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791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村金融的研究及其改革建议【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存 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促进“三农”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金融生态; 民间借贷;农村保险一, 农村金融及其重要性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农村金融准确定义是研究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 的首要前提。虽然,农村金融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农村金融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运用,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1978 年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是在没有触动整体经

2、济和金 融体制背景下自发进行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改革的重心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便 在政府主导下,转向了城市和工业。虽然,伴随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改革 也从未停止,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偏好的强烈驱使,农村金融改革始终没有能摆脱计划 经济时期,工业和城市倾斜发展战略下,农村金融外生于农村经济,改革的目标只是暂缓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矛盾的被动局面。从而致使研究和认识“农村金融”的范式,最 终没有能跳出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金融背景下,基于传统货币银行理论形成的,以“农业” 为对象,以信贷为特征,以人为认定身份、依靠行政手段赋予职能为标准,以地理意义上 的农村金融机构

3、为载体的机构范式。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截至 2008 年 8 月末,全国已有 61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61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 1703 亿元,存款余额 2831 亿元,贷款余额 1917 亿元。从贷款投向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 895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 4669,累计发放农户贷款 1132 亿元,支持农户 22797 户;农 村小企业贷款余额 775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 4043,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 1017 亿 元,支持小企业 4452 户。可见,农村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农村金融边缘化,资金供需缺口大。与不断扩大的资金相矛盾的

4、是农村金融的边缘化。 在广大农村地区,正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地撤出、农村信用社因普遍性经营困难而支持严 重不足、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邮政储蓄日益成为农村储源“城市化”转移的管道,农 村经济发展面对的是金融供给不断萎缩甚至资金“抽血”的威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正规 金融供给的真空。 近年来,农业银行为农村提供的信贷在逐年减少。1999-2001 年,中国农业银行提供的农 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由 58.69%下降到了 50.93%。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农 业银行已将经营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并出现了大规模从县市撤出营业机构的趋向。1996 年至 2002 年间,全国农业银行共撤并机构

5、 26584 家,占其 1996 年机构数量的 40.36%;目 前农业银行农业贷款只占 10%,而且越来越少,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金融 事业发展是极不相称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承担着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 的调节和协调功能,但它的角色是一个粮食、棉花、农产品收购银行,其业务对象和范围 有相当的局限性,对于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的业务没有涉及。由于农业 发展银行的业务单一,其政策性作用正渐渐地丧失。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经营业务品种单一化,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大量资金需要。 而改革后,农村信用社从农民互助组织变成了与国有商业银

6、行为伍的官办银行,它的商业 化导向和完全以营利为目标的经营宗旨决定了它是嫌贫爱富、嫌农爱城,与改革的目标 为“三农”服务相矛盾。 (二) 地下金融的存在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国农村地下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是符合当前农村市 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农民个人、乡镇企业生产及其他资金急需.弥 补金融机构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但由于 它自身的缺陷,对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造成社会不稳定,具有较强的社会隐患。一方面,地下金融一般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和社 会关系的基础上,助长了“ 关系网”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由于地下借贷多为私人之间的协议

7、,没有规范的 操作手续,再加上监管的缺位, 容易发生债务纠纷、诈骗和恶意逃债等行为,不利于社会安定。更为甚者是一些大型的地 下金融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往往投资于一些高风险项目,一旦经营失败倒闭,必然会引起当地社会较大动荡。2004 年 浙江奉化、福建福安涉案亿元以 上的抬会、标会的倒会事件,给当地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地下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民间金融是在体制外和政府监管之 外进行的,且具有分散性、 自发性、趋利性的特点,因而其融资活动有可能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其次,民 间金融活动的频繁性、隐蔽性及 其“体外循环性”加剧了中央银行对一定时期社会信用

8、和社会资金的总量统计与预算的困 难,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使 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进行的宏观调控难以达到目标。(三)由于我国农业保险“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保费、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 本、高赔付,加上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完善,农业保险的作用未能较好的发挥出来。一些发 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已经建立起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的发展作出重 要贡献。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也初步建立起来了,但仍然不完善,存在着各个方面的缺陷。 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保障作用也仍显不足。 (4)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 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

9、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 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 (5)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 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 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容农村金融改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单指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蕴涵极其宽广,既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也包含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

10、部分,单纯考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必须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多方面加以推进,具体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继续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尽快停止对新增邮政储蓄实行利差补贴政策,并结合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解决存量部分的利差补贴问题。参考有关国家在社区发展与再投资的立法

11、及实际经验,要求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分散农村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放开县及县以下贷款利率,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利差能抵补成本和风险。实事求是地认识民间借贷的作用,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产品。五,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1)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混合型金融体系。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总体上讲,近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合作性金融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农

12、村金融组织形式将吸纳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未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以股份合作制金融为主转变。(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商业原则与市场运作。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要重新界定职能边界,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放弃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在实行审慎监管的同时,逐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允许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机构设立,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充分竞争、有效率和开放式的市场。(3)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发挥政府的能动作

13、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4)2、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相互补充和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要重新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

14、策性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其财政作用;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其次,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已有的互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

15、机构;尝试成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健全由政府协调组织,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建立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组织等。(5)4、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同时,应该积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及思想,引导农民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从而决定了金融需求上的差异,在组织管理形式上应实现多样性,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6)改革拓展农

16、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现有业务范围。(7)支持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重要原因。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短和频率高的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满足这类资金的需求。民间金融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和服务于民间等特点,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政府应重视并创造条件实现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功能互补,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绩效水平。(8)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国家要从宏观上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一是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立法。二是借鉴欧美经验,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或农业保险局等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或协调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千山.农村金融运行的中国特例及理论解释N.金融时报,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