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166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成因及治理对策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成因及治理对策-对镇原县社会信用状况的调查李玉杰 姚陇浑 李文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由此可见,一个失去信用的市场环境,必然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经济活动难以进行。可是目前,信用贬值和缺失充斥了经济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障碍,使我们不得不审视。、 目前镇原县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1、赖债经济愈演愈烈。据统计,2001 年,镇原县参与改革的 57户企业,经金融机构认定有逃废债行为的企业就达 36 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 67%,逃废银行贷款本息 4555.7 万元,占改制企业欠贷总额的 4

2、6.2%。由于企业不讲信用,使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防范上走向极端化,以追求“零”风险为目的,宁可不贷或少贷,也不愿冒风险,造成了目前银行信用的萎缩。2、企业之间债务规模不断升级。据调查,1995 年镇原县辖内企业债务链规模 1996 年为 2500 万元,1997 年为 5000 万元,1998 年为 6600 万元,1999 年为 8100 万元,2000 年为 10500 万元。由于企业大量的资金被应收款占用,导致资金沉淀和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就必须借入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利润,有的企业甚至被“三角债”拖垮,陷入破产2的境地。3、现金交易问题屡禁

3、不止。目前,控制现金投放及现金交易是人民银行现金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为此,人民银行每年都要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现金检查,以加强现金管理,但监管效果并不理想。一些企业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方设法进行现金交易,当然这其中也有逃避税务监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迫于目前市场交易方式的压力。由于社会信用秩序混乱,企业之间互相猜疑,正常的信用交易被破坏,甚至迫使市场、企业不得不排斥信用,拒绝信用,为了防止拖欠,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得不采取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的方式,据了解,目前企业现金交易率达 80%以上,这不仅减少了交易机会,加大了交易成本,还使企业失去很多商机,阻碍了外贸扩大和企业发展,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

4、争力。4、存贷差距拉大,巨额的资金在金融机构空转。据统计,止2002 年 5 月底,镇原县辖内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存款68809.1 万元,而同期各项贷款仅为 37689.4 万元,存贷比例为54.77%,存贷差达 31119.7 万元。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县,一年中有31117 万元的资金在金融机构空转,没有能对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形成了宏观资金相对宽松和微观资金相对紧张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放不出去,存款又持续增长,利息收支倒挂,亏损额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又捉襟见肘,使一大批资金成为两头受挤的夹板资金。5、信用村镇建设不时陷入尴尬境地

5、。目前,信用村(镇)建设及3小额信用贷款被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经济金融政策正在大力推广。从镇原县来看,在全县 24 个乡镇、269 个行政村、2483 个自然村中,真正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只有 4 个、自然村只有 25 个,分别占其总数的 1.4%和 1%,符合条件的信用乡(镇)一个也没有。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及信用村镇建设活动不理解,认为银行的钱除了用存折换以外,很难贷出来,那有将钱送上门的事;一些农户因害怕入股而不愿参加信用村(镇)的评选活动。与此相反,一些农户把小额信用贷款与扶贫贷款、救急贷款、赈灾贷款混淆起来,对贷到的钱不是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而是用来解决温饱和享受,个别人

6、甚至放高利贷,一些农户看到别人贷钱,自己不贷或少贷怕吃亏,产生了不贷白不贷的攀比心理,根本不考虑贷款归还问题。6、宏观政策调控效应大打折扣。据测算,消费每增加 1 个百分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 0.6 个百分点。正因为如此,国家推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意在通过消费信贷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然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真正贷款消费的人很少。究其原因,依然是一个信用问题。一方面,银行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贷款条件较高;另一方面,也确有人赖帐不还。由于信用秩序混乱,各种金融新业务难以正常开展。破坏了货币政策之间的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7、经济发展严重

7、受阻。由于社会信用秩序混乱,使信用固有的“借”、 “用”、 “还”的良性循环秩序受到破坏。迫使一些金融机构不得不少放款或不放款。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合理满足,同时,由4于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外商投资的安全和收益受到很大的威胁,投资者也因此而弃之、避之,出现了“惜”投、 “惜”贷的不正常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信用问题的形成原因1、信用秩序维护不力是形成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从微观上看,信用始终处于不断地被建立和不断地被修补、恢复之中,从宏观上看,正常的经济生活总是社会信用在总体上被维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信贷总量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上,

8、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无论宏观经济主体还是微观经济主体,都缺乏信用意识,而习惯依赖红头文件,由党政部门调节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进入市场经济后,我们依然对如何保护维系经济正常运行的社会信用秩序缺乏真正的措施和足够的认识,因此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契约关系,信用关系和信用意识在我国没有得到正常发育,不能适应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在信用制度建设、对社会信用资源开发、保护和运用等环节又缺乏总体设计和安排。正是由于缺乏维系正常信用秩序的制度,才形成目前挥之不去的“信用道德困境”。 2、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失信行为形成的直接原因。信用问题大

9、量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和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是有体制原因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一方面经济借贷行为大量发生,另一方面作为借贷双方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又都没有成为产权明晰的企业。5由于产权不明晰,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认为,国有企业借国有银行的钱,不是不同所有者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借贷,而是同一所有者自己借自己的钱,因而,敢赖债欠债不还债。对此,我们既未采取一整套强有力的硬性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来打击逃废债行为,也未做任何保护银行权益的工作,使失信的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而且还从违约中捞到很多好处,也就是说,这些违约者的违约收益远远大于违约成本。由于利益驱动,更扩张了他们逃废银行债务的野心,

10、加剧了社会信用环境恶化的进程。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信用制度混乱的内在因素,作为我国社会信用创造部门的金融机构,其内控制度一直比较薄弱,这是信用秩序混乱的根源。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混乱,信用风险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责任不落实,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导致大量贷款无控流出,为信用秩序混乱埋下了隐患。二是金融部门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还缺陷乏强有力的监测措施,商业银行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极为突出,加上金融机构帐户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这些都为债务人通过各种手段逃废悬空银行债务提供了条件。三是金融道德风险比较严重。部分信贷从业人员经受不住恶意借

11、款人的物质利诱,人为降低贷款审批条件,共同侵吞信贷资金。4、法律法规不健全是赖债经济得以成长的外部原因。法制是创造和维护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保证,在一些国家对欠债不还的,根据金额大小判处一定的刑罚,对此,我国刑法一直是空白的,且没有6一部完整的规范信用行为的法律。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法律的严厉约束,企业和个人就不会尊重信用的价值,也不会维护自己的信用。信用的价值不仅要靠道德的维护,更需要法律的强制性维护。法律对不守信用者的放纵就是对守信用者的打击,这也是赖帐经济得以漫延的原因。5、 缺少独立的资信评估机构。目前,我国虽建立起了多家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些机构大多依附于政府的某个部门,难以摆脱行政干预

12、,缺乏独立的权威性。一些机构和个人对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懂得如何使用信用评估的资信。信用评级是管理信用资源的基础,没有系统的、普遍的信用评级,对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心中无数,就更谈不上管理信用状况和防范信用风险了。6、政府对信用维护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参与、支持、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有的甚至为企业逃废债提供政策支持,充当企业逃废债的保护伞。同时,政府机关公务人员贷款不还现象也较为突出。据统计,全县公务员贷款 256 万元,其中不良贷款 172 万元,占 67.2%,加之2713 万元的财政借款逾期再展期,又逾期,最终形成呆

13、滞。这些都为逃废债行为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三、治理对策信用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得到解决。要建立一个让中国人拥有看的见、摸得着、量得准的真正的“信用”体7系,还需要一过程,需要政府、司法、企业、银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主要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主体信用意识,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市场平等、互惠互利的前提与保证。因此,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素有的“诚信为本”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失者充分暴光,使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名誉扫地,在社会无立足之地,从而使“

14、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礼义之帮”。2、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与动力作用,加快信用制度建设步伐。政府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建设的核心,政府在构建与完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必须做到: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信用伦理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信用意识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和力量,自觉运用信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加快改革步伐,理顺各种信用关系,主要是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进程,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经济主体,并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得到有效恢复;三规范信用管理,消除地

15、方保护主义,政府应是规则制定者和监督者,应致力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督与管理机制。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一是尽快完善我国民法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以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8的权益不受侵犯,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制定严格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同时,要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占有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在涉及债权人利益的债务重组中,应坚持债权人主导的原则,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二是尽快建立一整套维护社会信用秩序的法律法规,保证信用的履行,使讲信用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使其成为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三是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实践证明,在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的情

16、况下,只有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才能最终解决社会信用问题;四是加强社会监督,运用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给不讲信用者一定的社会公开披露,并列入“黑名单”实行金融业联合制裁,使之无藏身之地。 4、强化内控制度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和报告制度,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二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资金成本、经营费用、服务质量、信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提高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三是要强化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机制,对因违规操作而造成贷款损失的要严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要进一步提高信贷台帐管理水平,落实信贷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立信贷资产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强化客户经理责任,随时掌握贷款质量与实情。5、建立健全信用调查、登记、评估、咨询体系。建立信用评估咨询体系,把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记录在案,作为信用信息的登记整理、搜集调查、评估咨询的依据。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企业、个人、金融机构信用库,银行和企业通过付费的方9式可以便捷地查到有关客户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登记制度,对信用活动中的守约或违约行为按时间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