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51468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一、以形析义法。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 ,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

2、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 ,字形由“寸(手) ” 、 “冖(帽) ” 、 “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 ” 、 “攴(手持棍棒) ” “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 “冠” 、 “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二、以音猜义法。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

3、读音相近, “钝”的含义是“不锋利” ,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 ,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 (04年湖北卷试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 “熟悉”的意思, “娴于辞令”即为明证, “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三、温故知新法。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 “到达”等意思

4、,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渊明陶花源记 )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 ,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 ,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 、 “如履薄冰” ,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 、 “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05年重庆高考试题) “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 “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 ,全句意为

5、“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 。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 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 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C 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 , (陵信陵君窃符救赵 ) ,D 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

6、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 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 , “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 C 项解释是不正确的。四、以今推古法。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比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 “疏导” “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

7、疏” ,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 “疏”解释为“通” ,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 (2005年辽宁卷高考题选项)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 、 “不言而喻” ,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 ,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五、互文见义法。五、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 “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

8、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 ,已知“竭”是“枯竭” ,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责备” 、 “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 “责”与“求”相对, “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 “夷”就是“不险” ,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 “春耕”对“秋敛” ,可推出“敛”即“收割” ;“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 “助”即“补” , “给”即“足” ,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六、随文断义法。六、随文断义法。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

9、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 ,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 “豪放高歌” ,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 “高歌” ,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 “偃仰者” ,头之低昂也;“啸歌者” ,放声吟诵也。又如“彼非不欲多

10、负,力不赡也。赡:赡养(2005年北京春招题) ” ,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七、成份分析法。七、成份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 ;在“微行入古诗”中,

11、它做状语,修饰“行” ,释为“暗暗地,隐蔽地” ;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 ,释为“微小、微弱” 。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2005年全国卷试题)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 ,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 (2005年浙江卷) ” ,句中“庭除” “堂屋”均作句子主语, “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八、逻辑分折法。八、逻辑分折法。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 ,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

12、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八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 、 “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

13、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 、 “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

14、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 ,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 ,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打柴”是

15、动词,明显不当。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 ,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 ,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 、 “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

16、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 , “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 、 “出类拔萃” 。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 ,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