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96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1,冯钢 1,曾德志 2,王兵华 2 作者单位:1.咸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咸安 437000;2.咸宁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摘要】目的:观察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 8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研究组给予复方中药贴片通过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腹部透入治疗,每周连续治疗 5 d;对照组给予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2 周为 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 2 个疗程,疗程间隔为 1 周。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完全缓解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 45.00%、75.0

2、0%和 92.50%,对照组分别为 42.00%、70.00%和 90.00%;随访 6 个月,复发率研究组 10.00%,对照组 10.70%;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但研究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完成了研究,未发生脱落。1.2 方法1.2.1 治疗仪器与药物LFVEI(CDYD 型,徐州诚信电子器械研究所生产),基本参数:振动频率为(505)Hz;表面磁场强度:中心至边缘1 mT,增强到 6 mT;治疗头为 120 mm;定时 30 min;输入功率 40 VA。随机所带复方中药贴片亦

3、由厂家提供,主要含:苦参、黄柏、血竭、白芨、三七粉、白头翁、地榆、蒲公英、鱼腥草、紫花地丁、黄芩、黄柏、鸭跖草、红藤、败酱草、延胡索等中药成分,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贴片的具体配方根据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方药组合和剂量,属专利,厂家不透露5。UC 灌肠液药物配方与制作6:苦参、秦皮、白及、仙鹤草各 30 g,黄连、黄柏、白头翁各 10 g,血竭、大黄各5 g、侧伯叶、白术、丹参、炒山药、白芍、木香各 10 g,黄芪 15 g,取原药加水浸泡 30 min,用自动煎药机煎制,自动加水、调温、煎熬、灭菌包装,每剂取汁 150 mL,冷藏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由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4、250 mg/片。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治疗方法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患者病情及相关知识,拟采用的治疗方法、疗程及注意事项,预期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费用等信息。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具体治疗步骤:对照组采用 UC 灌肠液在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保留灌肠,临用时加温至 40 左右,再加入锡类散 1 g 和柳氮磺胺吡啶粉 4 g 混匀,重症患者加入地塞米松 10 mg。取左侧卧位,导管插入肛门 1530 cm 为宜,灌入 10 min 后改为胸膝卧位,抬高臀部,10 min 后再改为右侧卧位,使药液与肠黏膜广泛接触,给药后静卧保留 34 h,连

5、续 2 周为 1 个疗程。研究组给予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配合复方中药贴片腹部透入治疗,1 次/d,30 min/d,每周连续治疗 5 d,2 周为 1 个疗程,同时给予 SASP 片口服,1 g/次,4 次/d,重症患者先用地塞米松 10 mg/d,静脉滴注,2 周后改为泼尼松60 mg/d 口服,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停药。两组均治疗 2 个疗程,疗程间隔为 1 周,整个研究观察时间为 5 周,研究结束后未完全缓解者酌情调整方案继续治疗。1.3 疗效评定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整个治疗结束后行肠镜检查,同时观察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疗效评定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

6、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有关标准4,完全缓解: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3 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 2 级以上(+),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 级以上(+或+-),大便常规检查 3 次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 1 级以上(+或+),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 1 级以上(+或+),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0.05),见表 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较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偶

7、见皮疹,系SASP 所致,未发现心、肝、肾及血液方面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研究组 45.00%(18/40)略高于对照组 35.00%(14/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度方面,通过询问患者的心理感受,对照组部分患者抱怨灌肠引起的不适,而研究组治疗时自我感觉良好,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海南医学院学报 Vol.17 No.4 Apr.201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3 讨论UC 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层的一种弥漫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多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主要为黏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7。本

8、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心理等因素有关8,9。有研究指出10,UC 患者有黏膜下血栓形成,病变未累及肠段也有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存在,UC 活动期血小板处于明显活化状态,并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变化,病情越重血小板活化越明显,血管内皮损伤越严重,从而引起和加重肠壁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又促进和加重炎症反应,使肠道病变反复发作,使治疗变得非常困难。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常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 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虽然能较快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但停药后易复发,需要长期用药,而且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中医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名记载,根据该

9、病的临床特征,属中医之“肠炎“、“痢疾“、“泄泻“和“腹痛“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UC 取得了明显成就7,有关报道很多,其中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本疗法存在操作不便、患者不适等弊端,需要加以改进。LFVEI 引入临床使用,最先是用来治疗妇科慢性炎症性疾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280 mT(2000 高斯)左右的恒定磁场,在接受主机输出的正弦半波 50HZ 信号后,产生一定振强恒定频率的磁震荡,利用这种磁振荡的物理效应与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相互作用产生磁共振,引发人体的生物学效应,使人体组织细胞(特别是白细胞)的生物活性增强,使人体生物膜通透性增加,血液离子

10、化,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得到改善,消除治疗部位组织器官的炎症,改善和恢复其生理功能。随机所带的复方中药贴片其中药成份具有活血祛瘀、消积散结、溶解组织粘连、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生物活性大大加强,属于一种新型透皮制剂,通过磁震荡经腹部透入,可迅速被机体吸收到达作用部位发挥疗效,避免了“第一关卡效应“,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5。中药敷贴神阙穴,又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胃肠道功能。本疗法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心理效应,中药贴片和治疗头紧贴患者腹部,治疗时局部有明显的感觉,患者诉说治疗时感觉下腹部有一股暖流在循环运动,非常舒服,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治疗。虽然药物不一定是直接到达所谓“病变部位“发

11、挥治疗作用,但患者并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原理,认为本疗法就是针对其“病根“来的,可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研究组完全缓解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 45.00%、75.00%和 92.50%,与对照组相当,临床症状的改善也不逊色于对照组,随访 6 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为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LFVEI 配合复方中药贴片腹部透入治疗 UC,疗效确切,在治疗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至少可以与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媲美。未发现 LFVEI 有不良反应,患者感觉舒适,依从性好。因此,笔者认为本疗法不失为 UC 治疗中一种新型的简便舒

12、适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陆再英等主编.内科学M.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414.2 杨小丽,汶明琦,李向波.中西药合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25(7):456-457.3 韩驰,董恒.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5):497-498.4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1052-1053.5 钱芳.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对慢性盆腔炎的辅助治疗作用J.现代医学,2009, 37(6):

13、414-416.6 李明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50 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 22(2):27-28.7 刘磊.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1): 713-714.8 邵丽华,刘燕,张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血清内皮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 http:/ 94-95.9 郭海建,刘新民,刘俊,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PBMC体外白细胞介素 12 诱生水平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5):65-67.10 王会梅,高荣芳.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联用药物口服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3):45-46.论文查重检测论文查重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