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260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 目标,以“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己任,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城市经 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跃上新台阶。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进 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9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 62186 万人,城

2、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46.6%, 比 2005 年提高 3.6 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达到 88.6%,其 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 85.0%和 78.0%。(二)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强城 市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09 年末,我国 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 28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除特 别说明外,下同)年末总人口 1 达 38128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 5.1%,平均每 年增长 1.2%,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28.6%,比“十五”期末提高 1 个百

3、分点。 人口规模达到 500 万以上的城市 11 个,比 2005 年增加 2 个。其中,重庆、上 海、北京的人口均在 1000 万以上。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行政区域范 围不断扩大。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628033.7 平方公里,比 2005 年增长 5.7%。其中,建成区面积达 30137.9 平方公里,比 2005 年增长 23.3%。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发展也出现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直接参与到国际分工协作中,各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不断增加,建立国际大都市成为我国多个城市的发展目标。特别是随着国际大 都市目标的逐步实施,

4、我国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辐射带动作用进一 步增强,影响力继续扩大。二、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提高二、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提高(一)城市经济加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113144.4 亿 元增长到 2009 年的 207728.5 亿元,年平均增长 14.3%。上海、北京跻身“GDP 万亿元俱乐部”,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4875.8 亿元和 11972.0 亿元。“十一五”开局的前两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保持了“十五”时期平稳运行的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 13.2%和 16.3%。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5、金融危 机迅速向全球蔓延,给我国城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年 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7361.2 亿元,同比增长 12.4%,比 2007 年 下降 3.9 个百分点。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击,正 确应对,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在全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经济下滑的 势头有所扭转,2009 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城市经济也实现了 15.3%的增 长速度,比上一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二)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积极应对,迅速调 整,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取得良好效益,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一

6、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比“十五”末期翻了一番多。 2006 年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突破 1 万亿元大关,达 10862.0 亿元;2009 年再创 新高,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直逼 2 万亿元大关,达 19023.7 亿元,比 2005 年增 长 1.1 倍,平均每年增长 20.3%。其中,上海、北京财政收入跃上 2000 亿元台 阶,分别达到 2516.9 亿元和 2007.5 亿元。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城市能够集中 财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工业效益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城市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 式,推进产业

7、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企业内部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 业取得了良好效益。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4772 个, 比 2005 年增加了 65224 个,平均每年增加 16306 个;实现工业总产值 313560.5 亿元,年平均增长 17.8%;实现利润总额 19274.5 亿元,比 2005 年翻了一番, 平均每年增长 19.5%。其中,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数量明显增加,对工业经济 的贡献提高。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量由 2005 年的 52920 个增加到 2009 年的 102354 个,平均每年增加 12359 个,所占比重由 2005 年的 37.9%提高到

8、 2009 年的 50.0%,提高了 12.1 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 业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2009 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 58692.5 亿元,占全部 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总产值的 18.7%,比 2005 年提高 6.5 个百分点。三、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三、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代表 着城市经济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2009 年地级及以上 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

9、值分别为 6214.7 亿元,100363.6 亿元和 101150.2 亿 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3.0:48.3:48.7,与 2005 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下降 0.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 2.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 2.9 个百分点。(二)投资消费对经济推动力增强2009 年我国启动了为期两年的 4 万亿元投资计划,重点指向基础设施和民 生保障领域。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5547.9 亿元, 比 2005 年增长 1.2 倍,平均每年增长 22.3%。其中,全年新增固定资产 61783.2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1.2 倍,年均增长

10、 21.6%。4 万亿元投资计划的终极目的 是以投资促进内需,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 下,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旺盛,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0571.8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96.9%,平均每年增长 18.5%。(三)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从 2006 年的“稳健”到 2007 年的“从紧”,再到 2008 年以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放宽贷款门槛,设立 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金融机构存贷款金额均比“十五”时期有大幅增长。 “

11、十一五”期末(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十五” 期末(2005 年)翻了一番,达到 431193.2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9.2%;年末金 融机构贷款余额也由 2005 年的 147518.2 亿元增长到 2009 年的 303271.8 亿元, 4 年增长 1.1 倍,平均每年增长 19.7%。(四)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经济形势,我国充分利 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积极调 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2009 年我 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实现

12、进出口贸易总额 21930.6 亿美元, 与 2005 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 11.6%。其中,进口额 10007.2 亿美元,年均增 长 11.0%;出口额 11923.4 亿美元,年均增长 12.1%。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 实际使用外资 1140.7 亿美元,与 2005 年相比,累计增加 85.3%,年平均增长 16.7%。四、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四、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一)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 教育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大众

13、的全民教育。2009 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普 通高等学校 1956 所,比 2005 年增加 180 所,平均每年增加 45 所;中等职业学 校 6683 所,比 2005 年增加 95 所,年均增加 23 所;受在校学生数减少的影响, 中小学校数量得到整合,中小学数量分别比 2005 年减少 1183 所和 10499 所。 “十一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教师数比“十五”期间有所增长,每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人数分别为 30 人、11 人和 41 人,与 2005 年相比,分别增加 5 人、1 人和 1 人。(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十一五”期

14、间,国务院审议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推动文化 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超过 90%,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每百人拥有图书 116 册,比 2005 年增加 18 册;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 1450 家;广 播电视基本覆盖 20 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大丰富了民众 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全民素质。(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探索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

15、位数由 2005 年的 48 张提高到 57 张,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 2005 年的 25 人提高到 2009 年的 30 人,人均期望寿命达 到 73 岁,婴儿死亡率从 2005 年的 19下降到 2009 年的 13.8。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改善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改善(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地多次调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最低工 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居民收入水 平大幅提高。2009 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7175 元,比 2005 年增加了 6682 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16、47.4%,年平均实际增长 10.1%, 比“十五”时期高出 0.5 个百分点。(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全 面启动并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健全。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11814.1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 45.1%,平均每年增长 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14889.5 万 人,比 2005 年增长 73%,平均每年增长 14.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 7866.0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 16.1%,平均每年增长 3.8%。(三)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200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 市,包括市辖县)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比 2005 年下 降 3.6%、15.6%和 3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 2005 年的 34.7%提高到 2009 年的 39.8%,提高了 5.1 个百分点。随着环境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更加优良。 2009 年有一半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