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3294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了些“观点”,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vs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了些“观点” ,少了些“论证”江苏大学 VS 北京化工大学 (大学生探险是否应受鼓励) 这个辩题也是很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北大“山鹰社”事件 之后,更曾经是各大媒体热点中的热点。很多校级辩论赛中也讨论过这个 问题。不过很可惜,可能是准备得不足,双方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颇有些蜻 蜓点水的味道,尤其是反方,在各个环节上都让人觉得他们的准备很不充 分。一、破题立论正方的立论从培养探险精神对于国家、民族的必要性切入,指出大学 生要担负未来面对的重担,培养这一精神极为必要,加上目前国内此类活 动开展不足,因此应该鼓励。作为辅助,正方同时提出大学生心智已经成 熟。在立论主体完成后,正方换了一位辩手,

2、就辩题中可能出现的两个战 场进行了铺垫。一是指出辩题讨论的不是“大学生群体” ,而是“想要探险 的大学生” ,不想探险的大学生不在鼓励范围内。二是将“探险”与“冒险” 做了区分。 反方首先做了一个核心界定:鼓励一定要是使之“普遍化” 。其主体立 论也是三点:第一是在价值层面置疑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让亲 友担忧) 、为梦想把生命推向险境是否可取;第二是指出探险精神用其他手 段也可以培养;第三是提出大学生不具备探险必须的经验、装备,也缺乏 获取这些资源的条件。最后则把反方的不鼓励定为“不反对、不禁止的冷 处理” 。 应该说正反方的立论都是比较常规的,而且架构同为“成本收益分析” 。 只不过

3、正方强调价值大,且成本风险可控制在“最低限度”上; 反方则一方面强调价值小(但把社会价值归为“让亲友担忧”显得狭隘了 一些) ,另一方面强调风险大(且要降低风险所需的资源不足) ,同是还提 出了“替代品”的存在不探险一样可以获得这些精神。 双方也差不多完全猜中了对方的立论。但这两个立论都有一些潜在的 漏洞。 就正方来说,培养探险精神是必需的,但要培养到什么程度呢?探险 精神是不畏艰险,是挑战自我等等,可是一个新生站到大庭广众之下打辩 论赛也是挑战自我,中国女排也体现了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但他们都得探险吗?那种把不畏艰险的挑战精神逼到极限的程度,是大学生需要的吗? 留给专业人士去展现似乎已经足够

4、了。从这里看大学生探险的价值其实小 得多。而正方对于成本的分析则也显得不足。更有争议的是把大学生分成 那两类。从后面看这也是比赛的一大交锋点。其实现实并非严格划分的, 大量的大学生应该是中间层有想法、有意愿,但没有强烈到下决心要 去做的程度。对“大学生探险”的鼓励不可能对这些人完全绝缘,而当他 们接受到鼓励的信息时,就会促使他们的态度从“可做可不做”向“做” 转化。甚至那些原先不打算去的,在看了鼓励的宣传后也会产生“去探险” 的冲动。而这一部分在正方的立论中完全忽略了。 反方的立论明显偏浅,完全没有考虑到正方所提出的社会价值。再加 上辩手立论陈词没能脱稿,反而有多次忘词,实在让人觉得他们的准备

5、很 不充分。同时反方在两个点的表述上也很有问题。一个是“鼓励一定要是 使之普遍化 ” 。这句话显得主动性太强。如果说成“当不能明确限定鼓 励对象时,鼓励必然在客观上导致普遍化”则感觉易于接受一些,可以避 免被误解为反方认为一鼓励就是“要”所有大学生都去探险。同时还为前 面所说应对正方把大学生分成两类的作法进行铺垫。另一个就是“不反对 不鼓励” ,这句话想要解释得让人把它和“放任自流”区分开实在是要花一 些力气的。 尽管有这些不足,但总体来说,正方的清晰性和流畅性都在反方之上, 15 分的差距也基本上反映了双方的表现。二、反驳对辩反方第一回合对大学生探险的价值、大学生应对“险”的能力和讨论 对象

6、是不是全体大学生三点发起置疑。正方连续两轮则说的基本一致:以 大学生有必要培养和展示探险精神突出“收益”战场,强调大学生有能力, 并且风险可以降低来守“成本” 。但风险可以降低到什么程度正方并没有说, 大学生为什么有能力应对“险”也没有证明,在“成本”战场上完全是摆 观点,无论证。最后一句“不是看风险,而是看有没有意义”显露了正方 把战场控制在“收益”上的意图。但毕竟“成本收益分析”单看哪一方都 不可取,所以反方第二轮很自然地接道“有积极意义的不一定都要鼓励” , 但以谈恋爱为例来说明则显出反方对这个问题在剖析层次和语言准备上都 有不足。随后反方也继续提出高风险可以降低、其他手段也可以培养探险

7、 精神和辩题讨论范围上摆出了观点。但基本上也是和正方一样只摆了观点, 没有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总体而言,这个环节中正反方都只是把自己的立论又重复了一遍,既没有多少深入,也没有按环节要求那样对对方立论及反驳进行反 驳和再反驳。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从立论和双方抗辩看,正反方最核心的交锋点应该是“成本”与“收 益” 。正方在收益层面解剖得比反方深入,而反方的成本方面则做了不少准 备。但从后面的比赛看却不全是这样。三、自由辩正方的第一枪选在“其他何种途径也可以培养探险精神”上。这个选 择个人以为不错,因为从反方前期发言中,并没有提出还有哪些活动可以 做到。 (尽管从前面分析看,反方可以从普通锻

8、炼等活动也可以培养切入, 把战场引到“探险带来的高层次精神并不需要鼓励大学生去培养” ,进而对 正方的“价值收益”形成打击,但如果反方有这一层准备,在第二环节中 肯定已经展开了。 )果然反方只回应了一句“不一定需要探险”就转到了 “成本”战场上,通过“学业重、时间紧、花钱多”来追问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如何能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而正方很奇怪地没有在反方回避了的 战场上进一步追击,幸好正方二辩在后一次发言时立即拉了回来,没让这 个得分机会轻易丢掉。在这个战场上反方因准备不足吃了大亏,先是四辩 误解了对方的意思,在对方刚刚解释过时又说正方的意思是“探索未知领 域就是探险” (这里的掌声让人有一种“

9、亲友团”的感觉) ,接着反方 三辩更是说出了“探索精神包含探险精神,连探索精神都可以通过其他途 径培养,探险精神怎么就不能呢”这样的话(“饭”是包含满汉全席的, 连饭我在食堂都可以吃到,满汉全席怎么会吃不到?) 。从这两句看,反方 这时候已经被逼到说话不经过大脑的程度了。 但是就这样输掉比赛,反方显然很不甘心,于是趁正方转换战场之机 迅速打出了“成本牌” ,强调要想达到正方所说“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 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反方二辩这位硕士研究生提到的那个 4-12 万元的装 备和够造一个三峡的社会总投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在第一战 场上把比赛拉回优势战场,没让得分良机白白溜走的正方

10、二辩也是研究生, 不由得感叹姜还是老的辣) 。但遗憾的是,正方虽然对这个问题准备不足 (不仅前面没有铺垫,而且第一次接手回答的是“如果愿意,就应鼓励” 颇有些创造不了条件也要上的豪气。 =P ) ,但正方一辩还是面对反方 的协攻追问提出“那么多大学生已经在探险,可见问题能够解决” 。这个防 点虽然不强(比如这些探险是否如正方所言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了?他们 是否已经足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了?) ,但在短时间内却也让反方无处下 嘴。由于离开“其他途径”后,正方连续举出多个学校、家长、社会都支 持的大学生探险事例,双方就“支持是不是一种鼓励”各自摆出以观点, 但很可惜,没有一方论证自己的观点。倒是在

11、向“风险不打折、生命是基 础”的战场转移中,反方的一句“那些是个例”引出了正方“全称判断” 的攻击。反方并没有在这里组织有效的防守。这个问题暂且按下不表,到 最后再谈。 自由辩的最后,双方争议点停在了“鼓励的是全体大学生还是仅仅那 些决定要去探险的大学生” 。但双方很遗憾的都是只摆观点如果不把正 方那个“主谓短语”当成论据的话。其实如前所述,鼓励的直接对象或许 如正方所说只是“决定要去的” ,但却不可避免波及全体大学生。四、总结陈词不能不承认一件事,蒋昌健和余磊两位嘉宾向双方的提问尽管加起来 不到三分钟,但却让人强烈地感觉到水平比场上八位辩手高出不止一个数 量级。四次提问可谓刀刀见血,成为全场

12、比赛最大的亮点。 针对反方对探险(蕴含和激发的精神)的社会价值挖掘不够,蒋昌健 和余磊都提出崇高的精神对应的巨大社会价值问题。余磊还顺着正方“探 险不等于冒险”的思路提出风险如果不可控,探险和冒险有无区别的问题。 但反方结辩的水平显然不足以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应对这两颗重磅炸弹。 对价值问题只是空泛地指出对个人来说生命价值最高、个人价值最终要体 现社会价值,远没有达到“大写的人字”所对应的层次。对风险的可 控性问题则干脆回避了。只是在总结中强调大学生主业是学习,探险对时 间金钱等方面的需求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矛盾突出这一反方的核心。最后又 提出正方没有给出鼓励的具体方法这一点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前面提

13、 出,其实鼓励之所以会波及全体大学生就是因为找不到能严格限定鼓励范 围的具体方法。到这时才提出,实在晚了一些。 对正方的提问更显出昔年最佳辩手的实力。余磊先提出不鼓励、不禁 止,尊重个人选择自由的价值观。而蒋昌健老师的提问更是直击要害:正 方一直强调去探险的大学生准备充足有能力、风险可规避,这和旅游已经 没有区别,那这种所谓“探险”还如何体现正方宣扬的那些价值?话音一 落全场掌声。这个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单独看探险的精神价值和大学生 可以规避风险都能说得通,但合到一起,却出现大学生探险的平安程度与 探险的价值成反比的情景。蒋老师没有顺着现场走势追问正方如何论证大 学生准备充足有能力,而是切入更

14、深层次凸现冲突。没有对整个立论系统 的整体把握大局观、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地发现和谐水面下深层矛盾的眼光,这个问题是问不出来的。正方面对这两个问题同样无力还手。 对余磊的问题,正方只是提出社会要有鼓励的东西,但没有说明大学生探 险为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只能算是摆了观点没有论证。对蒋昌健的问题, 则一方面强调“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继续强调“风险可压低” 。最后一分 钟内正方又由两位辩手分别就大学生探险可以降低级别和“不鼓励不禁止 等于放任自流”做了攻击。但缺乏对本方的有效总结,这是一个严重的不 足。 应该说面对前辈的排云掌,双方的结辩做得都差强人意,基本处于一 个水平线上。事实上除了第一个环

15、节,正反方的表现都差不多,所以分差 也一直是在 5 分的误差范围内,综合印象分甚至出现平分。五、随想就双方的具体表现来说,整个气氛显得有些沉闷不知道是不是那 时北京正要下雨。辩手缺乏亲切自然的笑容,比赛也缺乏轻松愉悦的笑声 和掌声。全场似乎只有反方提到王安石没有经过探险也有开拓创新精神时, 正方立即接口了游褒禅山记让人觉得眼前稍有一亮。就团队配合来说, 正方表现略好于反方,尤其是在几次协攻和一辩对“探险花费巨大难以承 担”的协防上。至于立论和结辩都由几位辩手共同完成这一点,从效果看 没有觉得有明显的好,也没感觉有明显的不好,看来暂时只能“不鼓励、 不禁止,冷处理” ,也“放任自流”一把吧。 关

16、于辩题的解读是有必要说一说的。记得钟勇在 99 国辩后曾撰文指出, 大专辩论赛滥用语言相当严重,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全称判断” ,即“无 一例外” ,如“天下乌鸦都是黑的” 。今天的比赛,正方也提出双方都是全 称判断这个概念。但个人以为,这个辩题做这种解读是不合适的。如果把 “大学生探险”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探险活动,那么无疑有些是可以而且 应该鼓励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应该呢?正方认为“应该”的原因是他们 把“大学生”分成了那两部分。但如果考察鼓励导致的动态变化,那就很 难说了。比如像我这样站起来一根棍躺下去一片纸的人,如果看到宣传心 潮澎湃也去要求探险;如果一个游泳只会“称砣式”的人要求去漂流,那 正方是不是也回答“只要愿意都鼓励”呢?“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参与者、准备情况、环境情况、危险等级等等 都不一样的“大学生探险” ,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如果命题者是这个意 思那恐怕只能说他脑子有问题。其实这个辩题是把“大学生探险”看成整 体,即面对当前这种现象,我们的社会在整体上应该给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