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072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高新区20年探索风云录之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聚:火炬重塑中国集聚:火炬重塑中国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 2020 年探索风云录之二年探索风云录之二发布时间:2012 年 06 月 29 日 08:40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谈琳 韩义雷 张琦 我要评论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2004 年 6 月,一个由硅谷银行带领的 21 人考察团悄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投资界看来,这 21 人的阵容豪华程度相当惊人,囊括了包括创业邦合伙人 Jim Breyer、凯雷总经理 Robert Grady、DCM 主管合伙人 Dixon Doll 等美国主要投资机构“大佬”的顶级风险投资家,他们旗下管理的资产超过 500 亿美元。联想、百度、华为、

2、中兴、中芯国际、当当、盛大6 天行程中,考察团马不停蹄地参访了中关村和上海的高新区企业。“我们看到了全世界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地方,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前的硅谷。”考察结束后,Robert Grady 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很快会回来。”此后几年间,考察团成员果然或先或后走进了中国市场。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20 年前,国家高新区在一片荒蛮中起步,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点滴集聚,艰苦卓绝。20 年后,当年的星星火种已成燎原之势,从高地眺望高地,以高端凝聚高端,那些非凡的要素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标志和动力。制度破冰:把科技创业者的激情释放出来制度破冰:把科技创业者的激情释放出来1988 年 8

3、月 6 日,能容纳 3000 人的北京展览馆剧场被挤得满满当当。剧场一角,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年轻的公务员王文京听着台上宣读鼓励创业的“十八条”优惠政策,热血沸腾。他毫不犹豫辞去公职,借了 5 万块钱和朋友在白颐路租了个 9 平方米的房间开始创业。13 年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里,“用友软件”连同王文京已逾 50 亿元的身家。同样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样是在中关村,仅仅早起步几年,陈春先、柳传志创业的艰难多了层含义。上世纪 80 年代,计划经济依然铁幕森森,“抽屉”常常是科研成果最终的归宿。民营科技企业被许多人视作“皮包公司”,稍不小心,“投机倒把”“走私”污水就会瓢泼而来。黎明伴着“高新区”的概念到来

4、1988 年 5 月,国务院制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鼓励在智力密集型地区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 年后的 1991 年 3 月,国务院批准全国 26 个地区建立高新区,一整套扶持高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又过了 1 年,苏州、无锡、常州等 25 个城市加入国家级高新区阵营,高新区全国布局大势已定。刚刚起步的高新区人,工作千头万绪,首要任务就是宣传国家政策,吸引更多有技术、有创业梦想的人到高新区“试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经济”“三免两减半”在城乡结合部,办公条件简陋得甚至只搭了简单的帐篷就“上阵”的高新区,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出强烈的信号:系列政策将为

5、有梦想的人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紧随各地国家高新区筹建、创建的步伐,塞北江南,蛰伏已久的创新创业热情集中爆发在沈阳,东北工学院年轻的教授刘积仁在学校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公司并与日本企业合作,成立东工阿尔派音软件有限公司,成为日后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在天津,橡胶公司力车胎厂技术员张芝泉以承包一所中学校办工厂成立天津市橡塑机械厂,着手打造橡机行业龙头赛象;在成都,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伯刚借款 50 万元,应用自己负责研究的“地奥心血康”科研成果,创办成都地奥;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詹纯新带着 7 名技术人员成立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就是如今在行业雄冠亚洲的中联重科前身;

6、仅 1991 年,全国辞职“下海”的就有 12 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呈爆炸式增长,其中大部分体现在高新区。在北京,试验区办公室正式办公的第一天,前往登记注册的企业就达到 148 家。今天,从每个国家高新区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中,很容易找到当地传统产业和科教资源的脉络,当年制度破冰的向心积聚和 20 年持续挖掘释放,让那些富于创新创业激情的种子,在这里长成了参天大树。人才为本:托起产业振兴的力量人才为本:托起产业振兴的力量1.目光向外2005 年 12 月 14 日,美国纽交所开市的铃声,成就了科学家施正荣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创业 4 年走向世界巅峰的神话,也让无锡高新区“引进一个人才,成就一个企业

7、,拉起一个产业”的引才方略收获完美案例。人才是第一资源。世界上知名的科技园区无不与知名的科研院所渊源深厚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之于 128 公路和硅谷;筑波大学之于筑波科技城;台湾诸多大学之于新竹工业园如果科教资源相对稀缺,高新区如何破解人才的先天不足?从深圳湾渔村起步的深圳高新区怎样摆脱“以贸易为主”的厄运,不再只是承接转移,抱人家不要的“孩子”?“苏南模式”为无锡积累了“第一桶金”,也让土地、资源、生态亮起“红灯”,仅有一所大学又如何支撑从制造到创造转型的人才需求?只能目光向外。2003 年 1 月,寸土寸金的深圳在高新区南区拿出 22.6 万平方米的土地,建立“虚拟大学园”。

8、10 多年过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50 多所中外高校加盟,市场化运作,独立运营,真正成为深圳科技产业化的支撑力量。2006 年,从施正荣案例中尝到甜头的无锡,推出“530 计划”,在以“7+1”模式对接国内名校资源的同时,把招募领军人才的触角扩散到了世界。“创业之初做保姆,创业之中做导师,创业之后做保安”“3 个 100,两个 300”,短短几年,1000 多个创新创业团队、超过 3000 名海外学子奔向“无锡 530”,其中 30 人入选国家“”。与高端人才相伴而来的是高端技术,是区域经济形态的升华与嬗变物联网、软件外包、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新

9、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无锡渐成气候。2.高地凸显2001 年,高新区吹响“二次创业”的号角;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07 年,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 年,代表国家人才战略的“”出台。在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也要保障将来质量的人才发展观,成为国家高新区共识。“无锡 530”前后,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武汉东湖“3551”人才计划、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南京“紫金人才计划”、天津“”等针对高端人才的引进计划纷纷出台。同时,各高新区围绕各地实际完善引才机制,创造性建立了各类高端人才集聚的渠道。“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

10、认为,人才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向外辐射,在区域间形成人才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及良性互动的竞争局面。多年集聚,国家高新区人才“高地”效应已经凸显。截至 2010 年,国家高新区获得硕、博士学位人员分别为 36.9 万人和 4.3 万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近 4.7 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 161.1 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 18.7%;在 263 名国家“”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中,80%以上从国家高新区入选;全国 16 个国家高新区成为中组部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引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上。2005 年,当邹学明放弃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全球副总裁一职,

11、带着 33 项欧美专利归国创业时,全国各地都可以成为选项,但他最终把自己的企业奥泰医疗放在了成都高新区。除了成都给出的优越地价,打动他的还有成都可供配套的电子信息和不远处绵阳的新材料。“任何区域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偏居西南,就是要在发挥传统科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对物流成本相对不敏感的新兴产业,我们的人才引进必须围绕产业需求进行。”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产业与人才相辅相成。今天,当产业环境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引才、留才的重要因素,高新区把招才引智的产业定位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相互加强、创新人才发展与高端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训体系

12、和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人才管理制度,使高新区对创业的服务早已飞跃了办理行政手续的“一站式”,而延伸到包括生活事务、创业指导、投融资、市场开拓等创业发展的各个环节。2008 年,当国家高新区失去了区内税收优惠这块香甜的奶酪,有人疑惑,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优秀的创业者涌向国家高新区?2008 年落户长沙的“”入选者、大邦生物董事长彭滢说:“因为这里的服务,这里的环境,高新区像一把伞,把不利于创新创业的东西统统挡在了外面。”金融支撑:让每个创业者看到天使的笑容金融支撑:让每个创业者看到天使的笑容1.呼唤春天一大早,正部级的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带着一队司局长行色匆匆地赶往银行,只是为了“会见”一名普通的信

13、贷员。一番交涉后,信贷员明白了,“只要是国家认定的火炬计划项目就给贷”。跟着在各个部委、银行总行跑了一圈的国家火炬办主任王瑞明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故事发生在 1993 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银行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信贷业务”发布整整 8 年之后,科技贷款依然举步维艰。无资产、少抵押、风险大,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这些“关键词”,往往让商业银行退避三舍。而最早的市场化资金投入尝试,也因缺乏风险投资运行的机制基础不得要领。转机出现在 1998 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成思危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案建议,“把发展风险投资作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得到中央高度重

14、视。这份日后被称为“一号提案”的建议,不仅为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全面发展建立了规范,也开启了中国设立创业板的征程。1999 年,两片嫩芽托着的“金钥匙”为在“死亡谷”里苦苦挣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我国第一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设立。在机制利好和示范带动的双重牵引下,政府科技金融体系的搭建成为风潮,很多国家高新区积极参与其中,承担了政策建议和推动操作的重要角色。据报道,仅 1998 年下半年,全国就成立风险投资公司 43 家;截至 1999 年8 月,全国各层次的政府创业基金已达 100 多家,不少地方还推出了与之配套的风险投资担保

15、基金,这些机构大都与国家高新区紧密关联或直接由高新区设立。这些渠道的打通和范例的打造,成为中国的科技金融体系建立的先声。而所有渠道都打通的时候,“哪里有花,哪里就会有蜜蜂”,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区集聚,资本也随之向高新区汇集。天有不测风云。2000 年,国际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国创业板亦因此被搁置。而 2005 年以前,非国有股流通受阻,风投缺乏退出机制,科技金融遭遇“寒冬”。“兄弟们,撑住了!春天就要来了!”深港产学研创投董事长厉伟永远记得那个漫长的“冬天”里,时任深圳市副市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应力对 VC 老总们的鼓励。“他那么忙,但只要我们这些搞投资的人聚会,他都会来参加

16、,释放关于春天的信号,让大家重拾信心,坚持下来。”当市场变得有些飘忽不定时,是高新区人用激情和智慧,给那些坚守者带去温暖,让集聚的洪流虽遇低谷却不曾断流。蓬勃发展的高新区企业没有辜负投资者们的苦苦坚守,创业板推出 1 年间,仅深圳就有 14 家企业上市,占全国 10%,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更多达 13000 多家。在全国范围内,截至 2010 年 3 月底,65 家中小企业正式挂牌交易,融资405 亿元,其中 60 家为高新技术企业,25 家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48 家背后有 VC 或 PE 的身影。2.呵护全程面向市场,国家高新区的科技金融体系才能搅活一江春水,然而资本逐利,会不会因此偏离激励创新的本意?“市场在运行中日渐规范,我们的行业正迎来一个大洗牌的时代,只有更专业者才能生存。”今天深创投 90%的业务集中在科技企业创业前端,总裁李万寿对此感触颇深,“在规范的市场下,风投逐利和激励创新并不矛盾,因为更大的风险和更长的陪伴将意味着更高的利润。这正是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