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7571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迟子建小说的女性形象意蕴-以以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为例摘要:作为一部女性作家所描述的的少数民族史诗,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独特的视角回顾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塑造了以达玛拉、妮浩和伊莲娜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作品展现了鄂温克女性忠于爱情、恪守传统、坚持信仰、甘于奉献的美好品德以及面对现代文明冲击的彷徨无助、艰难求索;表达了作家对山林文明的欣赏与赞美,对弱小文明行将消失的惋惜与留恋,以及对鄂温克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基于此,本文主要在描述这些女性形象的基础上探讨这些形象的根源,从而找到这些形象背后的灵魂,以及每个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怎样寻

2、找和坚守内心最大的财富.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女性形象,意蕴, 额尔古纳河右岸前言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角度,迟子建贡献出了她目前为止最优秀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二十年前,初人文坛的迟子建带着极地乡间特有的气息给当代文坛带来一股清凉之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世界:奔流的额尔古纳河,逝川水中会流泪的鱼,神秘的萨满教,生活在深林中以捕猎为生的鄂温克民族,极地的山村与偏镇,无不让人惊奇、震撼、神往。 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展示了那些生活在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迟子建始终以平和的心态执着于自己的文学王国的构建,游离于喧嚣的时

3、代潮流之外。对东北黑土地的依恋,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家园的追求,对鄂温克民族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乃至博大的宗教情怀,形成了她文学创作中淳厚而丰饶的文化韵味。一、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性形象的类型宽容和无私的女性的特征出现在这部小说中,应该包含容、善良、隐忍、无私的性格特征。女性在命的认识,在抚养子女中自然而然地参与了同。女性从来就不是完全独立的。她天性有的依附感和归属感,所以决定了她们看待世性,而感性是文学的“天籁” ,它们像闪光。只要你巧手穿起来,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那么,女人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女人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女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心理是微妙的、多样的。对于“女人是什么” ,用

4、“女人是男人的者、客体、附属物”来作答,很明显是肤浅的、片面的。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男人、男性作家眼中的女人和在同性、同性作家眼中的女人是不一样的。很多男性作家在创作的时间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受到深入骨髓的男权思想的影响,在创作女性形象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这样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并不是真正的、真实的女性形象。相反,因为女性更了解女性,所以在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能体现真正的女性。周晓扬曾这样评价:“迟子建在女权主义的呐喊声中也是有些寂寞的,人们在提到女权主义时,忽视了这一位女作家,然而她的小说中充满了那么明显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对生命的态度,都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的。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迟子

5、建关注于女性的命运,在她作品中瑰丽的背景下,讲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女性的故事,体现了自己对女性的理解和同情。女性不应为自己的身份而苦恼,不能把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看作是一种苦役,也别相信诗人那些愚蠢的比喻:女人是缠在男人身上的藤。要想获得心灵的真正解放,不是把男性骂得狗血淋头或是幻想角色转换,而是应该天然地优雅地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只要心灵自由了,就没那么多的怨艾和烦恼了。女性应该树立起母性特有的高贵气质,面不是卑贱感,只有这样,她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独立。迟子建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都穿行在尘世和苦难之间,在苦难中依然追寻生命的真实和自由,最终却淡然回归自然,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之中的女性更是表

6、现出了一种自由和超越之美。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寄寓了迟子建对理想化生存的思考,体现出了浓厚的人生总结的意味,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自由无羁的情爱追求;泰然从容的处世态度。(1)饱受苦难但依然乐观奉献的女性形象鄂温克人生于大山,长于大山,面临着恶劣严酷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一切不可预知的危险和威胁,小说中的女性,无疑是充满着痛苦,饱受苦难的形象。但即使是这样,作者依然在严酷的环境之中写出了浪漫和希望,迟子建用细腻的笔写出了鄂温克女人的爱恨悲欢,塑造了“我”和“我”的长辈以及子、孙辈四代鄂温克女性的形象,其中,为爱情而备受煎熬的可怜的达玛拉、屡遭失子之痛的可敬的妮浩萨满、在山林和城

7、市问徘徊苦闷的伊莲娜最令人揪心动容。虽然小说作为描写一个民族的变迁,描述一个民族的故事的一部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岸没有为单个的女性作为作品主角,对她们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详尽的描述,但就是这么在小说中的几笔的勾描,已经让读者深刻理解了鄂温克女人的苦难。整部小说描写了为数众多的“死亡” ,尤其是众多的女性的死亡,文中“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出生不久就死去了,列娜则因搬迁时落到后面而被冻死;达玛拉为情所困忧虑而死,依芙琳给人疗病而死,达西开枪自杀而死,杰芙琳娜吃毒蘑殉情而死,优莲因难产而死,马伊堪跳崖而死,妮浩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顶替别人的孩子而死,妮浩因跳神耗力过度而死,依莲娜因醉酒溺水而死众多女性人物的

8、相继离世,使小说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些女性最终在于自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走向毁灭,似乎是弱小民族的使然,这些女性用自己的死亡和悲剧的命运,诉说着鄂温克人的一曲挽歌,这是弱小民族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走向新生的必经之路。文中“我”的弟媳是妮浩,可以说既是萨满又是母亲的妮浩的一生则更为悲壮。妮浩是“我”们氏族的第二个萨满, “我”的弟媳。作为一个萨满,她和尼都一样,具有了非凡的能力跳神可以让一个人起死回生,可以让天降雨;她胸怀旷世大爱,当她的天职在现实中损及她个人的爱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爱”她明知自己每跳神救活一个人,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但只要有人需要她跳神,她便义无反顾,

9、为此,她失去了四个儿女,吓跑了女儿贝尔娜,最后,为了求雨,她跳神把自己的性命也丢掉了;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总的来看,妮浩堪称“我们”民族的“观世音” 。当时她和父亲来到“我”的丛林做刀的时候被“我”的弟弟鲁尼相中,鲁尼听说姑姑依芙琳也想让妮浩嫁给自己的儿子金的时候就主动向妮浩表示爱情并赢得了芳心,两个人就生活在一起。后来当“我”的爱人尼都萨满去世后,妮浩就成了新的萨满,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让氏族兴旺发达,成为新萨满的誓言,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新萨满拼劲全力,为氏族的每一个人奔波,祝福。可以说文中的新萨漫妮浩是鄂温克人与上天的使者,更把上天的爱洒向人间。为了誓言,妮浩不惜牺

10、牲自己的孩子,屡屡救了别人,却导致了自己的孩子死于不幸,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衰弱不堪的她仍然全副披挂为熄灭森林大火而起舞,这一次她奉献的是自己。可以说,妮浩作为民族的萨满,用了自己全部的爱去包容他人,用了自己全部的情,去乐观的对待属于自己的苦难和民族,故事中妮浩跳神能让人起死回生,能让天降雨,每次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个人,她便要失去一位亲生骨肉;她在面对生死或者选择生死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困惑,她的抉择与其说来自于母性的伟大不如说是冥冥之中的神灵;她的生死观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小说中弥漫着种种神秘意象和暗示,如妮浩每失去一个孩子总有“预兆” 。但是这种神秘的预示和苦难,没有让她放弃内心的善

11、良,作为萨满,妮浩为了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她无怨无悔,表现出了信仰的虔诚!妮浩萨满祈雨的神舞成了她生命最后的舞蹈,倾盆的大雨扑灭了山火,而她自己则为此献出了生命但依旧无怨无悔!(2)淳朴善良的的女性形象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了很多纯朴善良的鄂温克女性形象,她们具有丛林的单纯和没有收到现代文明浸染的心,这种纯朴善良,来自于山林的安静,和自然的气质,纯朴善良的女性,只要别人对自己很好,自己的心,就会加倍的给与对方,我们知道,爱和善良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来源,一个民族的故事离不开爱。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人当然也不例外,那些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那些真实的爱,一直都在鄂温克人的身边,故事中“我”的妈妈达

12、玛拉的故事更是一曲爱的颂歌。小说中的达玛拉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的,喜欢唱歌跳舞,热爱生活的鄂温克姑娘,当时一次的偶遇,她认识了两兄弟林克和尼都萨满,通过接触,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美丽的达玛拉,为了赢得达玛拉的芳心,兄弟两人开始笔试射箭,最终林克赢得了比赛,也最终让达玛拉爱上了自己。达玛拉和林克,两个人爱的如胶似漆,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文中的“我”和两个姐姐、弟弟鲁尼,生活原本是美好的,然而,由于一次意外,林克去参加一次庆祝节日为了换取驯鹿的路途中,不幸遇难身亡,被雷电击死。此后,林克的兄弟尼都萨满见到这样,就开始向达玛拉表示自己的感情,为此甚至不惜把自己积攒了两年之久的山鸡羽毛拿出来为心爱的人做

13、了裙子,从而赢得了达玛拉的芳心。可原本美好的爱情却不能容于民族的习俗,按照鄂温克人的规定,达玛拉是不能和丈夫的哥哥在一起的。达玛拉痛苦异常,一天天变得憔悴,她每天把脑袋深深埋进怀里,把脖子弯曲着,把腰深深的弯下去,最终死在了儿子鲁尼的婚礼上,在一场疯狂的舞蹈过后,达玛拉像一朵花一样,死在了黎明的时候。她没有见到明天的太阳,却终于放下了心里的苦难.(3) 率真纠结的女性形象小说中我们发现,鄂温克的女性都是向往自由,真诚率真的人,她们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她们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从来不会违背自己的心,她们会勇敢的追求爱和幸福,但在追求的道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却又是复杂的.比如,作者用了浓重

14、的笔墨描写了依芙琳,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人,依芙琳是小说中的重要女性人物之一, “我”的姑姑。她阅尽沧桑,一生不幸,令人同情虽然结婚成家,但既没得到丈夫的爱,又没得到儿子的爱;儿子在她垂暮之年被她逼死,丈夫最终也先她而去。她心底阴暗、言语苛刻,喜欢捅人痛处,令人厌恶,如她散布娜杰什卡被俄国商人强奸的事;看不惯伊万每次打猎归来时,娜杰什卡都在营地迎接他并将他紧紧拥在怀中,还说那是妓女做派;每次到了额尔古纳河时,她都会冷言冷语地讥讽娜杰什卡,恨不得让娜杰什卡化成一阵风,飘回额尔古纳河左岸;当娜杰什卡因害怕日本人而带着孩子娜拉和吉兰特而逃跑时,面对悲伤的伊万,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但她却大声说“我早就说过

15、,娜杰什卡早晚有一天要带着她的孩子回老家去!” ”因妮浩没嫁给金得而耿耿于怀,因而,每当妮浩遇到不幸,她便总幸灾乐祸;因嫌恶坤德而恶意弄掉坤德播在她肚子里的“孩子” ,当拉吉米拜托她给马伊堪做衣服时,她把衣服做得没领没袖,像一个大口袋鄂温克族人往往把那些没有活下来的孩子,用白布口袋装着扔到向阳的山坡去但她也有善良的一面她之所以待人刻薄是因为她自己不幸而他人幸福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她讨厌娜杰什卡是因为嫉妒娜杰什卡和伊万的相亲相爱,同时,也是因为伊万和娜杰什卡的结合气死了她的伯父;她虽然嫌弃金得,但依然很爱他;她嫌恶坤德,但那是因为坤德有过别恋;“我”母亲因列娜迟迟不回而哭时,她噙着眼泪劝慰着她;男

16、人们被招去集训时,她出去为大家打猎,娜杰什卡走后,她张罗着为伊万再找个女人;得知玛利亚去世后,她落下了泪水,当晚和第二天都没吃饭;最后,因给玛克辛姆吹气疗疮而死。此外,她还有民族正义感,如当许财发说山外搞土改斗地主时, “她清了清嗓子,说,搞得好,搞得好!我们也该跟苏联人和日本人搞这个,他们从我们这里拿走了那么多的东西,得要回来!地主能斗,他们就斗不得?!”总之,依芙琳是一个复杂的人,很难简单地以好坏概之。二、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女性形象的根源显然,迟子建认为,关爱那些原始部落的最好方式是给予他们自由的生存空间,保留他们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不要改变他们,因为改变的结果是毁灭。迟子建的观念与此相似,在她温情的叙述中,鄂温克人古老的生活方式里流淌着一种自然、清新的诗意,他们虽然猎杀动物,但因为他们已成为山林的一部分,所以对山林并不构成威胁。相反那些在文明旗号下的开发、建设是对山林生态毁灭性打击。所以这些女性命运和根源来自外界的冲击,来自民族走向何方的迷茫,来自自然与民族的情感,来自文明的悖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