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881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五中全会前瞻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五中全会前瞻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是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必须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一、一、扩扩大居民消大居民消费费需求就是我国需求就是我国经济长经济长期期稳稳定定发发展的主要支展的主要支撑撑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市场经济说到底是需求推动的经济。在开放的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

2、大方面,由此,人们也往往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当中,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出口满足的是国外需求,只有居民消费需求才是我们所讲的国内最终需求。在我们这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国家,居民消费需求是总需求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推动力的是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中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2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居民消费需求还是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因为,它的波动相对平缓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需求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

3、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比如,在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时,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缓慢,限制了投资需求增长的空间,使投资需求最终不得不放慢增长速度直到回落。而在投资需求迅速下降时期,则由于居民消费需求下降缓慢,在投资需求下降初期,消费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维持不变,具有一种自发地遏制经济衰退的作用。所以,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讲的“人”就是最广大人民,这里讲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不断增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

4、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二、居民消二、居民消费费需求不断下降需求不断下降对对国民国民经济经济持持续发续发展展带带来的来的严严重重影响影响目前,在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根据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率在 65%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在 50%左右比较合适。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3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尤其是国内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率由 1992 年的 62.4%下降到 2008 年的 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

5、1992 年的 47.2%下降到 2007 年的 35%,为历史最低水平。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由 1992年的 72.5%下降到 2007 年的 39.4%。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不足。1993 年到 2004 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 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 73.5%,低收入国家为 81.2%;而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消费率不到 60%。消费率不断下降,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强力拉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 GDP 和消费增长速度。2001 年至 2008年,我国 GDP

6、的年均增长速度为 9.9%,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 21%。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2000 年的 22.4%急速增加到 2007 年的 40.9%;同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 65.1%下降到 39.4%。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拉动力是出口。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特别是 2005 年以来,顺差急剧增加,2007 年顺差达到 2622 亿美元,致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

7、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4首先,高投资引起的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7 年我国 GDP 约占世界的 6.04%,但能源资源消耗量达到 26.6 亿吨标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 15%。最近 10 多年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等都增加很快,有些地方已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少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其次,外贸摩擦越来越大。外贸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其中大约有 90%是贴牌产品。比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贸易

8、总量的 24%,但自主品牌不足 1%;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 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要依赖进口;我国企业必须将手机售价的 20%、计算机售价的 30%、数控机床售价的 20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我国出口量大,但得到的盈利并不多。这种现状,使得我国不得不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换取微薄的利润。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大量积累,造成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最后,由于投资冲动和出口冲动引发资本流动性过剩,可能形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导致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当出现外部或者内部冲

9、击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要防止出现这种后果,防止经济快速发展5的态势出现逆转,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三、三、扩扩大居民消大居民消费费需求,需求,实现经济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展方式的战战略性略性转变转变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通过调整分配结构,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所占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制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可见

10、,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途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的就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系。目前,人们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多半是指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所谓初次分配,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经营收入进行的直接分配。它不仅包括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对社会净产值的直接分配,而且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所有单位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能否正常运行。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合理调整这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是扩大居民收入的一项关键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11、中的比重密切相关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从目6前情况看,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还没有多少话语权,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健全。而且,大量存在的垄断经营和混乱的分配秩序都会使初次分配关系出现扭曲。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做到:一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

12、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相补充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又一项重要措施。第一,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在认真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同时,要尽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祥和风7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