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案例一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3371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案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案例案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案例案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案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案例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案例案例一教学案例案例一教学反思案例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好,但极少数同学还是比较差。 对于灵活性较强的问题,解题能力较差,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原理分析:1 学生原有基础较差,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2 本人对两个班级的定位太高,在教学上有些好高骛远,对于基础较差同学的学习效果不是太重视,学生们接受地有点囫囵吞枣。整改:1 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教深教透。2 多多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注意关注基础较差的同学,注重他们的听课效果。3 注重较好同学的能力培养。教学反思案例二通过两个多月的初三政治课教学,结合本学次期中考试成绩, 发现自己在教学方

2、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一优点1能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从本卷可看到,学生选择题正确率越来越高,很多题目都是要求识记的内容,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等类似的选择题,学生能够全部做对。2能注重对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如本卷中“国家统一和青少年成长的关系” ,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分析其联系,并外延到青少年应该怎样为国家统一做贡献。二缺点1没有注重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如何灵活运用例如,选择题第 3 题,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铁制农具是封建社会出现的” ,可换成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

3、发生的现象” ,很多同学都不知道选择“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 。2没有理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在选择时迷失了方向。如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3没有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演绎的能力。例如,学生在答对某人的言行有何感慨时,不知如何下手,没能从“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方面进行答题。再如“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 ,学生也没有从“历史” “现实” “政治”“经济” “道德” “法律”等角度进行推理。4没有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导致所问非所答,如“曲线说明了什么”答成了“为什么” ,再如“脱贫致富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 ,没有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

4、质” 。三、措施1训练学生如何审题,把所有容易出现的题目都罗列出来,让他们多思考。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演绎的能力列出所有的题型,教会他们如何拓展、延伸、使答案既不偏题,又能答到知识点上。3理出容易混淆的概念,反复辨别4抓住基础知识不动摇,使他们在中考之前基础扎实,思维清晰,遇到各种题型不慌不乱,争取最佳状态,最优成绩。教学反思案例三试卷分析:这份试卷对基础考查较多,涉及到教学各个方面, 难度不大, 但紧扣课本, 从反馈看, 学生掌握情况各不相同, 这一部分很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功状况, 便于以后教学的针对性。在阅读方面,学生理解上没有大的困难,但做题时方法需要指导,特别是扣准中心把握主旨一

5、类题。教学反思1由于刚接收这两个班级,在师生磨合上需要些时间,初一至初二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个转变,因此教师开始把重点放在创建师生配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上,在经过两个月后已初见成效,师生间沟通也呈良好状态。2两个班学生基础都较薄弱,平时不太注意书本,很多人没有养成复习的好习惯,且对基础的字词,课文的默写较轻视,这在平时的听写、测试中有明显表现,针对这一状况,教师格外注重默写等基本功,但目前为止,成效不十分理想,必须继续强化。3要重视笔记,由于是实验班,课堂效率还是较高的,但学生不太重视笔记,或是只抄板书,或是记录零散,回家后更不复习,以至讲过的内容无法掌握,以后需对记好课堂笔记做适当指导,并不定期检查记录及掌握情况。4加强阅读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充分利用学生现有资源,以课内集体精讲,课外自主练习结合的方式,完成一批优秀阅读的训练,题在精,不贵多,但矛盾是学生课外没时间做语文题。5强化作文训练,把这作为以后教学的一个重点,上半学期由于几次征文活动,正常的作文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讲评的机会较少,但通过考前个别指导看,还是很有帮助的。6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使有些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中途接班的教师,也格外需要家长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