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631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德国中小机床企业成功的几点启示(share)“如果有人问我通快这 20 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想说,那就是我们对激光的运用 更加熟练。 ”2012 年 10 月 24 日,在汉诺威举行的 EuroBLECH 展览上,全球最大的激光加 工设备供应商德国通快集团研发部总经理 Heinz-JrgenProkop 博士向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 记者介绍通快时如是说。Prokop 博士介绍:“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我们研发人员就已经在实验室里发现了固 体激光,但一直达不到理想的切割加工效果,直到 1980 年才将此项技术应用到机床上,到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这项技术

2、终于稳定下来。 ”凭借对激光技术领域的持续探索,通快问鼎全球钣金加工设备领域的冠军,这正是一 家典型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故事。2012 年 10 月下旬,笔者来到德国斯图加特,访问了附近的通快、因代克斯、麦太保 和埃马克 4 家机械制造业中小企业,并走访了 6 个工厂。短短数日的参观交流,或许尚难 完全揭开德国机械制造业的面纱,不过管窥所及,亦能探访到其中对我们有意义的一些启 示。专业:源于专注专业:源于专注这 4 家企业起家时均是家族企业,目前有的仍由家族经营,有的已交由基金会聘任职 业经理人打理。观察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对于主业的专注是他们共同的坚持。历史最悠久的埃马克公司距今已有

3、 140 多年历史。在 1867 年初创之际就是一家铸铁和 车床生产商,1952 年重建,开始对车床技术和车削工艺的专注研究,于 1992 年推出了标 志性的全球首台倒置式垂直主轴拾取式上下料车床,成为金属加工领域划时代的产品。因代克斯也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企业,由来自施瓦本地区的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贺尔曼哈恩在 1914 年创建。从生产六角车床开始,到 1954 年的整整 40 年间,因代克斯便 惊人地售出了 2 万台车床。1970 年,因代克斯生产出第一台数控车床,1985 年生产出第一 台带空心轴电动机的数控多主轴车床,1992 年引进模块化概念生产卧式车床和立式车床。 近 100 年

4、来,这家公司唯一的一次市场并购行为发生在 1997 年,合并了邻城的同样专业生 产车床的特劳伯(TRAUB)公司,更加坚定地生产车床。通快公司创立于 1923 年,ChristianTrumpf 先生和两个合作伙伴开始在德国斯图加特生 产挠性轴,直到 1957 年,通快注册了金属板加工坐标导航系统的专利,而这正是激光设备 数控系统发展的起点。1978 年,公司时任董事长 BertholdLeibinger 先生,也就是现任 CEONicolaLeibinger-Kammller 女士的父亲,从美国考察带回了一件特殊的行李1 台 1 千瓦的 CO2 激光器,并在第二年研制出了第一台激光和步冲复合

5、机床,激光源来自美国。 直到 1985 年,通快制造出了自己的千瓦级 CO2 激光器,并开启了在这个领域里源源不断的发明和研究。1924 年,小镇约廷根一名面包师的儿子阿尔伯莱希塔施尼兹勒决定放弃父亲的生意, 去烘烤一个更大的“面包”,便和一个叫尤里尤斯克洛斯的年轻人共同创办了施尼兹勒公司, 开始生产和销售手动钻孔机,1929 年与新加入的股东瓦尔特劳赫一起将公司名称改为 Metabo(金属旋转钻孔机德语的缩写) ,并很快就做到了产量的 80%出口。1934 年,麦太保的第一台手电钻投放市场并大获成功。1957 年,在约廷根诞生了世界上第 一条冲击钻系列产品生产线。1997 年麦太保开发出了可

6、以高效清除油漆的脱漆器,并在当 年投放市场。2002 年麦太保创立了一个新的产品类别 PowerGrip 紧凑型充电式电动螺丝刀, 2011 年将该产品分离出来,推出一个新的产品目录紧凑型充电式电动工具,同时还推 出另外两项世界创新产品:不锈钢研磨抛光机和充电式磁力空心钻孔机。其实,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比想象的要多,有的公司甚至经历过财务的 考验,但这些挑战从未影响到这些公司对各自业务的一贯专注。正如通快集团执行董事 MathiasKammller 先生所言:“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 激光,从赤字变成赢利的过程很长,但我们一直坚信能够成功。我们是家族企业,如果是 上市公司或有其他

7、资本进入肯定不能坚持下来。 ”来自麦太保的例子显示,公司一度对业务旗下做了减法,出售了德国和法国的两个生 产固定电动设备的工厂,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两大核心用户群金属加工行业和建筑装饰 行业的专业技师,并着力于开发电池在行业中的应用,让电动工具能更加灵活的工作。创新:聚焦用户需求创新:聚焦用户需求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创新的认识,这些企业有着惊人的一致。埃马克 CMODieterKollmar 先生在谈及创新时说:“看看发动机技术,100 年并没有太 多根本的变化,而是在内部结构或软件方面以及用户不满意的地方做出了很多改进和创新。 机床也是这样,我们的员工每周都会有创新的想法,保持这个创新能力的

8、关键就是倾听客 户的意见,我们去为他们设计制造他们更需要的产品,我们的成功就是客户的成功。 ”“对埃马克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时预测用户需求并灵活应变。 ”DieterKollmar 先生说: “用户在寻找新机床时,首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新机床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 量,同时也会考虑到机床的占地面积以及其稳定性和使用年限,希望机床在使用多年之后 仍能进行安全可靠的生产。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埃马克集团利用其自身技术优势,向市场 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机床,并为用户量身定制生产系统,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 ”着眼于贴近用户的需求去开发产品,也一直为麦太保公司所主张。“公司从研发人员到生产管理人员都参与了

9、新产品的开发,但是最佳解决方案的灵感往 往来自用户方。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了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麦太保欧洲区市场销售总裁 史泰凡杜尔先生(StefanDuer)强调。杜尔先生介绍,世界上第一台充电式磁力空心钻孔机就是麦太保公司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专业施工人员在铁路、桥梁、地铁、电网安装等众多工程领域工作时,都会首选充电式 磁力空心钻孔机在坚硬的钢板上钻孔。许多制造商都曾试图为电动工具开发灵活移动的解 决方案,但过高的研发预算通常迫使他们打消这个念头。另外一些制造商则担心移动性强 的电动工具太过小众,不符合广大市场的需求。但是通过与手工技师们长期交流,麦太保 的开发人员深刻的了解到,移动性强的电

10、动工具是建筑工地迫切需要的解决方案。“在决定接受这项挑战后的几周内,麦太保就研发出了第一台样机。 ”杜尔先生介绍, “麦 太保不仅在实验室对样机做过相关测试,同时也让用户进行了实际操作测试。拿到成功的 测试结果之后,麦太保立即开始批量生产世界第一台充电式磁力空心钻孔机。直到去年, 硬质钢板大型钻孔机已经在麦太保约廷根工厂开始批量生产。 ”杜尔先生还表示, “麦太保销售部门这几也年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专业用户身上。 ”因此, 麦太保外勤部门自己设立了一个销售顾问机构,同时公司也将内部机构调整得更加贴近用 户。致力于贴近用户需求逐渐成为当今全球大多数制造商的共识,不过这些制造商往往会面对 同一个问题

11、的考验,即怎样才能将用户的要求快速准确地体现在产品研发中。此次走访的 这些成功企业所积累的经验或可为更多制造商所借鉴。麦太保研发部经理佛科尔西格勒先生(VolkerSiegle)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出解 释:精湛的生产工艺以及核心部件的系统专业知识。西格勒先生特别强调,麦太保的研发 部门和生产部门配合得非常紧密。因此麦太保能为一个新的建筑方案,快速研发出适用的 基本工具,在基本工具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用途开发新的产品,扩展产品功能。“我们每年将营业额的 6%用于研发投资,利用创新精神保持市场的佼佼者地位”,麦太 保董事会主席霍斯特W卡普莱希特先生坚信:“一个中型企业只有保持创新能力才能保持 赢

12、利。 ”麦太保的不断创新精神也可以通过具体数字看出来:在过去几年中,上市不足三年 的新产品销售额一直占公司销售总额的 50%左右。通快公司副董事长 PeterLeibinge 博士在谈到创新时亦分享了来自通快公司的经验: “除了坚持研发投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可以给他们怎么样的帮助。通 快非常重视产品的生产率和加工质量,对我们的所有用户来说,机器是要赚钱的。 ”通快真 正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就是在太仓建立了代客加工钣金件的工厂,体验中国用户的真实 需求。据介绍,通快公司一直坚持将营业额的一定比例投入到研发中,在过去的一个财年 里,通快就将营业额的 8.3%投入研发。人才:悠久的

13、学徒工制度人才:悠久的学徒工制度人才是任何一家企业成功的最宝贵资源。在德国机械制造业,学徒工制度作为一种专 业人才的基本培养方式,由来以久,且行之有效。此次参观过程中,无论来到哪家企业,哪座工厂,第一站都无一例外地安排在学徒工集中的车间。负责人热情地为记者介绍这些年轻青涩的面孔,因为他们正代表了德国机械 制造业的未来。在记者看来,了解这些企业学徒工制度的运作,对当下非常在意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的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来说,也是颇为有益的参考。据介绍,德国的学徒工一般 16 岁左右进工厂,学习 3 年,每年根据能力的不同获得一 定的工资。第一年在车间学习基本知识,期间也安排到学校学习理论,第二年开始分岗

14、位 从事一些简单的专业工作,第三年就几乎成为正式职工。有不少年轻人往往先选择做学徒工,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去上大学,这就是德国职 业教育的双轨制甚至多轨制。实际上,记者发现,此次访问中接触到的公司管理人员,不 少都曾有过学徒工经历。在埃马克公司,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专门成立了“埃马克学院”培养学徒工。虽然学徒 工学成也可能会去别的地方工作,但一般都会在一个企业平均工作 15 年,埃马克的学徒工 最终几乎都留了下来。据介绍,在埃马克主要生产夹具和自动化系统的工厂,大约有 200 名员工,学徒工 20 多人,占到 10%。埃马克机床装配车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愿意来我们这里学习的学徒工比前几年多了,

15、 这让我们很高兴。 ”据介绍,曾经,德国的年轻人不太关注父辈们所致力的机械制造这一传 统行业,学徒工的缺失一度随之成为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难题。不过最近几年,德国机械 制造业的人才开始回流。 “情况开始变得乐观,年轻人又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该负责人说。 在 DieterKollmar 先生看来,对员工的投资,正是埃马克集团成功的核心因素之一。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行业整体的从业人数持续下降,而埃马克集团同期的员工人数却有 所增加。其中学徒工约占员工总数的 10。DieterKollmar 先生介绍:“所有学徒工在进修结束后都能成功地在埃马克集团找到适合 自己的职位。埃马克集团还拥

16、有完善的员工职业拓展培训计划,企业内部的职业再培训和 技术知识交流,使员工们能够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从而不断地为用户提供 成熟完善的创新型生产解决方案。 ”在走访因代克斯公司时,该公司市场营销总裁 ReinerHammerl 先生介绍:“几乎所有的 零件都是我们自己生产,这有赖于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团队,他们的收入占到很大比重。 目前我们在全球有 2100 名员工,学徒工有 150 名。 ”他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是公司最宝贵的 资源。在麦太保的专门培养学徒工的车间里,负责人告诉记者:“学徒工在这里接受 3 年半的 培训,将逐渐成为金属加工和电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学徒工每周 1 天半去学校里上 课,其余时间都在这里学习。他们在这里将完成许多学习实践,并最终做出自己的作品。 ” 在车间的橱窗里,记者看到了用金属设计并制造出的微形卡车、自行车、涡轮增压器等,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优秀作品,都是出自学徒工之手。据介绍,这些学徒工第一年可以拿到 税前 800 欧元每月的工资,随着能力的提高,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涨幅,整个培训学习期亦 会计算工龄。“学徒工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