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651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 澜(一)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 ,不能由别人代“活”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 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 会到的朴素真理。然而基于这一朴素事实作进一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即主动性是生命活 动重要本质特征的结论,却并非被每个人意识、认同和付之实践。人们往往只是在自然生 命的意义上接受这个结论。因为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基本表征,就是他能自动地呼吸; 当肠胃发出饥饿信号时,能主动进食和消化;机体能自动地进行复杂的新陈代谢。没有这 些自动和主动,生命就不能自然维持和生长,人就将走向死亡,这是明白无疑

2、的。但是, 当问题扩展到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等领域时,这一结论却常常被人遗忘、丢弃,甚至违背、 践踏。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哪怕是在 20 世纪末的今日的学校里也还顽强地存在,就是一例。如果我们经常到中小学去走走,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课程表的规 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 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 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 上课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思考等

3、,但最终大多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 架;他们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但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寻 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 世界。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教师同样是主宰者,他主要根据学校领导的规定去制定一学期、 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按照他对学生的评价去选拔班干部,把一项项工作分配给在他 看来合适的学生去做;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大多数的情况下总是由他最终作出。教师似 乎永远代表着正确,会错的总是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中生活,学生所期望的是被教师喜欢、 表扬和选中,害怕的是被教师讨厌、批评和忽视。总之,在学校里,课堂和班级都牢牢地 掌

4、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成长被教师控制,教师可以决定学生如何发展,甚至恨不得代替 他们去活,去成长。这种剥夺因其不会带来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视,甚至还因所谓教师的好心和善意、学生 的无知和幼稚、需要成人教导等理由而被视为天经地义。但是,在我看来,恰恰是学校的 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在学校中如此的生存方式,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活力和 创造力销蚀了,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的可能性扼杀了。然而,事情的严重 性还不止于此。人怎样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如若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养成了依赖、 等待、随从等对待生命的消极态度,那么,走上社会以后,他们还会依然期待着有决定权 的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

5、且,一旦他们拥有了决定权,还会无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应属 于每一个人,还会同样以主宰者的身份去控制所能管辖的他人。可见,这种限制、剥夺学 生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学校教育基本形态,不仅会制造个人精神生命发展的悲剧,而且 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它是保守、发展缓慢、强调等级控制的社会之产物,具有保存、 支撑这类社会的重要功能。它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给我们的遗产之一,尽管中华人 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半个世纪,尽管我们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学生在校实际生活的这一基本形态却仍无大的变化,在许多学校中存留了下来。之所以如 此,从大的方面来看,是因为以往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还没有达到非改

6、变它不可的地 步。何况,教育的变化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二)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刻在世纪转换之际到来。自本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改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和深度 明显加强。 “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最强主题,深刻的社会转型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 利推进。21 世纪,中国要实现的是一个世纪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现代化强国梦,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谓“复兴”?那就是民族精神的昂扬、经济生活的繁荣、科学 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再创辉煌它需要亿万中国人民生命潜能的迸发,需要有一代代生气 勃勃、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新人来实现

7、。现存的教育形态能满足这样的社会发展需 要吗?我们的回答是不能。在一个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的社会里,教育不可避免地本身也要转型。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不可能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还安然无恙地生活在过去的年 代,教育的滞后也只是在一定的时段内,它不可能一直滞后。当社会发展出现朝着人类文 明进步和解放的方向,进入转型、迁跃式发展的时期,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而言,更重 要的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去创造反映时代发展精神的新教育,而 不是惧怕这种变化,或者无动于衷。当今的时代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时代, 这里的“发展”不只是指数量的扩大、经费的增加、教育技术设施的更新及教师学

8、历水平 的进一步提高。无疑,这些都在教育的“发展”之列,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创建新型的学校、 追求新的高质量、培养一代新人。一句话,21 世纪的中国教育要转型,要实现“转型式” 的发展。21 世纪新型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在我看来是在 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上。针对以往教育在实际上对学生的精神生命需求和可 能的忽视乃至剥夺而言,21 世纪新型教育要自觉地追求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主动性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涉 的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适应、被动应答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人与其他类型生命体 共有的生

9、存方式。生命体如果连被动应答的能力都没有了,那他就无法生存。所以,对于 人来说,被动应答无需花大力气去教,在一定意义上它可以被环境逼出来,是生命体为满 足生存还需要“自然而然”要去做的事。主动生存的方式却不同,它与人所特有的发展、 创造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 去对待周围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 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 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这正是未 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三)为此,我

10、们需要创建新型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从根基开始实现学校教育的转型。这一 转型首先关涉到教师。本文前面已经指出,现有中小学内学生的发展基本上由教师主宰,学生在校的生存方式基本上是被动应答。其实,问题还不止于此,表面上看来作为主宰者 的教师,也是被规定者。他们被领导规定,被课程规定,被大纲规定,被教科书和教学参 考资料规定。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是指令的执行者、程序的操作者。由于他们所教授的知识 在性质上属于人类已经有的知识、被公认的真理,故教师的职业被认为是传递型而非创造 型的职业。这种认识的久远与普遍已达到了如此深刻的程度:它不仅成为社会公众心目中 教师职业性质的定位(教师被尊称为“教书先生” ,嘲

11、讽为“教书匠” ) ,而且成为教师群体 自我认同的职业定位。在学校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某一学科的学科教 师。他们把业务发展的主要途径视为是钻研教材、更新学科知识或提高与学科相关的学历 层次,把“根”扎在他们不参与创造仅承担传递任务的学科知识及能力提高的领域中。这 样的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身的意义而言,积极的方面充其量只是使教师的学科知识不落后 于被传递知识领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不去传递陈旧的或被证明错误的知识,做一个 跟得上学科发展的好的传递者;消极的方面是,教师若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科知识领域中, 如若他真的有可能参与学科知识的创造,那他就会“跳槽” ,不再当教师。所以,无论

12、从哪 一方面看,都是对“教师职业无需创造”结论之“强化”的证明。在这样的角色自我定位中工作的教师,往往以负责、认真、勤恳、踏实为特征。他们也常 常以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管理学生,把学生的任务主要定位在学知识、学本领,学习 人类已有的文化上,探索与创造自然也就与学生无缘了。师生在校的生存方式在不同的层 面上都呈现了被规定的特征,他们面向过去,面向人类的已知领域,而不是面向未来,面 向需要发现和创造、探索的领域。如此的角色定位规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被动适应 和吸纳,即使有主动,也限在主动学习的范围之内,或者少数特殊人才身上。可见,不改 变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不实现教师的精神解放,不激活

13、教师精神生命的活力,就 不可能有真实意义的、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实践的转型,也不可能还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 主动权。在我看来,教师精神生命在职业生活中的激活与焕发,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 跳出原先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只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可 能把“创造”还于教师职业。在此,并不否定教师的工作必然与知识相关,传递知识依然 是教师要做的事,但不能把此视为教师工作的全部,更不是终极目标。在教育活动中,知 识的价值是育人的养料,学习知识是为了人的成长。知识在此是手段、工具,人的发展与 成长才是教育的不可替代、独特的目的。把教知识看作是目的,是错把教育活动中不可缺 少的“

14、手段” 、 “养料”以及被使用的“物”当成了目的,是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 突出表现。在此意义上,我认为“教书”与“育人”不适宜并提,它们之间不存在并列关 系,也不会自然转化,而且“教死书”还会“把人教死” 。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之揭示,只有在知识的价值不再那么眩目而是相对平 实、知识的形态不再那么凝固而是加速膨胀、知识的获取不再那么单一而是丰富多彩的今 天,才显得不仅有理论的依据,而且有实践的需要。这一性质的确认并转化为教师的自我 认同之后,教师的工作就不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而是要面向学生 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这种创造

15、,不同于知识 的创造与技术的发明,它的结果是以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的方式存在,它的过程需要师生 互动。为此,教师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和学生群体相交时,他需要自己去理解、把握、设 计和进行由他主持的教育活动,需要发现、选择、利用已有的各种知识去调动学生内在潜 力的方法。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教师才不会仅仅是成为规定要求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教育活动的自主创造者;教师的职业才会有内在的尊严,给学生也带来尊严;教师的劳动才 有可能促使独立、主动地面对生活世界和生命历程的人之形成,而不是塑造被动适应的人。(四)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 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

16、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 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这“困难”就在于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基本活动方式,改变师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生存方 式。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成为怎样的 个人。新人产生、形成于新的生存方式。在由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面向 21 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中,我 们本着“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与试验校的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改变 中小学基本活动方式的实地试验研究。在进行探索性试验的五年中,我们始终牢牢地把每 个学生都生活其中的学校最基本两大生活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作为改革的重点, 不把力气花在给学校生活加许多“新花样”上,也不花在做一些即时能见成效,甚至能产 生轰动效应的事情上。牢牢地抓住“基本” ,是因为我们认识到, “转型”的最终真正实现, 必然要体现在基本活动方式和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变化上,学校教育的转型也不例外。改 变“基本”活动方式和师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生存方式是“困难”的,我们在研究中真实地 感觉到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