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01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谭永生:谭永生:一、我国居民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的基本情况从历史数据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整体上一直慢于 GDP 的增长,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1978 年 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 8.7%和 7%。均低于同期 GDP 年均 9.9%的增长速度。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1 年度数据看,2011 年我国 GDP 同比增长 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11.4%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0.8 个百分点。从分省市的数据情况看,2011 年初,全国有 26 个省份将年度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定为 10%以上。23 个省份承诺居民收入将与经济发展同步。6 个省份提出居民收入要“跑赢”GDP。而根据 2012 年部分省市统计局公布的资料,除中西部个别省份居民收入增幅“跑赢”GDP 增幅外,全国大多数省份并没有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二、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带来的问题二、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带来的问题(一)消费、投资、进出口失衡,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需要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增长的协调拉动,而消费增长则建立在居民收入水

3、平增长的基础上。从消费率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已从 1978 年的 62.1%下降到 2010年的 47.4%。居民消费率也从 1978 年的 48.8%下降到 2010 年的 33.8%。消费率的持续走低,加剧了消费、投资、进出口关系失衡的矛盾.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进出口.而投资过度引发的生产一消费结构失衡.容易导致国民经济剧烈波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加大,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的多少决定消费需求的强弱。从居民消费增长情况看,1978 年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平均滞后于其收入增长速度 2.3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平均滞

4、后于其收入增长速度 0.9 个百分点。从居民消费倾向看,1978 年2010 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 90.6%下降到 70.5%。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 86.9%下降到 74%。这表明,由于居民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加大。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加强.消费倾向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收入差距过大加剧社会各阶层矛盾,不利于和谐稳定从 2010 年全国城镇居民分为五等份收入组的收入情况看,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9.8%和 218.3%: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收入之比,2005 年为 5.7:1,2010 年为 5.4:

5、1。这表明,虽然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区域差距问题依旧突出.2010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3.32:1。而据中国社科院估计,我国基尼系数已由 1978 年的 0.18 左右上升到 2010 年 0.48,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警戒线。收入的分化会导致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差别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带来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内各阶层矛盾加剧等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三、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深层次原因三、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深层次原因(一)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占比重明显偏低初次分配是对生产要素的分

6、配.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本渠道和激励机制。从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从 1995 年的 51.4%持续下降到 2007 年 39.7%,而同欺资本所得(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则从 36.3%持续提高到 45.5%。政府生产税净额占比也从 12.3%提高到 14.8%。当然,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也有一些影响。但即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并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从国际比较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劳动报酬在 GDP 中的份额一般介于 50%57%之间,而资本所得一般介于 20%25%之间。可见,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明显偏低,而

7、资本所得则明显偏高。(二)再分配体系建设滞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弱二次分配主要功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从最终分配看,1995 年2007 年我国居民最终可支配收入份额由 67.2%下降到 57.9%。政府收入占比则从 16.5%上升到 21.9%。企业收入占比从 16.3%上升到 20.2%。可见二次分配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基本公共服务看,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0 年我国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四项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 31.9%。与人均国内

8、生产总值 30006000美元的国家相比,低了 20 多个百分点。(三)第三次分配机制不健全,社会捐赠积极性不高从国际经验看,基于捐赠和社会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为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在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 2010 年度福布斯全球富豪榜“10 亿美元俱乐部”上,中国富豪上榜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而 2010 年美国社会捐赠相当于年度 GDP 的 2%。同年我国慈善捐赠只相当于年度 GDP 的 0.29%。可见我国社会捐赠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利于社会捐赠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加之慈善机构的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公益捐

9、赠被集体甚至是个人挪用贪污,严重伤害了捐赠者感情,损伤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影响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对策建议(一)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夯实居民增收的分配基础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加强培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就业是收入之源。实现居民增收需要将就业优先理念贯彻到宏观决策的各个层面,进一步完善更具导向性、操作性的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动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采取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促

10、进城乡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者积极创业,以增强经济活力,使更多居民拥有经营性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结构不合理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劳动者通过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更多地增加劳动报酬。2.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劳动者报酬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合理调整并适当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标准。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继续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控制,适当放宽对其他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丁资水平的核定与监管,引导企业重

11、点提高生产一线职工的工资水平。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平均工资、物价指数、经济增长相联动的动态增长机制。实现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 15%左右并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 40%以上。建立全国及区域性的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指导各类企业依据薪酬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各工种(岗位)间工资分配关系,为促进各类职工收入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广企业与职工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扩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力争在“十二五”期末集体谈判劳动合同覆盖面达到 20%左右。积极发挥工会在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增强劳动者工资集体谈判能力,引导劳资双方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合理安排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监督企业

12、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及劳动定额、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特殊岗位津贴等有关规定.保护劳动者在工资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有欠薪史的企业要加强监控,监督企业建立“工资储备金”和“工资保障金”制度以及欠薪追究机制,坚决杜绝恶意拖欠职工工资和侵占工人劳动报酬等行为。3.规范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通过财税手段调整行业收入差距。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行政性垄断国企的利润分配,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缴制度。明确将经营利润上缴比例逐步提高到 20%以上。上缴收入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垄断行业职工平均

13、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关系可控制在 2 倍以内:国有企业内部高管人员与普通职工的平均薪酬水平的比例关系可控制在 4 倍以内。继续加大对低工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低端服务业的税费减免优惠力度。逐步提高这类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缩小低工资行业与高工资行业收入水平的差距。(二)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增收的含金量1.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做到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快财政支出功能从“建设财政”向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转变。调整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紧密结合公共财政建设把更多地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投向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

14、性和均等化程度。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加快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切实保证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卫生三项“基本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 40%左右.全国基尼系数控制在 0.45 以内.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2.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5、进一步扩大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面。“十二五”期间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适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者整合为“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统一。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形成完善的城乡医疗保险体系。加快推行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为就业者提供平等和完备的失业和工伤保障。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低于 15%。依据地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及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实际影响。适当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标准年均增长 10%以上,并根据当地实际

16、.适当扩大低保覆盖面。3.调整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健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种设置,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适时开征物业税和遗产税。加快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探索以家庭为单位计征和抵扣.继续减轻中等收入劳动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探索建立与物价水平、通胀系数相挂钩的个税标准浮动机制,探索推出不动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品消费税,继续实施增值税转型等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的比重,给小微企业与高新行业减税减费。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资源税征收,在开征资源税已经起步的条件下,逐步扩大开征范围。(三)完善社会捐赠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引导第三次分配规范发展1.加快完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完善社会捐赠的税收激励。目前,我国有关激励社会捐赠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散见于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但这些政策法规的捐赠规定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规范性差、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加快出台慈善事业法以及相关管理条例.完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提升捐赠法律级次,为我国捐赠事业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要逐步完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