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名家--吴历(清代画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915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熟名家--吴历(清代画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常熟名家--吴历(清代画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常熟名家--吴历(清代画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熟名家--吴历(清代画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熟名家--吴历(清代画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虞吴氏 吴讷忍辱负重,发奋图强,一振海虞吴氏家族。 明史吴讷传记载:吴讷的父亲名叫吴遵,官任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主簿。但这位吴遵先生运气不佳,晚年犯了事,不但丢了官,还被解押至北京治罪。不久,案情未白,他却先行去世。吴讷,字明德。在父亲去世后,他更加刻苦勤学,发奋图强,一心要重振家族的声威。皇天不负有心人,到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 年) ,吴讷终于以医学著名而被推荐到北京明王朝任职,受命教授功臣子弟。洪熙元年(1425 年) ,任监察御史,宣德年间(14261434 年) ,先后出任浙江、福建、贵州等省监察使。吴讷为官刚直不阿、敬慎廉直,所到之处,皆有政声。1430 年,晋升为

2、南京右佥御史,旋即改升左副都御史。正统四年(1439 年)以年老辞官;回家潜心著述。吴讷博览群书,对性理之学,多有发明创见,著作有文章辨体 、 祥刑要览 、 堂阴比事等,载收入四库全书 ,又有思庵文粹行世。吴讷致仕后,居家 16 年才去世,终年 86 岁,谥文恪,乡人祀于言偃祠。 自吴讷起,海虞吴氏长盛不衰。吴讷的孙子吴淳,是明正统十三年(1448 年)进士,曾孙吴堂,也是弘治十二年(1490 年)进士。传到清初,有吴讷的第 10 代孙吴士杰。海虞吴氏传至吴们的第 11 代也即吴士杰之于吴历时,家势最盛。 102 1988 年 5 月 8 日,余察访老城区基建工地过引线街和平街口,忽道遇一村民

3、肩挑二石板,细视之竟系明洪武间著名文化家林大同所撰书吴天祐墓志,曰出土于虞山北麓报慈桥。遂将其领至市文管会,以奖励 40 元征归国家收藏。按吴天祐即明宣德间副都御史吴讷之祖父,清言如泗常昭合志引冯复京先贤事略以讷为言子后裔,称明初其先坐事亡匿,以子游封吴公遂改姓吴氏,名曰讷盖藏言于内也。吴历,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生于常熟县城之北,相传其所居是言子的故居,室内有井,水色墨黑,遂又自号“墨井道人”。吴历是明代官僚都察御史吴讷第十一世孙。父亲早死,家境趋于没落,靠他卖画为生。当时正是明末清初, “国破山河在”的感慨,在他青壮年时代的诗文中颇有流露。如说:“晋宋人物意不在酒,托于酒以免时艰;元

4、季人士亦借绘事以逃名,悠然自适,老于林泉矣。 ”表现出在文字狱的高压下的内心苦闷。中年的吴历,更趋消极,向往所谓“与世无求独往还”, “远放江湖读书去”的隐居生活。三十一岁时,母亲、妻子相继去世,促使他产生“出世”的念头,先接近佛教,他与虞山破山兴福寺和尚默容相当知己。默容死后,他转而于五十一岁时加入天主教,继随西教士柏应理到澳门,曾前后在嘉定、上海传教三十年,死于上海,葬在上海南门外陆家浜的耶稣会墓中。西教士孟由义为他立墓碑,上题:“公讳历,圣名西满,常熟人。康熙二十一年入耶稣会,二十七年登铎德,行教上海。病卒圣玛第亚瞻礼日,寿八十七。 ” 吴历不仅善画,也精于诗。时人赞之为“思清格老,命笔

5、造微”。著有墨井诗抄 。 三巴集 、三余集等诗集,从中可看出他的思想脉络和艺术造诣。 墨井诗抄是他较早期的作品,诗中多有借景抒情句,表现出不满满清统治的悲愤与哀痛情绪。 三巴集是在澳门所写的诗集,多半描写修道之事。吴历的书法也很好,学苏东坡,到了入迷的程度。传说他年轻时,有一天赴约去吴门访友,中途在一庙中小憩,获知老和尚藏有东坡真迹醉翁亭记 ,他高兴万分,就在庙中借了纸笔,认真临摹起来,竟一连临了三四天,完全忘记了访友的事。吴历的绘画,先师法王鉴,后来王鉴又把他介绍给王时敏做学生。其作品早年清润秀丽,皴染工细,似王鉴画风。后来在王时敏的“拙修堂”中看到许多宋元名迹,心摹手追,吸收了元代王蒙、吴

6、镇的长处,又博取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面貌。五十岁到七十岁,专心于宗教活动,作品较少。七十岁以后,作品又多起来,而且气韵深沉醇郁,笔墨拙朴厚重,取北方派刚劲雄伟之致,去其刻露粗俗;又取江南派的淡雅浑朴,而不草率了事。三百年来,他的画受许多人的推崇。如张栋说他“本朝画格称第一”;秦祖永说他“高怀绝俗,独往独来,不肯一笔寄人篱下”。与吴历同岁、同乡,又是同学的王翚也自叹不如,认为吴历的画可与倪瓒、沈周“并垂天壤”,而自己“恐难步尘,奈何奈何!”这表明吴历的画品格调是比较高的。吴历既重视继承前人优良传统,又敢于创新。他临摹古画十分认真,主张师法自然。注意写生,不斤斤计较于个别技法,而主要是“得

7、古人之神情要路”。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 ”他的作品在构图与笔墨上,也能自出新意。不少作品近乎真山真水,有较强的真实感。 消夏图长卷是他四十八岁时所作,精心刻画了盛夏季节江南农村风光。图中树木繁茂,田野沃肥,竹篁挺拔,薄云浮漾,茅舍错落,情趣生动,多以勾勒皴擦的用笔变化,来表现土、石、山、云的形和质。另一幅山村田舍图 ,描绘夏末秋初山村田野的景致。参用元代王蒙的笔法,用积墨法层层皴染山峦,最后用焦墨点擦,显得深厚沉郁,生气滋勃。值得注意的是吴历在一些作品中还吸收了西洋画的某些技法。因为他长期和西方教士相处,见过不少西洋画,自然也多少受到影响。比如,有的画墨彩渲

8、染,烟云烘托,相当注意阴阳明暗和黑白对比;在构图透视上有时也有反映。较明显的是湖天春色图 ,平远构图,近、中、远三处柳树安排妥帖,迂曲的小路和远山,也切合实际景象,这有些类似西洋“焦点透视”,与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不一样。但是,吴历对当时看到的西洋画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拿自己的画同西洋画作比较,说:“我之画不取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形似窠臼上用功夫。即款识,我之题上,彼之识下,用笔亦不相同。往往如是,未能殚述。 ”他强调在“以形写神”和用笔等方面,中西画有着重要区别。这表明他能够立足于中国画的固有特点去适当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看吴历的画,有一种清新之感。他用谨严厚朴的中锋用

9、笔,长拉短皴,均能沉着表现出物象的形和神,构成画面的意境。在山石的皴法上,多用披麻、豆瓣、解索等法。并创造了“阳面皴”,即在山石的受光部分也用皴笔。增强了立体感和质感,这种方法在清初诸家中是很少见的。除了山水外,吴历有时也作人物和竹石。他画的竹子,不象一般画家多用浓淡相间的方法,而是竹竿、竹叶全用浓墨,劲挺畅茂,颇见生气。吴历还善于在画上题款,发挥他的艺术见解,文字清隽。如说:“山以树石为眉目,树石以苔藓为眉目,盖用笔不应草草。昔僧繇画龙不轻点睛,以为神明在阿堵中耳。 ”他反对草草了事的作风而且把自然事物人格化,把树石看成山的眉目,以此说明画好树石对于山水画“传神”的重要性。可惜,吴历因晚年沉湎于宗教,影响了他在创作上的进取,也限制了他艺术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