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3068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道德中“道”与“德”的分离现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道德中浅论道德中“道道”与与“德德”的分离现象的分离现象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在现实世界经常存在德与道的分离现象, “惟道是从”并不那么容易做到,一则因为,宇宙的规律并不会自动的展露,再则,宇宙自身并非静态的永恒之物,依然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更何况,人类的认识同样存在局限性。德与道的分离现象本质上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人类中心主义扭曲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不符合宇宙规律。关键词:关键词:德道分离 人类中心主义 主体何谓道德, “道”是老子道德经中一个核心概念,在老子看来,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道可道,非常道” ,道即规律,是宇宙所有规律的集合,包含人类社会的规律,但并不是人类社会规

2、律本身。 “德”是符合道的行为规范。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也就是说, “道德教育”应涵盖两个层面, “道育”与“德育”1,人既要追寻客观的规律,认识规律,同时人的行为又不是随心所欲,而应遵循一定的准则,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为人处世,要遵循做人的起码标准。两个方面都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老子在其八十一篇的道德经中,也是分为道篇与德篇的。老子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一、实然状态的德与道的分离一、实然状态的德与道的分离1、人类的认知局限人类的认知局限,在现实世界经常存在德与道的分离现象, “惟道是从”并不那么容易做到,处于人类社会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人,自身境域的差异行为规范也存在差异。实然状态的

3、德与道的分离现象,一则因为,宇宙的规律并不会自动的展露,再则,宇宙自身并非静态的永恒之物,依然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更何况,人类的认识同样存在局限性。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新工具一书,指出围困人们心灵的四类假象,种族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规则性设想得比所见到的多一些。人类理解力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便会牵引一切其他事物来支持、来强合于那个意见。由于以上三方面的理由,人类行为道德统一状态只是理想中的应然状态,实然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是德与道的分离。具体的道路似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波折式路径。2、专注于现实的策略专注于

4、现实的策略,据说在人类历史上,两位思想的巨人孔子和老子曾经有过会面,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问礼于李,孔子去,对其弟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从孔子事后的评价来看,孔子对于老子深邃的思想由衷的佩服,然而,老子对于孔子所主张的礼教,并不以为然,而是主张遵从“道”的生活,而反对遵从“礼教” (伦理)的生活。在老子看来“道德”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表明生活本意的性质,它不同

5、于伦理,伦理表明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在这场会面之中,老子是那样的智慧超凡,境界高远,相比之下,大思想家孔子的见解就显得特小儿科,陷于人事纷扰之中忧心忡忡。随后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王朝的更迭并不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老子的无为思想成了消极避世的代名词,而儒家思想的精髓正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圣人孔子不能解决人类认识局限性的问题,因此,孔子采取了务实的策略积极入世,对于自己不能认识的现象,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专注于现实的事物,致力于人类社会秩序的建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变动不拘的世界,追寻一份人世的安稳。显然孔子的思想适应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大

6、地,秦皇筑起了长城,明帝实施了海禁,虽然几度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总能峰回路转,儒家思想巨大的包容性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清军入关了,汉文化还是创造了最后的辉煌,人口激增,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一,直到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强势入侵,古老的帝国再也无力自持,屡战屡败的挫折中清廷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打倒孔家店”的怒潮曾经席卷神州,然而,不知何时,孔子学院悄悄的漂洋过海了。3、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地位的确立,在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德与道的分离,只是称谓有所不同罢了,宗教在西方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地貌崎岖多样的欧洲,世俗的王是绝不可能和全知全能的上帝相提并论的,尽管人们不能知道上帝的模样,但是,有什么关系

7、呢,为未知之物留下空间,或许是明智的,相信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坏处,就算是好处了。在牛顿诞生之前的欧洲,人的寿命不足40岁,很多人活着要忍受着各种慢性疾病的折磨,眼睁睁看着十几岁的孩子夭折并非个案,黑夜漫漫,有关女巫与精灵的虚幻故事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人们对于自然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卑微的匍匐在上帝面前,各种社会规范都需打着上帝之名2。牛顿开启了现代科学之门 ,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中,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彰显,人是理性的生灵,会思想的芦苇,对自己的行为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人类豪迈的开始现代科学之旅,大刀阔斧的征服自然,改天换地,代表力量的蒸汽机的发明,最终让支离破碎的地球连成一体,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

8、,人类的足迹开始向宇宙纵深处迈进,人类与太空亲密接触,人类自信的程度无以复加,本是大自然产物之一的人类借助现代科学之力自封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名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 、 判断力批判中指出,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但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自柏拉图以来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3。二、德与道分离现象的本质二、德与道分离现象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

9、人类中心主义1、怎样给思考力定位,怎样给思考力定位,统而观之,实然状态的德与道的分离本质上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中西方概莫能外,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人类只能立足自己,从现在出发,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价值评价的尺度也必然以人类为尺度。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这或许就是看起来更为本真的老子思想在世俗社会中不如务实的孔子儒家思想彰显的原因。人类以主体自居,因为人类自认为有非凡的理性,因为人类甚至可以对非凡的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因为人类拥有认识自然、改造自

10、然的能力,因为人类竟然拥有主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谁能与之争锋?于是乎,人类在宇宙空间主体的地位,似乎就顺理成章,人类生存的境域即为客体的世界,于是乎,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为世界立法,于是乎,人类本身就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乎,人类似乎就是宇宙的目的而非过客。2、人类可以为世界立法吗?、人类可以为世界立法吗?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现代科技发展至今,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霍金的大爆炸理论,显见的事实是,人类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宇宙时空进化的产物,无所谓主体客体,就算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如何突飞猛进,都没能突破这一起码的事实,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依然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有局限的认识,人的理智

11、就像是一面凸凹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4。是局部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 庄子.秋水篇中坐井观天的寓言并非特例的人类个体,而是人类永恒的宿命。有人会说,重要的不是认识,而是主动的认识,主动的探索宇宙的奥妙,主动的展开广阔的实践活动,主动的选择行为或不行为,人类的主动性是人成其为主体的依据与明证,问题在于人类的主动性本身是被动的,这种主动性本身并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人类作为宇宙发展的产物,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是人类作为种别的内在规定性,人类本身对于认识世界这一属性没有选择的自由,人类不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去认识世界,

12、不去开展社会实践,不去制造工具,不去进行科学研究,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类不可以阻止社会发展进程,不可以否定社会运行的规律,不可以置身于宇宙时空演化之外。又有人说,人类有思考的能力,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无与伦比,人类智慧的大脑解放了人的手脚,最终人类将获得解放进入自由空间,这一点同样不符合逻辑,人类凭什么如此夸大思想的力量,仅仅因为人类独有吗?(当然这一点还不能确定) ,人类精神现象是进化的产物,人类智慧是人类回应刺激适应环境的结果,和宇宙万事万物一样,以过程的方式呈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人类精神活动是世间各种运动形式之一,是人类作为种别的内在规定性,我

13、思故我在,并无特别之处。打个比方说,就像石头不能因为自身的坚硬而洋洋自得,石头不能以是否坚硬为准则立法,将不具备坚硬属性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类视为客体一样。人类中心主义显然不符合宇宙规律,扭曲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类不能凌驾于宇宙之上,至少目前没有迹象证明人是宇宙的目的,事实上老子的道德观从来就没离开过我们,在中国的民间社会,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肆意的生长,贯穿在普通民众的日常起居交往的活动中。在西方,老子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老子的哲学思想令一大批西方学者咂舌,当人们陶醉在自由经济创造的巨大财富中时,人们发现,自由经济思想其实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对于宇宙的认识, 令西方现代科学家惊叹不已,

14、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物理学家玻尔,谦虚地说“我只是个得道者”5;最值得一提的是霍金的时间简史 ,有关时空进化的推演与老子的描述不谋而合,好象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在为霍金的到来作必要的准备。现在,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已被无数科学发现证实,宇宙不断膨胀,人类乘坐时光高速列车前行,老子正在终点站等待人类的到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冯新民.经典阅读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j.图书馆学刊,2013(7)理2 陈国平.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383布鲁克诺埃尔穆尔.思想的力量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57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5:135李世东等.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