国际秩序的矛盾和斗争继续发展。国际安全形势更趋复杂,非传统安全问题与 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 步伐加快,但风险和隐患依然存在。总的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但影响吐 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据国际货币

2、 基金组织等预测,2005 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我 国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还会保持增长态势,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并继续扩大对外 贸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重点流向高 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仍然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主要选择地之一, 这有利于我国稳定并扩大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业。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加强,市场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将更加广 泛,这有利于我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对外经贸活动的回旋余地。同 时,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

3、因素。国际石油价格在高位波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 影响会进一步显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更大;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不断扩 大,对美元继续构成贬值压力,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贸 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还会引发更多贸易摩擦和纠纷,干扰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正常运行。 这些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此外,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还会发展。 总之,要辩证地看待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 机遇,化解和战胜挑战,积极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周边及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各国对我国经 济发展前景和经济政策调

4、整的关注日益增强。同时,我国对外部市场、资源的需求不断上 升,国际市场波动和主要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对我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和风险都在加大。对于 这些变化,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既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做好工作部署,善于利用我 国正在上升的影响力,切实维护和拓展我国家利益,又要增强防范意识,妥善处理对外经 济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特别要看到,我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还不大,整体发 展水平还不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紧紧抓住并切 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全面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外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为指导,紧紧围 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这一根本任务,着眼于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 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争 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 境,开拓进取,在对外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我国的对外经济工作是成功的,既有效地巩固了同各国的传统经贸关系,又开拓了经济 合作的新领域,扩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同有关国家政治关系 的发展。总结这方面的工作,有四点重要启示:一是政经结合,以政促经。各项对外工作 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全局,政经并举,相互促进,努力维护

6、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是加强规划,突出重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全球战略眼光构建对外经济工作布 局,加强能源、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深化技术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增进合 作,互利共赢。努力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地区经济合作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 重要作用,注重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四是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 的统一部署,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逐步建立健全对外经济工作的有效机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相互配合,协调对外。这四点既是我们对新时期对外经济工作的新认识,也 是在今后对外经济工作中应该继续坚持的。 1、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7、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 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 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 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 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 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 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 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 然可以肯

8、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 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 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 发展。 2、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 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 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 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 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

9、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 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 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其次,要正确 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 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 次贷危机就是通过 MBS、ABS、CDO 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 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 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 用风险管理水平,审

10、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 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 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 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客观地说,在次贷危机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对隔离境外金融风 险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 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尤其是随着我 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

11、脆弱的 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 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我们要审慎放 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 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 本项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 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世界 日益感受到中国影响的同时, “全球因素

12、”也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 要变量。有鉴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着手防范 以化解金融外汇市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汇率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 会的对话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一)挤出效应 有学者认为,在经济上行期间,政府大规模投资会引发“挤出效应”,但在经济下行区间基本上不会挤占民间投资。但从 1998 年的施政效果看来,尽管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大型铁路、公路建设等项目,但仍挤占了民间投资的空间;加上民间资本受到的管制较多,其跟进意愿不强、始终低迷。因此,尽管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明确实施增值税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 1200 亿元,但长远看

13、来,需要进一步配合降息,恢复企业利润、带动企业投资、避免挤出效应。 (二)产能过剩 上一轮的投资热在保证经济增长方面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毫无疑问也遗留了至今尚未解决的产能过剩难题。1998 年金融危机时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一大批由政府投资的公路、铁路、机场等方面的固定资产项目先后开工;而今,中国的产能过剩已在重化工、钢铁、汽车等多个行业凸现。本次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警惕这一现象,从根源上作好项目审批,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出发,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避免出现由于今日的信贷放松造成银行未来几年出现巨额的呆坏账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 (三)投资体制 投资体制改革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成效

14、,很多审批项目改为审核和备案制,但是大的格局仍未明显改变。各地方政府“跑部钱进”的思维模式没有转变,发改委门庭若市的场景依旧。这种投资体制若不彻底转变,势必会影响财政资金的统一安排和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很容易造成资源分布不均、项目重复建设、资金大量浪费。要做到尽可能减少本次以及未来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寻租和浪费现象,投资体制仍需完善。 (四)监督机制 1997 年到 2007 年间,中国的 GDP 增长了 234,财政收入增长了 490,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政府以举国之力办大事(如此次约达 4 万亿的刺激计划的出台)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政府开支浪费。为确保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

15、有效落实、逐步推进民主化进程,应借此次大手笔刺激计划的出台与落实这一契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投资决策部门进行监督,避免浪费和滥用财政资源。 (五)地方政府 涉及地方政府的主要有两点需要格外重视:一方面,出于对 GDP 的追捧、 对政绩的热衷,地方政府长久以来都对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重化工项目格外青睐 ,而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则十分有限。这种政绩观往往催生了扶摇直上的数字 GDP,而普通民众的生活改善程度却十分有限,长此以往中国经济可能永远无法 摆脱对投资和资源的过度依赖,不久的将来必然会穷途末路;另一方面,一些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尤甚。以 2007 年财政部安排的 35 亿用 于中西

16、部地区廉租房的补贴为例,这笔补贴无法按时落实就是由于地方政府的 相关配套工作和资金无法到位造成的。因此,尽管本次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 程中突出强调了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扭 转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消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因素带来的制约,进而确保政策 的落实效果,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一)货币政策将越来越紧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不断增长,形成货 币供应过快增长的巨大压力。同时,在流动性偏多的背景下,由于金融机构利润约束增强、 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扩张动力强劲。为此 08 年国家将依然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从 总量控制和价格引导两方面着力。 从总量控制方面看,在国际收支平衡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前,继续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 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大力对冲流动性。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投放, 抑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2008 年的信贷投放原则将是增幅下降,贷款规模严格受到 控制,各分行要按月上报贷款的投放情况,如果商业银行在计划外超额放贷,有可能面临 多重且严苛的处罚措施,包括发行定向央票等。从价格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