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3397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 3030 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路通民富生活变:改革开放 30 年来家乡公路交通之变迁 (2008-8-26 16:52:26) 来源:转载 共有 122 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从自然形成的河岸小道到拓宽的土路,从蜿蜒盘旋的山间土路到机动车通行的砂路,从坑坑洼洼的砂路到平整的沥青路,从三级、二级公路到高速公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公路的变化反映了陇原公路交通 30 年来的大变迁。我的家乡在甘肃省会宁县党岘乡一个偏僻的山坳里,这里交通阻塞,和外界严重隔绝,因而经济发展滞后。这里没有铁路,没有水路,改革开放 30 年来,唯一的交通还

2、是公路。30 年来,随着公路交通的上等升级,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经历了从肩挑背扛、牛马驮运、人力车拉到客货机动车运输的台阶式变迁和演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家乡经济快速发展,家乡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改观。我和改革开放同龄。上世纪 70 年代末,村子里唯一一条路在流水浸蚀形成的一条天然河道里,这条路也是村子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要是遇上大雨天,河里水流湍急,行人也就没法出行了。村子里的人们上集市除了要走一段河道外,还要走上 5 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镇子的集市上。村子里没有直接到乡镇和县城的班车

3、,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运输主要靠驴子和骡马。出村的河道和山路经常被雨水冲垮,连架子车通行都很困难。村里的人们要去县城,先要走上一小时的山间土路,才能到公路边搭乘隔日发一班的客车。上世纪 90 年代,我在距家 20 公里外的一个镇子上初中,那时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去学校要经过一条 15 公里长的土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形容那时的情景是再恰当不过了。我清楚地记得,一遇上雨天,自行车轮经常被淤泥塞住就转动不了了;临毕业那年,由当地交通部门出钱、农民投工投劳将这条路拓宽改造,建成了一条砂路,当地的农民可以乘坐班车从这条路到达县城和临近的乡镇。到了 90 年代中期,我在距家 50 余公里的会宁一

4、中读书,去学校要经过原国道 312 线的一段路,这一段路约 20 公里,是一段平整的柏油路,公路两旁的人们借着这条交通动脉的优势搞起了三产。有的农民开起了餐馆,有的开了小型旅店,有的学了汽车维修技术后开办了汽车维修铺面,有的设了洗车点。当时这段国道路面并不宽、弯度大,加之沿线部分乡镇逢集时,居民以路为市,占道经营,堵车现象时有发生,是严重的“卡脖子”路段,用当地居民的话说就是“大堵三六九,小堵天天有” 。要到县城,还要走一段约 30 公里的县乡公路,这段路一直是沿线居民心中的“肠梗阻” ,路面不到 5米宽,还坑坑洼洼,一旦下雨,车辆就没法通行。那时,到县城短短 50 公里的路,客车要走上近 3

5、 个小时,而且还要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水,以防备山洪造成公路水毁而堵车。后来上了大学,一次回家经过这段路时,路面已经铺上了一层均匀的砂砾,山洪易发生的路段还架起了几座小桥。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参加工作后每一次回家还要经过之前上学走过的路线,但原先的公路面貌有了大的改观。兰州到会宁的公路中,兰州至定西段已经修成了平坦的高速公路,定西至会宁县城段明年也将变成高速公路;原来在县城上高中时必经的一段 30 公里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原国道 312 线静宁至定西段改道后,之前到县城必经的 20 公里国道现在已经当作县乡道路使用,这段路两旁 30多年的行道树仍然保存完好,改道后车辆也少了许多,是一条很好的“景

6、观环保县乡路” ;之前村子里的一段河道经过加宽和路基加高改造,新建成了一条宽阔的砂路,客车可以直接由此路通到家门口了,村子里一天有三四辆班车错时发往县城,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村子里的人们从家门口乘客车到县城只需短短一个小时,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给出门做生意、上学、看病、外出务工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从兰州乘班车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会宁县城了,到家也就是三个小时,明年平定高速公路建成后,从兰州到会宁可以实现全程高速,回家时间还要缩短。这几年,甘肃省公路交通部门按照国家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深化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工作,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

7、大力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村的公路交通有了彻底改观。公路上等升级后,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那小小的村子上有五六户人已经买上了客车,经营起村上到县城、到省城的客运业务。上次回家时遇到经常跑县城的客车司机王师傅,他说,之前他在家务农,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变卖粮食,一年的粮食留足口粮后,其余的全部卖掉还不到 3000 元钱。现在公路修好后,靠跑客运每个月的收入在 4000 元以上,不但供孩子上大学,而且农业生产中买化肥等家庭日常开支也足够了。邻村的老孙以前是一个只会种地的庄稼汉,这几年村子周围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他受益无穷,2001 年,他抓住有利时机在

8、三条公路的交会处办起了一家磨面厂,周围村庄的农民以前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到镇上去磨面粉,现在交通便利了,磨面厂办到了家门口,开着三轮车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老孙的磨面厂磨面。老孙说,他的磨面厂近几年的年收入在 5 万元左右,除去机器磨损费、人工费等费用后年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 3 万多元。最近,他又在盖新的厂房,准备扩大经营规模了。北村的老李家在 2002 年前主要靠老李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挣钱维持日常的开支。现在交通便利后,他用不着到远处去打工了。他靠前几年打工积攒的一点钱买了辆三轮车,把自家种麦子的 3 亩地改成了果园和菜园,栽上了苹果树,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并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

9、搭起了 3 亩大棚。这样,每逢蔬菜、水果丰收的旺季,他都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收水果和蔬菜,又要到集市上去卖水果蔬菜。但他说,他忙得踏实、忙得高兴。因为从果园、菜园到乡上的集市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他的苹果和蔬菜几乎是现采现卖,新鲜的蔬菜在市场上能卖到个好价钱。现在,他一面做生意,一面还可以种些粮食作物,比以前在外地打工挣钱强多了。现在,村里 90%以上的农户都有了摩托车,80%以上的农户有了农用三轮车,全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不到 100 元增长到3000 元以上,全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 1978 年的 85%以上下降到目前的 50%以下。村上一部分农民已经过上了亦工亦农、半工半农的生

10、活。原来设在村里的几家维修和电焊小店现都已搬到了乡镇上,发展成具有几万元资产的个体经营户。他们上午去镇子上小工厂做工,下午回到田间搞农业生产,因为骑摩托车从村上到乡镇还不到半个小时。公路交通的便利也缩短了城乡距离,现在有不少在乡、村工作的干部在县城买了楼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也随之改变:由以前“办事进县城、工作在乡镇、住房在村里”变为现在的“住房在县城、工作在乡镇、务农在村里”的模式,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过渡潮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它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中国农村的生活模式。在这个进程中,公路交通尤如春风化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家乡公路交通的变化,是陇原交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陇原交通人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甘肃精神、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交通发展战略,一心一意谋发展、踏踏实实求实效取得的丰硕成果。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别、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历程中,公路交通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