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52593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最具影响力十篇人民时评(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52005 年最具影响力的十篇人民时评年最具影响力的十篇人民时评2005 年最具影响力的十篇人民时评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网 点击数:217 文章录入:admin-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评论部创办的我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 网络原创时事评论。它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发表评论、评述权威、有力、 语言明快、犀利,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因而点击率最高,转载率最高,网友反馈 率最高。在 12 月 27 日举行的“2005 年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推荐”发布会上, “人民时评”被推荐为品牌栏目,给人民时评的 2005 年划上圆满句号。在这里,我们根据 网友投票

2、揭晓 2005 年最具影响力的十篇人民时评,与大家共同期待 2006! 1.民工不需要“优待” ,只需要平等 作者:斯雄 文章摘要:在城市里,民工确实处在弱势地位,在政策和情感上,给予一定倾斜,可 以理解,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本欲消除不公,结果导致新的不公, 问题将更加复杂。拿民工做由头,打着为民工争权益的旗号,推出这样那样的做法,以期 从中牟利,作为商业行为,尚情有可原,如果是政府部门或公营机构去参与推动,就须三 思而行了。 2.黑恶势力“做大” ,公安难辞其咎 作者:马龙生 文章摘要:能够毫无顾忌地做大案、要案,以至到了基层派出所不敢惹、不能惹、不 愿惹的地步,不管其背景

3、有多么复杂,公安部门也难辞其咎。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由于 当地公安部门长期不作为,没能在黑恶势力处于萌芽状态时将其铲除,以至养虎遗患。林 州“十多起大案,一起未破”事件,让群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了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 失职责任,公安部门更应该从职业意识、制度建设、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增强自身的战 斗力。我们不能总指望通过“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层层重视一举落实”的老套 路来保一方平安啊! 3.查了官煤勾结,其他“勾结”呢? 作者:建达 2文章摘要:天灾人祸从过去的“坏事变成好事” 、 “表彰先进” ,到后来的公布真相、处 理直接责任人,再到如今的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和渎职,这是制度设计的进步,也是决策

4、 部门和监督部门认识的进步。打蛇打七寸,查事故查源头,才能保证事故不再重复发生, 保证国家机器在正常、清廉、有效、和谐的环境里运转。但是,公众对仅仅单项处理腐败 并不完全满意,他们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举一反三、洞察秋毫,在巩固治理官煤勾结成果 的基础上,把制度设计得更完善一些,监督的力度更大一些,处理的手段更多一些,让中 国的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权力的腐败,在这里行不通! 4.执法不是执罚 关键在转变执法观念 作者:郭振清 文章摘要:显然,没有谁对违法事实的客观性和“电子眼”的威力表示怀疑,也很少 有人挑战城市交通设施的科学完善与否,争议的焦点仍然在于这种执法方式本身。而在我 们看来,之所以产生争

5、议、这种执法方式背后所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执法观念问题。这既 是当前包括交警部门在内的所有公安执法机关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解决争议的关键 所在。 5.英语真的那么重要吗? 作者:林治波 文章摘要: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被抬得像英语这样“崇高” ,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 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 。不要说莘莘学子,就连一些年近半百或过了半百的人,也捧着英 语课本在那里苦学,不是喜欢英语,而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如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 实际工作中几乎用不上英语,付出代价与实用价值完全不成比例;实际工作中即便用得上 英语,考试过关的那个水平也不足以应付工作之需,往往还得重新进行专门训练才行。 6.我国大

6、学“一流毕业生”哪儿去了? 作者:蒋萌 文章摘要:我们还应看到, “神舟五号”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相继取得成功,极 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大长了国人志气。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 高速增长,综合国力长足进步也令世界为之惊叹。中国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机遇期,外界更 认为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 。面对如此机遇与挑战,我们迫切需要新一代的钱学森们回来 报效祖国啊! 7.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物权法咋看不懂 作者:王比学 文章摘要:法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让广大公民参与讨论,体现了民主立法,这是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但法律不仅是让执法者能看懂,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3

7、公众能较好地理解,以便于执行。制定法律的目的也是让人遵守执行,而遵守执行又必须 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如果大家都看不懂,那又谈何去遵守执行呢?法律的出台岂不是达 不到它应有的效用吗? 1 2 下一页8 .看,可怕的小学毕业生留言! 作者:李德民 文章摘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让我们实事求是地看看 教育之现状,看看中小学,也看看大学;看看专业知识教育,也看看思想品德教育;看看 学校教育,也看看社会教育;还要看看实际效果,看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总之,要看 看我们对教育上的这个最大失误纠正了没有,还有没有新的失误,还有什么差距,还存在 什么问题。问题是明摆着的,正视有利于解决

8、,正视有利于发展。 9 .不能让专家论证沦为“无责论证” 作者:朽木 文章摘要:怎么办?办法便是来真的动实的。一是建章立制,完善专家选拔机制,决 不搞滥竽充数,不能谁都能当专家;二是论证责任制度化,有严格的奖惩措施,有必要的 法律约束,失误的、以权谋私腐败的,哪怕是“走神”而至重大失误的,也要毫不留情, 该罚款就罚款,该逐出队伍的就逐出去。只有严法铁律,这类拿公家的大事当儿戏的“无 责论证”才会得以彻底纠正。 10 .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 作者:丁刚 文章摘要: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 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

9、益的大事大 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 作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日本右翼势力再 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 日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 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人民时评:民工不需要“优待” ,只需要平等 斯 雄 4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为民工鼓与呼的声音和声势,都比较大,为民工办实事的也越来 越多。社会反响总体不错,民工心里也应该暖和、踏实了许多。民工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民工一词甫一出现,就带有一定的贬义。事实上,围绕民工出现的

10、诸多问题,根本原因 来自对民工的歧视,以及由此衍生的权益无保障。比如工资被拖欠、子女上学难、文娱生 活缺乏等等。这些问题虽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后来有关民工的问 题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这才惊动了社会,各级领导出面,社会关注,教育、司法、铁 路、文化等部门都来协助解决。如政府和法院代民工向企业主讨要工资,限期偿还;开办 民工子女学校;春运来临,铁路开出民工专列,售票辟有民工专用窗口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针对性强,也确实救了急,给民工送去了温暖。但这些做法本身以 及实际效果,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既然是义务教育,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和城市居民子女一个待遇,就可以了,办专门 的民工子女

11、学校,无异于又人为地把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的子女区别开来,虽然解决了入 学问题,却又造成了一种新的歧视,民工父母及其子女不一定愿意。设民工专列、民工售票窗口,表面看,是为民工提供优待,可售票、乘车时,如何确 定买票、乘车者一定是民工?既然无法也无权确定他们的身份,人人均可享受这一服务, 那么这类做法,不过像个噱头,对民工来说,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有事实上的歧视,所以民工需要的只是平等,既不希望被歧视,也并不都希望被 优待有些优待,带有可怜的性质,对人的自尊是一种损害,弄不好对民工造成又一次 伤害;不仅如此,假如有人要问,凭什么一定要给民工优待呢,也是个很难回答的尴尬问 题。在城市里,民工确实处在

12、弱势地位,在政策和情感上,给予一定倾斜,可以理解,但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本欲消除不公,结果导致新的不公,问题将更加 复杂。拿民工做由头,打着为民工争权益的旗号,推出这样那样的做法,以期从中牟利, 作为商业行为,尚情有可原,如果是政府部门或公营机构去参与推动,就须三思而行了。当民工不再作为一个问题单独被社会关注,身份上的平等得以充分实现,这将是社会 进步的标志之一。 人民时评:黑恶势力“做大” ,公安难辞其咎 马龙生 河南林州市横水镇杨家庄村周边的黑恶势力长期盘踞,100 多名歹徒接连制造了十多5起人命案和重伤案,当地公安却一起未破。最终,在一篇舆论监督稿发表、两位中央政治 局

13、常委作批示之后,三十五名黑恶分子才落网,在恐怖阴霾中生活了 6 年的当地百姓才找 回了久违的安全感。读到这一消息,笔者的心情非常复杂:又是一个俗而又俗的“媒体曝光领导批示 层层重视一举落实”的老套路。对于随时可能被要挟、被打,提心吊胆生活长达 6 年的百姓来说,虽然最终获得了安全感,但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一些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这不奇怪,可让人奇怪的,是那位在铁矿干活的英俊小 伙儿无缘无故被人将头盖骨打碎,造成终身残疾之后,其父多次到派出所反映情况,却 3 年多没人给出任何说法;是上百人进行大规模地打砸抢之前,面对已有事端迹象的报案, 派出所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是打砸抢事件发生时,被打砸

14、抢单位保安人员多次向派出所 报警,而派出所民警却在两个小时之后才到;是对 6 年来发生过的十多起暴力案件,当地 公安部门竟没有真正处理过一次,来看看、瞧瞧就走了反思林州“100 多名歹徒制造十多起命案,当地公安一起未破”事件,笔者以为有两 点特别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发生案情后,百姓只能向当地派出所报案;而派出所是否积极破案,老百姓却无 法向上级公安部门反映。换言之,无论大案小案,当地百姓只能寄希望于小小的基层派出 所,派出所如果不作为,又不向上级通报,案子就只能“烂”在基层,百姓们则没有一点 办法。二是公安系统的案件督办制度严重缺位。林州“十多起大案,一起未破”事件明白无 误地显现了这一弊端。这

15、十多起大案,不可能同时发生,也不可能事先没有任何蛛丝马迹, 黑恶势力更不可能一夜“做大” 。如果上级公安机关能够通过公安系统的网络,发现代表性、 苗头性案件,以强有力的督办制度推动破案,黑恶团伙就不可能成势。能够毫无顾忌地做大案、要案,以至到了基层派出所不敢惹、不能惹、不愿惹的地步, 不管其背景有多么复杂,公安部门也难辞其咎。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由于当地公安部门 长期不作为,没能在黑恶势力处于萌芽状态时将其铲除,以至养虎遗患。林州“十多起大 案,一起未破”事件,让群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了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失职责任,公 安部门更应该从职业意识、制度建设、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增强自身的战斗力。我

16、们不 能总指望通过“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层层重视一举落实”的老套路来保一方平 安啊! 人民时评:查了官煤勾结,其他“勾结”呢? 建 达 2005 年 11 月 05 日 16:18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论坛】 【打印】 【关闭】 根据媒体公布的最新数据:自从中央纪委等 4 部门于 8 月下发了关于清理纠正国家6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的通知 ,并派出督察组严厉督察后,全 国已有 4500 余名干部从煤矿撤资 4.73 亿元。这是已经明朗的数字,可能还有许多干部心存侥幸,隐瞒不报或偷梁换柱,做些小动 作,这可能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就已经明朗的数字来说,4500 余名干部和 4.73 亿元资金,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这 么多干部长期无视党的纪律和有关规定,官煤勾结榨取矿工血汗,破坏社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