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荣格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3312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荣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弗洛伊德、荣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弗洛伊德、荣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弗洛伊德、荣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弗洛伊德、荣格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荣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荣格(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弗洛伊德、荣格弗洛伊德、荣格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年1939 年)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Pbor,Czech Republic)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为人所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一次是 1885 年,第二次是 1907 年。弗洛伊德几乎终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 1939 年 9 月 23 日死于口腔癌。著作梦的解析 、 精神分析引论等。

2、提出“潜意识” 、 “自我” 、 “本我” 、 “超我” 、 “伊底帕斯情结” 、原欲(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参见伊底帕斯(Oedipus)) ,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伊赖克缀情结(Electre complex) ) ,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人格基本构结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

3、。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梦弗洛依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他更大胆地认为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人的自我防卫机制把人的本我愿望压抑下去,在潜意识的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被压抑的愿望并非是直接表达于梦中,而是通过扭曲变作为象征的形式出现,故梦都是象征的。佛洛依德认为梦是由“显梦”(

4、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隐梦”(latent dream-thought)组成的。前者乃梦的表面形式,像经过扭曲与伪装的“密码” ,以表现隐梦。佛洛依德认为梦可以使睡者的内心渴望满足;另一个是睡者的求生机制,借著在梦中重新经历生命的创痛来保护自己。潜意识(the unconscious)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著者,许为其动态潜意识之概念。19 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确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氏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所思,且行为之因由与意识层次所思,关系极微。潜意识之概念所以有破有立,在于弗氏提出意识

5、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氏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 ,提供与闻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并为说明潜意识“逻辑”之佳例,此逻辑则与意识层次思绪之逻辑回异。弗氏在其梦的解析一书,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扑学,论证潜意识之存在,并描述如何与闻潜意识之法。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则视为存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思绪层,欲探求之不难。弗氏认为启蒙理念、实证论、与理性论之完备,可借由理解、转化、与掌控潜意识而得,而非予以否认或压抑。性心理发展主条目: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 (polymor

6、phously perverse) ,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著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 (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 ,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 (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 ,随之为阳具期(phallic stage) 。孩童接著经历固著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的禁忌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著于父亲。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以为比较素材。弗氏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即取自著名希腊

7、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伊底帕斯王 (Oedipus Rex) 。弗氏如是言道:“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 ”弗氏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 (参见性学三论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弗氏视伊底帕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之必要。他并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伊底帕斯冲突。任何对弗氏思想

8、的讨论,若不触及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以称之完备。虽弗氏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 ) ,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弗氏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不过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氏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 ,服膺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如阴茎钦羡与进行阉割等术语,描述意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 1970 年代以前,女性教

9、育权的斲伤,并徒增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虽弗氏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如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 、南西乍得罗(Nancy Chodorow) 、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 、珍盖洛普(Jane Gallop) 、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如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 ,也认同弗氏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 (Freudi

10、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论及弗氏论点基本言之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氏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氏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 ,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 ,但晚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du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 (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 ) ,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出想像。弗氏转而重视伊底帕斯理论,断言人潜意识均希冀与双亲发生性关系。本我、自我与超我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

11、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自我、超我、与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 ,原德文字则为“es” )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berich” )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著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

12、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 。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 ,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此一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 ,反应结构(reaction formati

13、on) ,转移(displacement) ,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 ,投射(projection)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补偿(compensation) ,升华,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之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氏的“否认” ,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 (ressentiment )和“价值的再价值化” (revaluation

14、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 ,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 A 不喜欢 B,但不想如此承认的 A,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 B 身上,而说是 B 不喜欢他(她) 。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

15、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 MP3 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沈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本身即为一例。 生死驱力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

16、亡驱力死欲。弗氏所谓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 Drive) (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氏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氏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宗教心理学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 图腾与禁忌 (Totem and 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里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可怖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