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2859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摘要:摘要:利用自组前浓缩(preconcentration)仪配合 GC-FID,在夏季与秋末冬初 两个季节时段於中坜市中央大 学校园内针对由排放因素主导浓度变化的物质异戊间二烯(isoprene)进行量 测工作,量测结果证实夏季 isoprene 和辐射强度与温度有高度相依性,主要来源以植物排放为大宗,秋冬 则因辐射减弱植物排放大量 减少且空气稳定性不佳,与辐射强度相关性不如夏季.吾人并在都市地区观察 到 isoprene 由交通排放贡献 的事实. 关键字: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异戊间二烯(2-methyl-1,3-butadiene; Isoprene),日

2、夜周期性变化(Diurnalcycle)空气污染是大气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研究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入大 气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稀释、转化和移除的规律及应用的科学。本学 科萌芽于 20 世纪 20 年代,1921 年英国人便进行大气扩散试验,但只是到了 50 年代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或工业 区污染事件,以 1952 年 12 月的伦敦烟雾事件为例,夺去了四千多人的生命, 这些促使人们对大气污染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到 60 年代便逐渐形成这门独立的 新学科。 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风输送、湍流扩散

3、过程与规律。 污染物浓度观测与计算技术方法。 空气污染防治方法。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空气污染气象学对环境保 护、城市规划和能源、化工、冶金、卫生、国防等部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测量、实验室(如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 究等。 1)空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中排进了一些有害物质(称污染物),当 排入量够多(污染物浓度达一定限度),则使原来洁净空气的品质下降,若这种 情况维持时间够长,便会对人类、动物、植物和大气中的物品产生危害和不良 影响,这种大气状态称为空气污染。组成空气污染有三个要素:污染源、污染 物浓度、对人和生物有危害。

4、 洁净大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在五个星期内不吃饭或 5 天内不喝水,尚能维持生命,但超过 5 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人体每 天要吸 1012 立方米的空气。由此可见,消除空气污染或保持污染浓度低于某 个限度之下,是何等重要。 大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现代大工业发展以前,因自然过程等排进大气的 污染物,与由大气自净过程而从大气移除的量基本平衡。但是 20 世纪五、六十 年代以后,现代大工业迅速发展,人类排进大气的污染物量大大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目前全球大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我国已把保护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污染源与污

5、染物 向大气排入有害物质的源地称污染源,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称污染物。大 气污染源分人工源和自然源,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着火、风吹扬尘等,它们每年向大气排入约 5.5 亿吨污染物,人工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城乡交通和居民生活污染 源等,它们平均总计向大气排入的污染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约每年超过 6.5 亿 吨,其中以工业污染排放量最为主要。我国 1990 年工业源共排放大气污染物约 0.4 亿吨,按人口平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排发水平。 大气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它们的种类超过 100 多种。从 污染源排进大气后,直接污染空气的称一次污染物,其中最主要的有二氧化硫、

6、 一氧化碳(CO) 、氮氧化物(NO) 、二氧化氮、颗粒物(飘尘、降尘、油烟等) 、 CO 和氨气、及含氧、氮、氯、硫有机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所谓二次污 染物则是由于阳光照射污染物、污染物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污染物与大气成 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有害物质,光化烟雾就是一种二次污染物。 3)大气环境质量(品质) 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优劣程度,称大气环境质量或大气品质。空 气洁净则其大气环境质量便高,如远离城市或工业区的山区;大城市或工业区 的空气污染严重,其大气环境质量便低。 大气环境质量高低或好坏,常用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大小来具体衡量,单位 体积空气中,含某种污染物的多少,称为该种污染物

7、的浓度。根据不危害人体 和生态系统与物品的考虑,人为规定污染物浓度的允许值,称为大气环境质量 标准。空气的相应污染物浓度低于规定值,称大气质量合标准,高于规定值则 称大气质量超标准(简称超标) ,超标越多,则大气环境质量越坏。世界各国都 先后制定了各自的标准,我国于 1982 年首次颁布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按地区 类别执行三种等级的标准。对于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等,执行一级标准;对于 居民区、商业与文化区等,执行二级标准;对于工业区、交通枢纽等,执行三 级标准。部分污染物具体标准如表所列。大气污染物浓度常用大气采样仪,采集 空气样品并进行分析而确定。 4)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

8、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 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 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 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 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 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 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9、环境产生危害。 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 暧,导致全球天气灾害增多,又如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气气候异常。 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构成了当今重大而紧迫 的研究课题。 5)大气污染的防治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 国的共同努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一)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及堆料场地进行硬地化处理。施工现场采取覆盖、 固化、绿化、洒水等有效措施,做到不泥泞、不扬尘。(二)建筑结构内的施工垃圾清运采用封闭式专用垃圾通道或封闭式容器 吊运

10、,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设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 放,所有垃圾及渣土必须在当天清除现场,以确保现场没有规程垃圾、渣土及 废料,并按政府规定运送到指定的垃圾消纳场。施工垃圾清运时提前适量洒水, 并按规定及时清运,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三)施工阶段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隔离,建筑主体及装饰装修的施工, 从底层外围开始搭设防尘密目网封闭,高度高于施工作业面 1.2m 以上。(四)本工程现场均采用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减少现场水泥和其他易 飞扬细颗粒建筑材料对施工环境的影响,确保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五)严禁在任何临时和永久性工程中使用任何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对人 体有害的任何材料(如放射

11、性材料、石棉制品)和施工方法,同时不能在使用 政府明令禁止但会给居住或使用人带来不适感觉或味觉的任何材料和添加剂, 如含尿素的混凝土抗冻剂等。(六)严禁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毯、油漆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 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防止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产生。(七)遇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 污染的施工。(八)现场使用的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九)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环保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喷淋设备,及时洒 水喷淋以减少扬尘污染。(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 电) 、改革能源结构,用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 、对燃料

12、进行预处理(如烧煤 前,先进行脱硫) 、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 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 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十一)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 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对于风 力大、通风好、湍流盛、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可接受 较多厂矿企业地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 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罗军.室内装饰环境装饰装修材料污染控制监测评价方法及技术S. 武汉: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2002,113. 2王喜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辅导教材M.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4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