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0002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承认问题是国际法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论述虽丰,却很少有为普遍接受的。政府 承认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在各国的外交实践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是, 无论是各国的政府当局还是国际法学者,还远未能在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适应外交形势的需要, 在政府承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其中之一就是相互承认理论。 按照相互承认理论,一个既存政府在对新政府作出承认时,新政府也同时承认既存政府, 双方互为承认者和被承认者。同时,双方的承认互为前提条件,任何一方的不承认必然导 致另一方的不承认。 相互承认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国际法理论中关于政府承认的观点,非常现实

2、地支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实践, 在一些中国学者笔下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承认法的贡献。 从相互承认理论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既存政府反过来被新政府所承认,不但是可能 的,而且是必要的,否则将对国家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构成挑战。然而,除了苏 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承认实践以外, 我们难以找到支持相互承认理论的广泛的国际实践。而且,不论是苏联政府还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对相互承认的运用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同时伴随着建立外交关 系的宣告。这就不免使人怀疑所谓“相互承认”其实是“相互建交”的另一种说法。 无疑,相互承认理论给国际法学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消除这一困

3、惑的关键,首先 在于明确政府承认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相互承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客观 的评价。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密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承认实践,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探讨。一、关于政府承认(一)从概念上看,政府承认是一种主要由既存政府肯定新政府地位的行为。 承认是国际法领域中颇难定义的概念之一,因为它往往被各国政府用作外交政策的工具, 来表示对国际关系新情况的同意与否,而且没有明确清晰的习惯法规则来对其详加阐述, 法律观点上的分歧非常大。多数学者的著作中均将其仅作现象描述甚至略过不提, 只有少 数著作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 至于给政府承认下定义的就更少了。 政府承认一般来说发生在某

4、一新政府以破坏国内法律秩序的方式掌握政权的情况下, 如内 战、革命或政变。 也就是说,政府承认所针对的对象是新政府,这在绝大多数国际法著作和外交实践中都是 被不假思索地作为公理来对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外国政府的情况也多数如此。 例外的一种情况是对长期未被承认的政府的承认,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自 1949 年成立至 1971 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十余年中得到了世界上相当多国家政府的承认,1971 年以后更是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承认。然而,外来势力的干涉造成前中华民国 政府残余在台湾地区得以保存的局面,仍然有个别国家无视事实而承认

5、已在国际法上不复 存在的“中华民国政府”,这就使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问题在它建立四十多年之后 仍未消失。在极少数例子中,出于政治上或尊严上的考虑,有的新政府也提出对既存政府 的承认问题。 这种特殊的外交实践被中国的一些学者用作相互承认理论的实证依据,认为新政府同样也 可以承认既存政府。但是从一般的国际法著作来看,大多数学者均倾向于认为承认是既存 政府针对新政府作出的单方面行为(这从他们给承认所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证实) ,相互承认的概念并未得到广泛赞同。 (二)从性质上看,政府承认是一种深受政治动机影响的法律行为。 在承认究竟是政治行为还是法律行为的问题上,国际法学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些

6、学者 认为承认纯粹是一种政治行为,更多的则肯定承认是一种包含政治因素的法律行为。 对于法律行为的含义其实有两种理解,一种仅指承认的效果是法律性的,另一种则认为承 认的给予及效果都是法律性的。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对政治因素的说明也是不同的。 如果将法律行为理解为“承认的效果是法律性的”,政治因素就是指承认的给予是政治性的, 可由各国根据政治考虑自由决定,只有给予承认之后才产生法律效力;相反,如果将法律 行为理解为“承认的给予及效果都是法律性的”,政治因素仅指在给予承认的时候对其法律 条件的应用是政治性的,各国无权决定承认的法律条件和法律效果。但是无论怎样,承认 行为是永远不可能脱离政治考虑的。

7、 一般来说承认不是义务,但也不是完全不接受国际法约束的政治行为。那种认为只有将承 认作为义务才能体现其法律性质的观点是片面的。一旦具备了政府的要素,一个政府就有 权代表其国家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它的基本权利也就是其所代表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应有的 权利。其他国家可以不承认该政府,但必须尊重这些权利,不能因为政府未被承认而否认 国家的这些权利。不承认政府可能是合乎政治考虑的,但否认国家的权利则是违反国际法 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既存政府对新政府是负有义务的,只不过不是承认本身,而是在 对它的关系上必须遵守国际法。 这就是承认的法律性的表现。 尽管承认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法律行为,但政治影响在承认决策中所

8、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 见的。正因为如此,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承认政策可能完全不同。 有效统治原则是政府承认中为各国所一般接受的原则,但究竟什么样的政权才称得上是达 到有效统治的政府,不同情况下各国的自行判断差别可能会很大,这里面政治考虑所起到 的作用就会显得举足轻重。 彼得森(M.J.Peterson)从国际体系的角度详细探讨了政府承认中的政治影响,归纳为两类情 形:一类是表达观点,即用承认来表示对新政府的友好或敌意;另一类是影响行为,即用 承认来换取新政府某一行为或对未来政策的承诺。 在前一类情形中,如果既存政府的目的是支持新政府,往往就会迅速承认,如苏联 1949 年 10 月

9、2 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承认;相反,如果既存政府的目的是反对新政府,一 般则会导致拖延承认,甚至继续承认原先的政府,如美国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问题 上的态度。 后一类的情形就是所谓的“附条件的承认”,这些条件大多是与新政府的有效统治无关的。 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例子中,这样的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被承认者的坚决反对。(三)从效果上看,政府承认是一种宣告性的行为。 正统主义和事实主义是政府承认理论上相互对立的两种主要观点,表现在政府承认的效果 方面,就是构成性和宣告性的分歧。正统主义认为一个新政府只有通过他国的承认才能在 国际上代表其国家,该政府的权利和义务有赖于承认,而承认与否的决

10、定性因素是该政府 相对于原法律制度来说是否合法;事实主义主张承认仅仅是宣告一个新政府在事实上的存 在,而不为其创设任何权利和义务,决定承认的唯一标准就是该政府的有效统治。两种理 论对承认效果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正统主义将判断新政府的必要条件是否已经满足的权 力交给承认国,由其根据国际法自行决定,使得承认国有权进一步确认新政府的合法性。 在这种情况下,承认将对新政府的资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新政府只有经过承认才能在国 际法上存在。事实主义则是预先假定新政府的必要条件已经满足,承认国所要做的仅仅是对其合法性加以宣告,但承认与否并不对新政府的资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新政府也并非 只有经过承认才能在国际法

11、上存在。 现代国际法所广泛接受的是事实主义理论, 这与现代国际法中的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一致的。一国政府的变更,不论采取 何种形式,都是该国的内部事务,外国无权对这种变更的合法性作出判断,否则便是对别 国内政的干涉和对主权平等原则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者,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是它对外交往的一贯方针,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支持的 是事实主义,在其实践中从未发生过以新政府的产生不合对方国家国内法为由而拒绝承认 的事例。 根据普遍接受的事实主义观点,承认并不对政府的资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一个政权作为 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无论是在其国内还是国际上

12、,均不因其他国家政 府的承认或不承认而有所变化。符合政府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的政权,即使世界上大多数 国家政府都不承认其政府地位,也仍然是一个政府,其权力在本国领土上有效,在国际法 上有资格代表本国从事国家行为,只不过该国的国际行为能力会在事实上受到限制,权利 义务在国际上的行使可能不得不推迟到政府被承认以后。相反,一个事实上已经丧失政府 地位的政权,即使仍然被许多出于政治考虑无视这种变化的国家政府所承认,也无权在国 际法上代表本国,其盗用国家名义所从事的行为在法律上终究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后,就取代前中华民国政府而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虽 然从

13、那时起一直到 1971 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特别是少数 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拒绝承认这一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法律上和事实 上代表中国从事外交活动。 尽管退踞台湾的前中华民国政府残余继续以“中华民国”名义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 非法代表中国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退出国际民航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但这些行为在国际 法上都是无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资格,并不因其他国家的承认与否而有所改 变。 与此同时,既存政府也没有承认新政府的义务。一个新政府掌握政权后,尽管它已经在法 律上符合了作为政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其它国家如果不准备与它发

14、生政治联系的话, 就没有义务对新政府存在这一事实作出宣告。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作出这样的宣告是 把政治因素应用于法律行为的过程,而不作出这样的宣告也不会动摇新政府在国际法上的 地位。因此,宣告或不宣告新政府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承认或不承认新政府,是由每个 国家自行决定的外交政策领域的事项。但这种自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不能违反国际 法,不能以在国际法上丧失依据的理由来对抗新政府存在的客观事实。在美国承认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的例子中,美国政府出于政治考虑可以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但它不 能继续视在国际法上已不复存在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不能侵害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唯

15、一合法政府所享有的权利(如在中国已参加的国际组织中享有席位 的权利) ,否则就超越了单纯外交政策的范畴而构成国际法上的侵权,应承担由此引起的国 家责任。 (四)从形式上看,政府承认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行为。 政府承认的形式最常见的是分为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明示承认是通过一种明确表示承认 意思的正式通告或宣言来实现的,默示承认则是通过一些虽然未明确提到承认但却无可置 疑地表示承认意思的行为来实现的。 国家实践表明,当对立的政权争执不下,各自声称是某个国家的合法政府时,可以通过声 明的形式明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历史原因造成了已被推翻的旧政权在国际社会中争夺中国合法政府地位的局面,加

16、之新中国政府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坚定支持, 使得明示承认在新中国外交实践中尤其占有重要地位。相反,英国等国家则更多地采用默 示承认的方式。这种方式表明了一种政策,即不是明确地承认一个新政府,而是通过正常 的政府间行为来表明被承认方有资格被作为合法政府来对待。 由于承认涉及到意思表示的问题,并且会引起重要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当特别注意,即使 是构成两国间有限度交往的行为,如果不能必然表现出承认的意思,也不能视为默示承认。例如,与一个未经承认的政府共同参加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 缔结多边或双边协定, 并 不意味着对该政府的默示承认;外交代表的暂时留任 和某种情况下领事的留任, 并不等于默示承认;与未被承认的政府的来往 (包括直接谈判 、尚达不到外交性质的代 表处的建立 甚至高级官员的互访 )也不等于默示承认。 奥本海国际法认为只有下列情况才可以认为构成默示承认: “(甲)缔结一个广泛规定两国之间关系的双边条约,如通商航行条约; (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丙)发给领事证书(可能构成默示承认) ;”二、关于相互承认理论(一)国际法上存在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