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12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征文-加强操作风险控制,确保业务稳健运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加加强强操作操作风险风险控制控制 确保确保业务稳业务稳健运行健运行摘摘 要:要:当前,操作风险逐步上升为商业银行的首要控制目标。而商业银行面临操作风险中很大一部分源于支行内部控制低效。本文分析了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案件的特点,内部控制低效的原因,探讨如何加强支行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关关键词键词: :邮政储蓄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一、商一、商业银业银行操作行操作风险风险的基本状况的基本状况(一)操作(一)操作风险风险的涵的涵义义、表、表现现形式及特征形式及特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根

2、据风险主体的主观意识,操作风险案件可分为有意识风险案件和无意识风险案件。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和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二)操作(二)操作风险风险的特点。的特点。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通过有效管理而获利的可能不同,操作风险无法创造利润。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以下特点:1、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

3、在清晰的、可以界定的数量关系。22、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3、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4、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5、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范畴,操作风险管理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因此,操作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

4、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三)操作(三)操作风险风险事件的特征。事件的特征。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难以在事前充分预期,并通常来源于系统、制度的缺陷和人员舞弊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是降低操作风险的有效措施。从全国范围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产生大多是由内部控制低效造成,而内部控制低效又基本源于支行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的不规范。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主要特征:1、损失事件占比最大的是银行业务中的内部欺诈。2、单笔损失金额的均值相差很大。3、损失金额多少与银行总资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操作风险不一定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但是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地区。二、支行

5、内部控制低效的主要原因二、支行内部控制低效的主要原因 3支行内部控制水平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风险风险控制意控制意识识淡薄。淡薄。一是部分管理者未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重经营、轻管理,重业绩、轻风险的思想仍然存在。基层商业银行把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为第一要务,对内部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风险控制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控制的认识问题,制度观念不强,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时有发生。二是有些管理者为了粉饰报表,完成内部考核指标,视柜面操作规范和基本内控措施于不顾,有的甚至指使柜员弄虚作假、违规操作。三是有些管理者对柜

6、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观上认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事件是偶然的、局部的,因而存在侥幸心理, 导致对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不力,易产生风险隐患。在管理上虽然制度上墙,但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没有把内部风险控制当作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来对待。(二二)缺乏缺乏对对关关键风险键风险点的有效控制。点的有效控制。一般而言,银行柜面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特别是案件防控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柜面业务关键风险点的掌控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关键风险点缺乏有效的评估、识别、监测和控制手段。一是对业务流程和经办环节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测算,致使风险管理者对哪些业务

7、、哪些环节、哪些人员容易出现重大风险心中无数。二是缺乏有效的关键风险点监控、识别手段,致使一些关键性、苗头性风险被大量的简单、操作性差错所掩盖。三是对各类差错缺乏差异化的控制手段,对检查发现的各类苗头性问题不能组织有效、彻底、全面的整改,造成了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现象严重。(三三) 业务业务培培训训不到位,不到位,员员工素工素质质偏低。偏低。一项新业务推出,部分柜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业务处理风险增大;有的行前台人员变4动频繁,新入行人员没有及时进行培训,业务不熟练。有的业务部门举办新业务培训班,未通知业务检查人员参加同步进行学习,影响监督效果。(四四)盲从盲从现现象象严严重。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8、,许多网点操作员存在盲从领导、盲目信任同事、受周边环境影响随波逐流的倾向。责任心性不强警惕性不高,专业水平低,违反规定操作,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很可能一直保留,直到问题发生或领导调动之后才得以纠正。支行很容易发生的内控问题包括内部授权、授信不规范,越权、绕权时有发生,权力相互制约的机制未能完善。三、三、强强化操作化操作风险风险防范、提高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防范、提高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一)规规范范业务环节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

9、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柜面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要在充分研究、试点的基础上,事先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在新业务和新产品上形成的操作风险。(二)加(二)加强岗强岗位位职责职责和和业务权业务权限的制限的制约约、制衡。、制衡。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

10、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要进一5步强化业务主管、网点负责人在营业网点各项柜面业务的事中授权管理,真正发挥业务主管、网点负责人在营业网点堵关把口的作用,防范经济案件事故的发生。(三)加大(三)加大对对新新业务业务的培的培训训力度,防范力度,防范风险风险。 。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要求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风险意识,把规章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对一些违规行为能够及时纠正、制止,真正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要加强对后台监督和检查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的、权威的执规检查队伍。对全体员工要进行多岗

11、培训,鼓励员工一人多证,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业务岗位的需要。(四)建立(四)建立严严格的格的监监督督检查检查制度。制度。加大监察力度。工作中最大的漏洞是管理上的漏洞,内控风险最重要的防范是责任防范。只要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漏洞隐患就会无处可存。当前查出的案件和风险点主要是由于员工责任心差。管理和制度不到位、有漏洞、责任不落实形成的。针对当前基层银行存在的检查、排查不落实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排查工作制度,建立检查排查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为检查、排查的规范化开展、把防案措施落到实处提供制度保证。进一步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增强全员的防案责任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防范机制。

12、(三三) 营营造合造合规经营规经营、全、全员员参与的参与的风险风险文化理念。文化理念。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建立全员、全过程的操作风险治理机制,是防范和化解支行操作风险的重中之重。一是银行高管层应高度重视操作风险控制,着力打造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风险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二是各级管理者应当树立成熟的经营理念,增强合规经营和内控优先意识,找准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平衡点,把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事关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三6是着力培养员工风险管理文化,注重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和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把合规操作、按章办事的良好习惯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