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320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民剩余资本化是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刘金荣(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南驻马店 463000)摘要:摘要: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后“三农”发展的滞后,其原因在于农民剩余的非资本化或资本化程度不高,农民剩余资本化是今后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由于存在诸多不利于农民剩余资本化的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调整有关政策,转变农民观念,促使农民将收入剩余和家庭劳动力剩余资本化,为农业和农民发展提供条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关键词:关键词:农民剩余;资本化;农业;农民发展一、中国农民的特点和农民剩余的含义一、中国农民的特点和农民剩余的含义什么是“农民

2、” ,在我国有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指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主的人;二是指一种职业,多指农村从事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生的社会人群集合,也可泛指农村劳动力,也可叫做“农场工人” ;三是指户籍在农村的人,即“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 。由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存在,第三种说法成为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场合所指的农民。本文所说的农民是指当前仍拥有农业生产工具,靠承包集体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家庭的劳动,从农业中或农闲时从事非农业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养活自己和家庭未成年或失去劳动能力成员的农户。这里不包括所谓的“农民企业家” 、靠雇

3、人生产的“种粮大户”或“养殖大户”等。根据这一定义,农民的特点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他们把农业生产看成家庭生存的根本所在,尽管农户成员可能从事各种非农劳动;(二)承包的土地是农户抵御生活风险的长久保障,是农户在村庄和社区内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三)农民生产是依靠家庭劳动;(四)农民管理的是家庭,不是企业;(五)农户有生产和消费的两重性质,家庭购买的资本投入可能用于生产也用于消费活动。从上述的定义可以得出,农民从事各种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家庭成员的生活资料,保障农户家庭的繁衍和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来自于非农劳动收益的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后的剩余越来越多,劳动力也出现过剩

4、。本文将农户家庭收入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后的余额和多余的劳动力成为“农民剩余” 。例如:河南省 2011 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604.03 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319.95 元1。其中的差额2284.08 元即是“农民剩余” 。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活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需要家庭所有劳动力从事劳动,一部分人转而从事非农劳动,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即是“农民剩余” 。农民剩余资本化即是指农民把自身剩余转化为能够给农户家庭带来收益的资本。不仅包括资本化为物质资本,也包括将农民家庭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二、我国二、我国“三农三农”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农民剩余的非资本化发展滞后

5、的原因在于农民剩余的非资本化为什么我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早在 18 世纪 70 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指出:中国“远在元代之前,富庶以极其量,而后则循常袭故,无所加前”,即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讨论,论著数量极大,讨论中提出的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有关的因素多达数十种,分类归纳如下:农民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化、外部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国封建社会“治乱交替、循环轮回”、地理条件、小农经济、地主经济、封建经济结构、超稳定系统说、平行经济结构说等。各种说法都有其科学的一面,但从中西方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认为我国

6、封建社会漫长的原因在于农民剩余的非资本化。从我国历史上封建朝代的变更可以看出,每一个朝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农民出现了“剩余”,统治阶级便大兴土木、奢侈腐化开始蔓延,农民剩余基本上被统治阶级剥夺供其挥霍,以至于农民难以扩大再生产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力水平才会呈现出徘徊状态,以至于封建社会在中国漫长而持久。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恢复迅速,农民剩余开始出现,中国长期落后的农业迎来发展的好时机。然而 1953 年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以后,国家就感觉到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供给不足,于是就搞统购统销,高指标、强征购,遭到了农民的强烈抵抗;征购要与众多农户直接打交道

7、,成本很高,于是就学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做法,催生了“人民公社”体制。购粮的成本确实减少了,任务也勉强完成了,但农民的剩余被剥夺殆尽,甚至农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也被部分的剥夺,农民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1978 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和农产品的分配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续较大幅度的增长。遗憾的是国家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走出来,仅仅是把解决农业问题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仍是如何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问题,没有把“三农”问题,即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与农业的发展放在一起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

8、置来考虑。以至于出现当粮食等农产品供给遇到问题时,就采取惠农政策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好转时,就改变了惠农政策现象2。所以 1984 年、1990 年、1996 年三次农业空前大丰收后,都在第二年减产,重新陷入徘徊停滞的局面。1998 年粮食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出现了持续5 年的粮食产量下滑问题,自 2004 年实行新一轮的惠农政策后,又出现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否则,农业问题解决了,也还要反复。因此,我国“三农”落后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农民剩余的非资本化,农民的发展资本即农民剩余被剥夺,成了城市发展的资本,而非自身发

9、展的资本,才造成了今天“三农”发展滞后的问题。三、农民剩余非资本化的表现及影响三、农民剩余非资本化的表现及影响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剩余非资本化的导致了农业的长期落后。据统计,19521978 年,国家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村抽取的建设资金达 9494.9 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产值的 57.5%,即农业产出的一半以上被抽走;改革开放以后的 19791994 年间,国家以“剪刀差”的形式使得农村再向城市贡献了大约 1.5 万亿元,平均每年为 938亿元,是改革前的 5.3 倍。3由于缺乏农民剩余转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资本,才造成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李昌平上书总理所说的“农民

10、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局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民的土地长期以来被政府低价征用,高价卖出,本来是农民的生产要素土地增值所带来的财富,又与农民擦肩而过。2009 年,政府获得 1.5 万亿土地出让金,2010 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达 2.9 万亿,同比增长106.2%4。农村土地的这种转移方式,直接限制了土地的融资和推动农业发展的功能,更谈不上农民剩余资本化积累促进“三农”发展,反而产生了 4000 多万“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 ,被边缘化的失地农民。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非农劳动收入的增加,农民剩余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但这些资金大部分

11、流向了城市和工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 年农户储蓄占城乡居民储蓄的比重为 17%,而农业各项贷款仅占各项贷款总额的 5.7%,占农户储蓄总额的 47%。农民只获得了不到一半剩余资金化带来的利益。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城乡差距没有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1978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 2.33: 15,2011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 3.12:1。虽然近几年国家提出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但农村获得资金也远远小于农民剩余被城市剥夺的数量,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缩小,2006-2011 年城乡收入差距平均仍为 3.26:11。四、现阶段影响农民剩余资本化的因素分析四、现阶段影响农民剩

12、余资本化的因素分析我国自 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剩余资本化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国家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可以说农村资本积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现阶段妨碍农民剩余资本化的因素依然存在,除了上述的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不合理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农民资本化的观念淡漠,非理性消费浪费严重。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民收入提高很快,非农劳动时间增加,农民有了较多的剩余。但是农民将剩余资本化的意识淡漠、观念落后。富裕以后的奢侈性、炫耀性的攀比消费和低俗的文化消费浪费严重。目前农村比较典型的消费

13、攀比主要体现在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6-2011 年我国国民经济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建房等消费上。例如在建房上,我们曾做过调查,其基本轨迹是:1978 年改革开放后到 1986 年之间,农村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在 1990 年前后几年,砖瓦房换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2000 年以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平房换楼房。农民将大量的剩余消耗或固化在不能增值的房屋上,极大浪费了来之不易、赖以发展的剩余。(二)农民缺乏人力资本意识,投入积极性不高。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能力,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力资本是通过一般

14、教育、专业教育和在职训练等获得,并凝结或体现为人的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存量。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接受高中、大学教育个人成本的增加,很多农民子女选择放弃高中或专科教育,例如:有人认为“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等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判决书 ” ,和“不上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说法6,说明农民缺乏人力资本意识,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家庭消费不同,农村教育、文化消费占的比重向来较低,农村整体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且有衍生代际继承的趋势,造成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人的素质落后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方面投入缺口大、欠账多,造成农民人力资本匮乏,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后劲不足。(三)农村支

15、持政策的非发展性,不利于农民剩余的资本化。我国经济已进入到以工辅农的发展阶段,近几年国家确实出台了不少支农政策,政策本身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却存在许多不利于农民剩余资本化的现象。例如种粮补贴实际执行中的按每个家庭承包土地面积平均分配,不利于种粮大户和农业的资本化经营。在农机购置补贴上,由于农村长期存在的攀比心理,出现农民不讲经济效益的过渡购买,造成了小农机家家户户都购买,家家户户农机长期闲置的局面。在家电下乡中,由于监管不力,出现伪劣商品坑农事件;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缺水少电,出现了“电视碍事、冰箱变橱柜、洗衣机当米缸”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和相关政策出台目的有关,要么没有考虑其对于农民、

16、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要么纯粹是为了推销城市过剩的产品,来一个“一卖了之” ,变相剥夺了农民剩余,使农民剩余难以资本化。(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农民剩余的资本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政府实行长期的抑农益工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在二元体制下,国家在公共投入和公共资源的利用上注重城市、忽视农村,农民很难获得平等的公共产品,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基础设施非均衡性发展形成的短缺,造成了农民生产投资上的分散、粗放和低效;生活消费上难以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形成人力资本。(五)户籍的城乡二元分割,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本化。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城市消费品短缺的年代对于保证城市供应,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帮助,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坚持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农民的根在农村,农民把进城打工看成副业,而没有把家庭剩余的劳动力作为资本投入城市经济;由于户籍的限制,进城成本较高,农民在家庭出现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就不会主动进行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