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41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 贾利军贾利军 1 1 徐韵徐韵 2 2 (1(1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南京 210097)210097) (2(2 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上海 200062)200062)摘要: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导致高等教育的竞争越发激烈。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原则下,对大学生精挑细选。由此,一个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

2、参数应运而生,它就是“就业能力”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能够对当今大学生就业指导明确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一、前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联是长期存在的。西方学者 Dearing 在其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化竞争要求教育和培训应该促使先进社会的人们力争全世界最好(Ncihe,1997)。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变成全世界政府通过扩大就业范围,加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想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同时,Robbins 在其报告(Robbins,1963)指出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会不顾后来的就业。在人力资本理论下,政府的职责是培养出一种环境能够鼓励个体就

3、业能力的增长。因为这被看作有利于全球化社会下知识经济的展现。来自 Treasury的报告把这一点概括的很简洁:人力资本直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潜力来提高生产力。改进技能和人力资本通过帮助技术进步,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对促进增长都非常重要。这点在内生增长理论和与不同国家有关的经验主义论文中都得到承认。(HM Treasury,2000)。知识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产生在创新车间的边做边学(Learning-by-doing)( HM Treasury,2000),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体制从属于政府,其中一个形式是强调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加强。当前,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

4、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起来。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是人尽其才,使之能够服务于社会。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学生社会化重要的一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变,就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正体现了当前社会、大学生个体、高校多方面的综合需要。明确这一概念有其深远意义。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一)能力(ability)能力()是人人都熟悉的,但是在科学上给能力一个准确的定义却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由于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长期以来,学者们为说明能力的概念曾经做过许多研究工作,从不同的角度给能力下了许多定义,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5、在西方心理学中,通常区分智力与能力这两个概念。能力指做一件事、完成某种任务所需要的能。这种能不时物理上所说的能,而是一种心理能量,因而文献上也经常提到心理能力。能力有两大类:一种叫现实能力(actual ability);另外一种叫潜能(potential ability),指一个人现在没有,将来能有的潜在力量。前苏联的心理学中,能力与西方的定义迥然不同。例如斯米尔诺夫等主编的心理学就给能力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1 。这个定义几乎是前苏联大多数心理学家们的共识。同时,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强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上,而是

6、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动态上。所谓动态,指操作的速度、难度、深度及巩固程度2 。在前苏联心理学家中,鲁宾斯坦的能力定义与其他人不同:“能力是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心理活动的系统。 ” 3苏联心理学家把能力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象智慧品质或记忆品质这一类的个性心理特征,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属于一般能力;而另一些个性心理特征,他们只在特殊的活动领域才有意义,象形象记忆力、彩色辨别力等就属于特殊能力。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倾向于把能力和活动联系起来,并从能力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构成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揭示能力的概念。因此,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把能力定义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

7、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4 。这样就把能力和知识与技能区分开来。首先,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从形成上来看,它是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两者概括化的性质不同。技能是因为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它是相应行为方式概括化的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动和活动的相应的心理过程概括化的结果。由于两者的概括化的性质不同,他们迁移的程度也不一样,前者迁移的范围比较窄,后者迁移的范围比较广。与此相似,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它只能迁移到与其相似的场合中去,而在反映客观现实过程中所获得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分析、综合的能力,一旦成为个人的特点时

8、,他就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场合去,在极广的范围内起作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除了表现在概括化性质和迁移程度之外,还表现在生理机制和发展特点上。知识技能的生理机制是暂时联系系统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生理机制则是暂时神经联系在形成和巩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一个人的技能也能在相当大程度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但一个人的能力就与此不同,在人的一生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一个从形成、发展到衰退的过程。能力和知识、技能虽然不同,但他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前提,反过来,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可能会导致能力的提高。(二)就业能力(em

9、ployability)1.西方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就业能力的准确确定,在西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以就业能力的概念而言,西方学者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5,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1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

10、相关的能力6 。就业能力的构成而言,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在这一领域的两项基础研究 ASTD 和 SCANS 也没有达成一致。ASTD 定义了 16 项技能,分为 5 个类别:基本胜任能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说和听),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地思考),群体效果(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影响能力(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ASTD.1990)SCANS 共定义了 36 项能力,分为 3 个类别: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SCANS.1991)而 Pallard1998 年提出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四个组成成分:资产,由个体的知识(知道什么)、技能(知道如何运用知识)和态

11、度(如何做)组成;发展,包含职业管理能力、求职能力、策略性的方法;表达,指的是示范就业能力资产,把它们用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市场的能力。这一能力曾经归纳在职业管理能力之下,但由于它的特殊重要性,因而单独列出;个体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环境,通过个体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或二者的关系,实现或实践就业能力资产的能力。Law,Wong,Mob-ley,(1996)认为就业能力由三个纬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水平的职业自尊和内控),高职业风险容忍(低职业风险规避和高不确定性容忍),高学习动机(个人控制和学习愿望)。第二,个

12、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人力资本(教育、相关经验、职业成功经历)。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身份自我。学者米特切尔(AyseG.Mitchell)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能够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1)智力能力;诊断、分析、创新和学会学习智力(或者学术)能力;(2)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决策、团队工作和适应性、积极态度与行为、设想和卸下责任的能力在内的社会和人际能力;(3)经营和创业能力:在工作中冒险精神的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性、辨识和创造机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包括对于生产力和

13、经营运作的理解,以及对于自我就业的认识;(4)多元技术技能力系列:一系列与岗位相联系的能力。瑞士联邦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 5 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2)人际关系技巧;(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4)有效的工作方法;(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7 。另外,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曾经就“就业能力”的内涵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就业能力至少需要包括:(1)评判性(或者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的普遍能力;(3)有效的沟通能力,包括言语和书面;(4

14、)与别人结为伙伴,有效地展开工作;(5)独立完成工作,特别在执行研究项目和准备终身学习的时候;(6)毕业生应该以本领域的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具有反思性的实践者,并且能够有效的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在西方也有研究提出,就业能力包括:对行业的了解、开发信息技能、正确行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听力、写作能力、保持个人标准的能力(身体健康、穿着得体等)、处理数字的能力、对问题做出反应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计划能力、在团队中工作的能力、使用设备的能力、阅读能力。还有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等。(三)国内关

15、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1.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解。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8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就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但是对于这种能力的结构和具体内容,研究者们却有着不同的观点。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元素上,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智商()与情商()或称智力资本与能力资本。智力因素是个体生存发展的“硬

16、件”,非智力因素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软件”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大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9另外一名研究者汪怿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构成来看,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 3 个部分:(1)基础技能,是个体就业和进一步发展必须的、具有基础性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2)个体管理技能,指促进个体潜力发挥、有利于个体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技能、态度和行为,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