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058425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以空以空 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 改革思考改革思考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以空间为导向的设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对 的支持的支持!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张静,张静,2012 年年 12 月月 8 -9 号号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是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所接触是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到的第

2、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不仅肩负着程。建筑设计基础是整个建筑学科的奠基石,不仅肩负着对建筑学初学者启蒙教育的责任,对建筑师未来的职业生对建筑学初学者启蒙教育的责任,对建筑师未来的职业生涯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涯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目前我院进入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目前我院进入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出身,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能是理工科出身,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能相对比较强而空间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及艺术感知能力相相对比较强而空间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及艺术感知能力相对薄弱。所

3、以我们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对薄弱。所以我们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基础训练以外,更要将空间的理念渗透到基础教学基本的基础训练以外,更要将空间的理念渗透到基础教学的各个层面,形成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并的各个层面,形成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并不断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推陈出新。不断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推陈出新。一、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一、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效率不高,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效率不高,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到大二甚至到大三空间思维能力依然薄弱,表现很多学生到大二甚至到大三空间思维能力依然薄

4、弱,表现在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中的建筑空间关系十分混乱。中的建筑空间关系十分混乱。2、学生普遍使用简单机械的平面加立面的建筑设计方法、学生普遍使用简单机械的平面加立面的建筑设计方法很多同学把平面画好以后,采用拼凑的方法设计立面及空很多同学把平面画好以后,采用拼凑的方法设计立面及空间间33、教学缺乏互动,一部分同学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缺乏互动,一部分同学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同学对空间设计缺乏激情,抱着应付作业的态度一部分同学对空间设计缺乏激情,抱着应付作业的态度二、二、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国内外的现状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国内外的现状1、 国内现状国内现状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建筑院校的

5、建筑教育中一直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建筑院校的建筑教育中一直占较重要较重要的位置,历来也是各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特别是自的位置,历来也是各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特别是自20 世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针对该课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针对该课程进行的改革,有的进行局部调整,有的全面更新,各有程进行的改革,有的进行局部调整,有的全面更新,各有特色,对该课程的关注度特色,对该课程的关注度也日益强烈。比如:清华大学适当减少了传统表现技法的也日益强烈。比如:清华大学适当减少了传统表现技法的训练,增训练,增加了设计的比重,强调空间体验和造型设计的结合,提倡加了设

6、计的比重,强调空间体验和造型设计的结合,提倡4模型制作。模型制作。2、 国外现状国外现状国外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中把国外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中把 “空间设计空间设计” 提到了重要提到了重要的位的位置,走出了包豪斯强调纯形式设计的误区。采用问题型的置,走出了包豪斯强调纯形式设计的误区。采用问题型的题目设置,题目设置,使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更强,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使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更强,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在动来,在动手和动脑的实际操作中享受到做建筑的快乐。在这个过程手和动脑的实际操作中享受到做建筑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中学生培养起了良好的空间设计观。养起了良好的空间设计观。三、

7、三、 结合我院实际推行建构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我院实际推行建构教学的可行性分析1、 外围条件分析外围条件分析51-1、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广泛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除了运用传统的书本获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除了运用传统的书本获取知识之取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获取知识的广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获取知识的广度与一线高与一线高校相差无几。校相差无几。1-2、 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我院举办的我院举办的“建构设计大赛建构设计大赛”为我们实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为我们实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提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供了宝贵的经验

8、。2、主体条件分析、主体条件分析2-1、学生适应性分析、学生适应性分析6通过之前教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的观察,我认为有通过之前教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的观察,我认为有一部分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很多学生本身也很渴生的学习、创造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很多学生本身也很渴望自己在望自己在学好建筑设计基础的前提下,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加强。学好建筑设计基础的前提下,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这样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实行以空间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实行以空间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是可改革是可行的。行的。2-2、教师的适应性分析、教师的适应性分析我院的蔡华

9、、陈伟老师常时间工作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我院的蔡华、陈伟老师常时间工作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一线,对一线,对整个教学体系了解比较深刻,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体系了解比较深刻,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新近而新近7老师也陆续参与到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陆续参与到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总之,不管是从外围条件还是主体条件上看,我们都具备总之,不管是从外围条件还是主体条件上看,我们都具备了推行建构教学的可行性。了推行建构教学的可行性。四、在我院实际推行建构教学的工作路径四、在我院实际推行建构教学的工作路径1、 明确新时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新时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

10、学目标近年来,建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近年来,建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度功、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关注建筑与生态环境、有较高社会责任的文化艺术修养、关注建筑与生态环境、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人才的认识逐步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人才的认识逐步得到认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更广泛得到认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的内容。1-1、 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为重点,加强设计基础技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为重点,加强设计基础技能的训练。能的训练。 1-2、 帮助学生了解以建筑学、城市规

11、划、景帮助学生了解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为核心的人居环境观设计为核心的人居环境8学的基本内涵。学的基本内涵。1-3、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工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作习惯。1-4、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设计理论体系和专业基础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设计理论体系和专业基础知识;初步的识;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建筑空间、环境、功能)建筑概念和理论(建筑空间、环境、功能) ;相关的基础知;相关的基础知识(建识(建筑平立剖面的含义和规范表达,组成一般建筑的元素,中筑平立剖面的含义和规范表达,组成一般建筑的元素,中西方建西方建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等)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等) 。1-5、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能力:建筑识图与建筑识图与制图,工作模型的制作,口头及文字表达和交流等。制图,工作模型的制作,口头及文字表达和交流等。91-6、 启发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化艺术修养。具启发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文化艺术修养。具备较高的社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会责任感。2、 目标驱动我们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目标驱动我们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