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2712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婆坑的传说(全国劳模——林金仁)定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外婆坑的传说外婆坑的传说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创业富民发展史全国劳动模范 林金仁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外婆坑的发展历史,我们外婆坑村地处偏远,与东阳、磐安、嵊州四地交界,距县城 42 公里。全村共有 158 户,总人口为 465人,共有党员 24 人,两委班子成员 8 人。村庄周围岩山环抱,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坡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耕田面积非常少。以前外婆坑村是一个只有 71 户人家的小山村,九十年代初,人均收入还不到 270 元,当时都是靠番薯这一些食物当正餐吃,玉米、米几乎没有,穿也没得穿,80 户人家就有 40 条光棍,村

2、里流传着几句俗语,很形象的概括了外婆坑村当时的情况: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钱缺粮缺姑娘。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外婆坑村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下,是绍兴市 15 个贫困村之一,这使得外婆坑村村民迫切需求致富。所以,从现在看来,怎么也没想到过,我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小小村支书能够在 2010 年被上全国劳动模范,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绍兴市劳模讲师团材料:2单独合影;怎么也没想到过,我们小小山村的事迹能够在今年的 4 月 6 日上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全体村民的几十年努力,我们外婆坑村的面貌发生了翻

3、天覆地的变化。我今天就着重从“一条路、一抹茶、一张金名片”这三个方面来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一条路:崎岖山路变坦途我原来一直在外做箍桶匠,那时老百姓觉得这样穷下去是不行的,要选出个能人来,选来选去,好像箍桶的人,跑过三省码头,这种人来可能回把外婆坑搞好。1990 年,我就被大伙一致推选为外婆坑村长,我当时还在外面做箍桶匠,回来时他们就把我村长选好了,我想当村干部就要当出点名堂,在全县要有点名气,这种决心下了,才当起了村长。我是丢掉了箍桶担,挑起了村里的重担。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我的三把火一烧就是整整 18 年。 过去的外婆坑村不通公路,自然条件非常差,外出只有两条路,一条“打石路”,一条“五岗

4、路”,五岗路可通镜岭,可是走这条 12.5 公里长的羊肠小道,要翻过五个山岗,非常不方便,而“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岩石壁上凿出的 20 厘米宽,60 米长的“鸡肠道”,一面倚着峭壁,一边临着溪坑,十分难行,一到下雨天,路就被淹了,根本没办法过去,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尝尽了“肩扛手提爬山过岭”的苦头,天天盼着修一3条路。1991 年,我提议,建一条环山公路,初步测算下来,建这条全长 1.4 公里的公路,需架桥 8 座,劈岩填土 2.5 万立方米,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 16 万元。可是连温饱都困难的村民们哪有钱修路呢?我们村里一分钱都没有,这 16 万钱怎么办?这条路,我当干部,已经说出口了,一

5、定要做的,不能失信用。为了筹集资金,我一年里跑了 86 趟县城。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凌晨三点半就要起来,走路到安山洞口坐车,到县城后,在政府各个部门跑来跑去,一天跑到晚,跑破了整整 3 双解放鞋。为了节省 4 元钱的宿夜费,我就坐夜班车到镜岭,然后走 3 个多钟头才能走到家,到家时实在太累了,鞋也不脱就累得睡着了。工程开工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但资金从那里来了呢?村民们已经一贫如洗,向村民借是不可能的。我就动了“歪”脑筋,利用私人关系,说自己建房,向一个建材点赊了 20 吨水泥,然后转手倒卖,结果赚 3000 元钱,这就是第一笔启动资金,有了这笔资金,工程才得以展开。县里派来工程技术人员来测绘,村里

6、太穷了,没有钱招待,我就发动村民,每户拿出 5 个鸡蛋、5 斤洋芋、2 斤黄豆,给他们作为伙食,这份真诚感动了县机关派来的技术人员,他们竭尽全力帮助外婆坑人,光测绘费就免了 1 万元。工程进展到外坞村的时候,必须劈开一座很高的岩石,没有资金,没有炸药,靠人工开凿进展十分缓慢,正在这时省长沈祖伦专程来外婆坑视察,看了这个工程后说:“老林,这个工程太4大,是不是缓一缓”。我就拍着胸脯说:“沈省长你给我 5 万元,我保证 60 天内把路劈通。 ”我就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加班加点地干,当时开始做的时候也没法做,只好用索,这么大的索从山上吊下来做,因为一开始答应出去,要 60 天做好,时间关系,太紧了,加

7、班加点,起早摸黑地做。结果 60 天打通了,第 61 天,沈省长就来到外婆坑,看到路真的劈通了,沈祖伦拍着我的肩膀说:“老林,你决心大啊,你们外婆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也很感动,我今后对这里像外婆一样亲,经常会来。 ”结果,沈省长 8 上外婆坑。这条道路就是我们外婆坑村艰苦奋斗的创业富民路,是我带领全村人民建设新农村迈出的艰难第一步,也是可喜、可贵的第一步。一抹茶:绿茶成金香四海光有路并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找一条适合外婆坑发展的路来走。我和村里两委班子分析了优势和劣势,确定了“扬长避短,靠山吃山,发展名优茶生产”的思路。外婆坑村山清水秀,生态条件纯净天然,土地肥沃,其中山地面积有 650

8、0 亩,茶园面积 1200 亩,这一切对发展茶叶非常有潜力和优势。因此走出了一条与村情实际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我们村发展龙井茶是比较早的了,从 1991 就开始发展5龙井茶。当时我去外面箍桶时,看到西湖龙井茶可以卖 20 多块钱一斤,而我们村的珠茶才 2 块一斤,有的甚至是我们珠茶的几十倍。因此,我就发动村民种龙井茶,投入义务工,2个月内开辟荒山 200 亩,从外地引来了 10 万株名优茶,在我们新昌还是第一个引进的,买来后,免费给老百姓挨家挨户种下去。第二年,老百姓有些还想不通,这么大的茶叶一点点短就摘掉了,怎么可能赚钱。村民当时还要骂,有的还要过来打架,我当时也很委屈,本来自己箍桶一天赚个

9、十多块,而现在自己还要倒贴钱,村民还要骂,晚上一直睡不着觉,想不当这个村长了,收拾好箍桶担,准备第二天出去箍桶,一夜睡不着,左思右想,到底是为了老百姓,为了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临行还是决定留下来了。先做村委工作,做通他们思想,幸好我们村委非常团结,大家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转变村民观念,讲解种龙井茶的好处。开始,有几户农户率先采摘龙井茶鲜叶,第一年,就买了好价钱。这样,别的农户看到了,也了解了发展龙井茶的好处,也开始慢慢种起龙井茶。但当时有个老板只来收青叶,而不把炒制技术传授给我们,青叶跟龙井茶价钱相差很多,而龙井茶炒制技术要求较高,一不注意很容易炒黄,我们就自己摸索着炒,一次次试验,终于使炒出的

10、龙井茶质量合格,并且比外面炒的还要好。当然技术是不断改进,我就组织村民开展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当时许多村民不愿参加培训,我们就耐心地一家一户做思想6工作,传播相关知识,终于组织了 20 位青年,每天起早摸黑步行到乡里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茶叶“由圆变扁”,身价倍增,村民都转变思想,纷纷主动参加培训,这样村里出了一批名茶炒制高手。针对全村名茶生产经营散、成本高、增效慢的现状,况且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来高。山村四面环山,搞有机茶必备的土壤、空气、水质都不在话下,难题是如何统一施肥用药,因为有机茶的肥料和农药必须严格控制为无公害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

11、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地名茶生产的成功经验,结合村里实际,于 2003 年 5 月份,大伙儿就凑钱成立了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注册资金 20 万元,入股社员 510 人,带动茶农 1002 户,茶园面积 5900 亩,这是新昌县首家有机茶合作社。并在名茶生产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首先是通过茶园良种化,提高良种化率。这既是茶农的内在意愿,也是市场的外在要求。外婆坑村种植茶叶历史较为悠久,长期以来都是粗放经营,科学管理措施又跟不上,致使茶园老化、退化、劣化、单产低、品质差、效益差,附加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掘。为此外婆坑村出台种种措施,狠抓茶园良种化,积极鼓励、引导茶农大力改造老茶园,

12、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切实提高茶园良种化率。自 1992 年至今,经过不间断改造,目前全村茶园良种化率位居全县前列。其7次是炒制集中化,把好名茶质量关。多年以来,茶农都是单独采摘,分户炒制,结果造成名茶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导致名茶效率低下,茶农增收缓慢。因此,外婆坑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名茶加工模式,着力创建名茶炒制点,从而实现集中炒制,不断改进名茶炒制技术,从源头上把好名茶质量关。2005 年,外婆坑村投资 50 万元,新建了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面积达 566 平方米,实现统一采摘、统一收青、统一炒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施集中炒制后,可加工 28.5 吨,名茶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每公斤增加

13、 50 元,涨幅达20%。第三是生产标准化,提升名茶层次。我们以绿色农产品行动为依托,在栽培种植上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精耕细作,并加强了内部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出台了各项制度,在茶园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上严格按标准操作,使茶叶质量和品质稳步提升。外婆坑的有机茶开发使外婆坑茶农尝到了生产优质茶的甜头,全村的茶叶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 400 元,最高的茶叶价格更达到了每公斤 1200 元,良好的收益吸引了全村农户加入合作社,使全村茶叶实现了有机化生产。第四是着眼品牌化,提升名茶形象。外婆坑村在发展名茶过程中,主动更新名茶品种上,突出科技主体地位,加强品牌建设力

14、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优新品种,培育茶农增收新亮点。将新品8种引进和推广作为巩固名茶生产基地的重头戏来唱,在不懈努力下,引进了“乌牛早”、 “迎霜”、 “浙农 117”、 “龙井 43”、 “龙井长叶”等一系列茶苗新品种,有效地改善了原先效益不高的困境。为此,外婆坑村把品牌建设作为名茶生产的后继力量,如今外婆坑村已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外婆坑”大佛龙井,远销深圳北京。今年外婆坑茶叶还走出了国门,有美国茶商专程慕名而来。全村茶叶面积由 1991 年的 96 亩增加到目前的 1500 亩其中白茶 200 亩,人均收入由先前的 276元增加到目前

15、的 6100 元,比原来的人均 270 元翻了 20 多倍,茶叶总产值由原来的 2 万元增加到目前的 296 多万元,一举摘掉了绍兴市贫困村的帽子,从全省出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了小康村。2004 年,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被县政府评为示范性合作社。2006 年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被评为绍兴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浙江省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这一抹绿茶不仅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金,还让我们外婆坑村随着茶香香溢四海。一张金名片:昔日小村成胜地路也通啦,口袋里钱也有啦,今后怎么办?不能小进即满,小富即安。我们外婆坑村有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1500亩的生态有机茶园、6500 亩山林、海拔 800 多

16、米的山雪岗、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风貌和民俗习惯,又是红军路经之地,更9是 10 多个民族聚居的和谐幸福之村,被誉为江南民族第一村。这些都是外婆坑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家乐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外婆坑党支部在全盘分析了所有条件,又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做起了乡村旅游这篇文章,通过联接大佛寺,穿岩十九峰,形成旅游一条线,一个“一路风光一路情”的“民族村”农家乐方案投入实施运营。2009 年 12月,我们村成功申请了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借世博东风,于 2010 年 5 月份正式迎接游客,到目前累计已有游客 300321 人次,有些还是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的游客。营业收入 200 多万,极大带动村民致富。现在外婆坑村已有11 家农家乐开始营业,每户农户平均可接待 20 人就餐。集体式农家乐一家,可接待 200 人就餐,其中最高日收入上万元。现在党支部又开始规划未来的宏伟蓝图,力争引进资金,通过 1-2 年的发展,将外婆坑村创建成为知名的乡村旅游点。通过 3-5 年的努力,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创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成为江南地区知名的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