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2966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3456个中文字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探析赵艳华 张布 石伟光(张家口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体育系 ,河北 张家口 075100)摘要:摘要: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速度。而学校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场地设施与人才资源也较社区体育丰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分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可能性和困境所在,探析二者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途径。关键词: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1 引言引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衡量人们生活质

2、量的标准,已经进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人们锻炼身体的热情日益高涨。然而,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尚处于不发达阶段,社区体育资源相对短缺,极大地束缚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速度。学校体育也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是社区体育的前身,具有相对充足的体育人才与场地设施,以及丰富的体育信息资源等优势。国家为了进一步发展社区体育,从 1997 年就相继出台了指导性的政策法规,大力倡导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2 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社区体育是坚持以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民身体、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自我国政府 1995 年推行全民健

3、身计划纲要 ,特别是筹办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社区体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据2007 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社区体育依旧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21 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社区居民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是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占被调查人员的 41.2。22 缺乏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不足且现有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是影响社区体育的另一障碍,占被调查人数的 16.6。即使经常参加锻炼的居民,也同样会遇到此类困扰。截止到 2003 年底,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设施 6.58

4、个,人均面积仅 1.03 平方米,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 200 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更无法相比。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简陋,质量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使用率低,占全国体育场地 65.5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仅为 29.2,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3 缺乏健身指导缺乏有效的、科学的健身指导,降低了我国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锻炼效果。据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城乡居民在锻炼过程中接受过健身指导,但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比例较低,仅为 5。2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指每周参加 3 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

5、以上,每次锻炼的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2007 年全国有 3.4 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 28.2%(含在校学生)。3 学校体育的优势与社区体育互补学校体育的优势与社区体育互补31 场地设施齐备,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互补311 学校拥有数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教学与训练以外的时间,大多闲置。据调查,大部分学校场地设施利用多集中在每天上下午或某几个时间段,而清晨、傍晚、节假日、寒暑期大都闲置。如果学校在保证正常教学、训练秩序的前提下,有偿或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可有效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困境。312 实现与学校体育硬件资源共享,对缺乏

6、体育锻炼时间的人群提供了在家门口锻炼的机会,也将提高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基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同时对找不到合适的、相对固定的锻炼场所的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健身场所,更能激发这部分人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也将提高每周适量运动的健身效能,为社区居民形成科学的健身体系奠定基础。32 学校体育人才济济,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匮乏互补学校体育人才济济,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匮乏互补321 城市内的学校大都具有充足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完全有能力指导社区体育。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或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校本学习后,有待于到社会上进行实践。如果学校教师或学生在保证正常上

7、课秩序的前提下,有偿或无偿向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可有效缓解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匮乏的困境。有些高校具备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质,可以与有关部门联手,定期为社区培养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补给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缺口。322 实现与学校体育软件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基数。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或以其它形式对社区体育进行指导,有利于社区居民获得科学、正确的健身方法,促进社区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或坚持体育锻炼。4 社区对学校建设的优势社区对学校建设的优势41 促进学校体育思想的传播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学校体育不但要提

8、高学生体质,更要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适应社会的需要,形成三维健康观。学校体育与社区交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觉参加或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在社区实践中得到巩固。同时会促进家长改变轻体重智的思想,更新观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奠定基础。42 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高校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而学生学有所成是否能适应社会,社区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社区体育服务,学习与社会交融的技能与技巧,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站。43 有利于学校融资社区走进学校,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地吸取民间资金,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同时促进学校已有的体育资源潜力的开发利用,创造更大的经

9、济价值。还有利于通过社区巨大的人力资源,宏扬学校人文精神,使社会更好的认知学校。5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困境与对策分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困境与对策分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需要多方支持与协作。51 观念的改变双方都要树立社会大体育观,改变自给自足的思想,树立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思想。时机成熟时,国家可以奖励开放,以激励其它学校或社区推进开放的速度。或是有关部门考虑调整倡议式的法规政策,出台具有一定效力的强制法规,促进双方观念的顺利转变。52 管理与交流平台的构建学校与社区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都要主动地成立或委托成立专门机构,去构建资源共享

10、、和谐发展的管理与交流平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人可管的,完整的管理、协调、交流的运营机制,推动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下不断进步。53 国家政策法规与资金扶持安全是制约双方合作的问题之一,国家的法规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护航者。借鉴上海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范例,由国家出资为锻炼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让学校和社区双方放心,更有利于推动二者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进程。54 资源共享模式的学习、借鉴、创建与推广区域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可以借鉴其它地区已经创建并成功运营的合作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搬,要创建符合本地区经济、人文精神

11、的合作模式。例如在城区的、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考虑由学校出地,社区筹资建立健身房式的锻炼场所;对建在乡镇、农村的学校,政府加大补贴力度、乡镇多方筹集资金、学校多做公益性事业,多方合作服务推动社区体育;对于高校相对集中的大学城,可以借鉴“文化下乡”式的推广模式,与某一或某几个社区建立长期的互助模式。55 农村体育资源匮乏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和人才不足,且体育教师多为兼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是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特点。更要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扶持,结合民间的自主筹集资金,学校与社区共建一套健身设施,即节约了资金的投入也解决了双方的困难。6 结论结论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和谐发展,平衡我国社区

12、缺少场地设施和健身指导的特殊情况,发挥学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指导作用,带动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生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社区附近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双向良性和谐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周登篙.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兰林,杨肇云. 整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初探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25-128.4李建国. 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96-97.5许丽.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22-123.6卞会泉. 终身体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4):68-70.7栾朝霞.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体育世界,2008(2):95-96.8冯景兰. 关于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08(3):121-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