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255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是城市化滞后是城市化滞后还还是超城市化是超城市化 -与邓宇鹏同志商榷 姜洪森 任幸芳中国经济时报今年 9 月 29 日 5 版邓宇鹏先生隐性超城市化及其成 因文章(以下简称“邓文”)认为,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60左右, 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是超城市化,它否定了当前我国社会各界普通认同的 “中国城市化滞后”观点。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急需澄清,因为其一,城市化 率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 客观反映,必须正确分析定性;其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 转折期,通过城市化水平问题的深入观察,有利于我们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矛盾和任务,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

2、施。 中国是城市化滞后,而不是超城市化。 目前,我国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都有市镇总人口统计, 1998 年我国市镇人口 37492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30.4,一般我们 都把这一比例作为我国的城市化率,并把它与世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 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较,得出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结论。 而“邓文”关于我国超城市化的结论则来自于我国劳动力情况的分析, 该文认定农村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及其供养的家人都应作为城市人口, 由此算出在我国市镇总人口之外另有 3.76 亿人也是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已 达到 60左右,是超城市化。对此,笔者认为其立论及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首

3、先,从城市化本身的含义看,职业非农业化,并不等于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英文表示 Urbanization,其基本要义是“都市性”。国际城市化权威 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对城市化过程有一论述,即城市化包括人口、非农业 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过程和非城市化景观转化为城市化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这里前者是指人口向不同类型的城市集中;后者是指城 市扩张及新的城市的建立。从目前其它方面学科对城市化含义的解释看,也 都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如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农 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指的是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地理学

4、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 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绝不仅 仅是指职业非农业化,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其基本含义,它包含生活方 式城市化,包含为集聚的人口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 内容。 其次,从我国乡镇企业的本身特点去考察,不应把乡镇企业职工全部算 作城镇人口。虽然目前,整体上我国乡镇企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总量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已占较大份额,但规模小,布局分散,仍是其基本特征, 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在内过去较长时间是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现在虽然有向 规模化发展、向城镇集聚趋势,但仍是很分散的。再从就业特征看,虽然有 一部分人在乡镇企业有较稳定的就

5、业,一部分人将家属子女也带到了城镇, 但也有相当比例是既务工又务农;有的是农闲外出打工,农忙时间回家务农; 有的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务农,子女在老家读书;有的是年轻时外出 打工,年纪大了即回家务农。所以简单地不加区别的把他们都作为城市人口 甚至把他们供养的家人也全部作为城市人口显然是不科学的。 第三,目前我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市镇人口统计,已包括还没有取得城 镇户口但可合理计算为城镇人口的进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一部分乡镇企业 职工。我国市镇人口统计即人口普查的第二口径,这一口径市人口是指设区 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 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建成区)人口和

6、县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建成区)人口。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都注明市镇辖区的人口是指常住人口。按这种统 计方法,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如果他们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或收入来源), 一些在城镇的乡镇企业的职工,实际上大部分已统计进城镇人口。这从另一 方面也可得到反证,按现行户籍制度,我国非农业户口实际增长是很缓慢的, 1998 年我国非农业户口人口比例仅有 22左右,与市镇人口比例 30.4, 相差 8 个多百分点,这说明了有 1 亿多农业户口的人被计算为市镇人口,他 们就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及其子女和在城镇的乡镇企业的职工。退一万步 说,按“邓文”的说法,单纯按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计算,城市化水平也不

7、 会是 6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年报,1997 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 为 49.9:237:264,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合计为 501,这样算 城市化水平也只有 50左右。 那末到底怎样看待我国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民就业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呢? 实际上就是我国工业化方式和特征的一种反映。建国前,我国基本上是一个 农业国。建国后,我国政府依靠工农业剪刀差,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推进工业 化,到改革开放初期,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工业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大量人口还在农村从事农业,国民经济中第一产 业还占较大比例。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年,是我国工业化大步推进的时期。从 1

8、978 年到 1998 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由 28.1:48.2:23.7 变为 18.0:49.2:32.8。一产降低了 10 个百分点,相应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下 降幅度更大。这其中乡镇企业功不可没。这就是我国工业化的特征。这是从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基础薄弱这样一个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种选择,也 是人民群众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那么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 是直接推进了城市化,一些地方乡镇企业集聚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一 些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促进了人口向城市流动,从 1978 年到 1998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

9、了 125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 2 亿多,增 长了 12 倍,乡镇企业有直接推动作用;二是为城市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乡 镇企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一部分农民进入二、三产业领域,为这 些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创造了基础条件。 根据我国市镇人口的统计方法及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现状,笔者认为市镇 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实际上,我国小 城镇规模普遍比较小,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它们离城 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告诫我们对城市化水平不可估计过高,城市 化的任务还很艰巨。1998 年我国国民经济中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的比例合 计占 8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合计已超过 50;1998 年我国人均 GDP 按现汇率计算为 770 多美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水平计算则已超过 1000 美元,正是从这样多方面分析,我国是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 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