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2229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吴淼峰“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 (王荣生)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正成为学界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与把握。笔者试以自身实践,对此阐述一二。一、立足文本类型,开掘内容生发点1.把握“情感类文章”的解读立场。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基点,也是小语教材体系中最鲜明的存在,很多文本都具有浓浓的情感色彩。教学此类文章,很容易出现“情感过浓、人文过重”倾向,导致一些教师“谈情色变” 。笔者以为,关节点不在“情感文本”本身,而在“情感”的教学铺陈方式,即站在怎样的维度去解读情感

2、、体验情感。伯牙绝弦一文将知音情感写到极致。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感受“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极致行为呢?若只以为是伯牙失却知音,则未免肤浅:难道就不能再找一位?若只以为是子期赞美了伯牙,则未免费解:作为首席宫廷乐师,会缺少赞美吗?那关键点在哪儿?在伯牙琴声中的意象泰山和江河所承载的心中之志。文本中的一个“志” 、一个“念”就是内容的生发点,是切入人物情感的通道,是深人入人物内心的桥梁。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志在高山” ,为什么不是“想到高山”?“伯牙所念” ,为什么不是“伯牙所弹”?点醒学生,原来琴声背后有志向,有胸怀,知音的缔结有根由,有内涵。如此学生方能体悟伯牙遭遇“大喜大悲”情感

3、蹦极的心路,方能领悟伯牙的极绝行为。“情感”不是错,关键在于要用语言的途径去渲染情感,用言语的手段去引领情感,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要将情感的渗透置于语言环境之中,这是解读情感类文本的应有立场。2.确立“第三者视角文本”的解读基调。在现有教材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两种表述形态:“第一人称式”和“第三人称式” 。以“我”的立场展开故事,贴近读者,易于入情入境,利于读者产生角色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而以“他”的立场描述故事,在客观上强调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需要学生角色换位,才能更好地体认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勾通文本与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入其境,悟其情。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文,看似以“我

4、的立场”为主,但此“我”非学生之“我” ,依然是以成人的视角写孩子的故事。如此,要引导孩子们体会“沉默的可贵”就需费一番周折,而这恰是文本的重点难点所在。在解读文本时,笔者发现,沉默前老师与孩子们的一段问答是颇富有“现场感”的,若能通过对话朗读将文本情境移接到课堂现场,将课堂现场融于文本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切记体察、涵泳体会,学生就成了“文本中人” ,学生的沉默就成了“文中人物之沉默” ,练笔补白就顺理成章了。“第三者视角文本”往往缺乏“儿童意味”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场景位移、角色想象等途径去还原“儿童通感” ,引导学生成为文中角色,体验角色情感,体察角色心路历程。二、厘清文本结构

5、,定构内容教学点每一个文本都有自身结构,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整体彰显,段落结构是作者写作风格的脉络体现,言语结构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外显。小语教材中的文本结构大多为顺式结构,或按事情发展顺序铺陈,或按“总分”段式铺开,或按“并列”方式排陈。解读时,要善于解析文本结构所蕴含的显性与隐性资源,进行合理定位,有效布局教学结构。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按照英子“从自卑到获得掌声再到变得乐观”的变化过程顺势展开,属于典型的顺式结构文本。基于此,就教学结构而言,存在两种基本框架。其一,按照人物转化的先后顺序展开教学,教学结构与文本结构的框架一致;其二,以英子前后变化为轴,在对比中转人对“引发英子转变原因”

6、的探究,对文本结构作出变式处理。那么哪种教学框架更为适恰呢?细观文本结构,不难发现, “英子的自卑”与“之后的乐观”在文中所占权重不同,作者花了大量笔墨着力“英子的自卑” ,原因何在?细察人物内心,不难体会,英子心门紧闭、惶恐度日的自卑心理由来已久,而根源在于由病症引发的对同学们评价的在乎;细读文本内容,不难知道,真正要让学生理解的是“为什么一次掌声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这一问,是对“英子自卑状态及根源”的考问,是对“鼓掌者与鼓掌时机”的审度,是对“掌声内涵”的思考,这是文本结构所蕴藏的隐性信息,也是确立教学结构、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点。教学时笔者做足“英子自卑”的文章:紧抓“果因段式” ,

7、在与“因果段式”的比较中,体会表达的侧重;通过置换人称,用“我”替换“她”引导朗读首段,感受英子的自卑;通过对话,以“你在犹豫什么” ,体悟英子内心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体会“同学们掌声的价值” 。文本结构是教学结构的重要导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文本解读时要善于洞见文本结构在表情达意上的侧重、在语言表达上的支撑,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把握和利用。三、眷顾文本语言,落实内容训练点“教材的教学价值,首先在于语言学习的价值。 ” (步根海)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了解内容,更要借由语言领悟写法,从某种程度而言,文本“怎么写比写了什么更重要”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运用,善于洞见作者独到的表

8、达套路,善于把握文体独特的话语系统,引导学生“知其理,懂其道” 。1.比较,感悟表达之道。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的一段描写。为强调“我”见到母亲时的吃惊与难以置信,作者采用人物后置、重复呈现的方式进行细节描写,不同于一般表达。教学时,笔者故作修改:“这段话能不能改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读一读,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比较是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老师要善于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与学生的惯用表达之间的差异

9、,把握“陌生化”表达的语用价值,有选择地加以教学引导,使学生在比较中体悟表达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方法。2.还原,体悟表达之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中的一段描述。 “看啊!”一句,将作者内心的惊讶之情表露无疑;而“看啊!”一句在句子中的位置。问题在于作者为什么只对“蜥蜴背黑甲虫参观”感到惊讶?对“黑甲虫们好奇的目光、与蜥蜴友好地交流”难道就没有惊讶过?基于此,教学时笔者进行了写法还原,将“看啊”置于句首,引导学生

10、体会作者对看到的这一切都有可能感到惊讶;再将“看啊”置于“友好地交流”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有可能对后两种情况感到惊讶;最后又回到文中表达状态。通过还原写法,既让学生体会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也使学生感受了语言运用的适恰性。还原是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教师既要看到文字呈现的显性信息,剖析其言语方式与言语价值;也要看到文字背后所承载的隐性信息,还原其表达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其作为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引导学生在立体感悟中领会作者的表达文路。3.仿写,习得表达之法。仿写是习得语言的有效途径。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 (吕叔湘)教学时,既可以仿写句子,也可以仿写段式,甚至篇章。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写的眼光” ,善于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开掘读写训练点,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具备强烈的“写的意识” ,善于创设读写训练的契机,创新读写训练的方式,加强语言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