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978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承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现代德育 内容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资源,孔子德育思想便是 其中之一,孔子倡导的德育思想,对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 德育 仁 礼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在其自由 讲学的毕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汲取 其中的优秀部分对改善目前学校德育这一薄弱环节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实现教育目标 有着深远意义。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关于德育的知识没有系统论述,教育学者经过研究,概括如下:(1)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如论语。述而所载有学生

2、介绍说:“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 ”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 、 书 、 礼 、 乐等典籍,而行、忠、信即品行、 忠诚、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德 育,狭义上指的就是道德品质教育,无论在国家、民族还是个体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都高度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可见这一点也是孔 子的首创。当然我们现代的德育也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却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概念,它不 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

3、 育和环境教育(有人称之为大德育观) 。我们的德育是在大德育观的指导下选择和组织内容 的,其中必然掺杂着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 一点与孔子身为奴隶主阶级改良派而主张“克己复礼” ,维护“周礼”是有传承或者类似的。(2)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 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 “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包括 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到了西周已经发展成了较完备的礼制。 学礼即一切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仁”通常指的是“爱人” ,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 格,把人当作人

4、来爱,当然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准则,有所爱也 有所憎。仁德的实行分为忠和恕两个方面。(3)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尽管孔子将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却没有专设学科进行教育,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 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的,两者有密切联系。(4)德育过程当前道德教育是有过程的,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必须抓住认识上的笃信,感情 上的陶冶,意志上的锻炼和行为上的践履这几个环节,简单的可以概括为:“知” 、 “情” 、 “意” , “行” 。首先是道

5、德认识,要能分辨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 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5)德育原则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多方面的关系,他提出了一些修养应当 遵行的基本要求,也是他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即德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 内省、改过等。我国正处于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深刻变革时期。与 孔子身处时代的大变革时期有些类似的是,一方面社会的转型促使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 为特征由“假”向“真” 、由“虚”向“实” 、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 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这是目前社会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有力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新旧 体制过渡

6、的不稳定时期,由于制度及其运行的不健全、不完善,给腐朽思想和丑恶社会行 为的滋生以可乘之机。相对于当时的乱世,我们的社会转型期有安稳的社会秩序做后盾, 孔子在当时没有得以成功的德育教育将会适合当代的实际,取得成功。当代的学校德育必 须肯定“务实” ,而且防止片面性、短期化、庸俗化的急功近利倾向蔓延。这样,我们可以 模仿孔子的“礼” ,制定道德规范,2001 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较好 得体现了我们当代的道德行为规范。尽管其中不乏政治色彩,但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另外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等全体公民都应该全部或部分遵循

7、的行为准则,应该是相当全面又有道理的。但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具有相当多的弊端:(1)与生活世界的相脱离,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翻开中小学德育教材, 看看其中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很少甚至是 没有涉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在校外实际面 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立的,于是学生也就形成了两套 伦理原则,一套是为了学校内部生活,一套是为了校外生活,学生在学校行的是一套,在 校外做的又是一套。(2)德育内容呈现方式单调,缺乏情景性:德育内容所蕴涵的道德规范

8、基本上是以一种绝 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种以文字的方式直接呈现出道德规范的做法实际上是把道德 规范等同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是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 “美德之袋” ,这 样的结果抑制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压抑 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它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学生智慧和道德的发展。(3)道德教材缺乏情景性:情景性道德教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 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 界日益趋于一个整体。在价值多元的世界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势必会

9、产生各种矛盾,这就 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顺从或盲从。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 选择能力是社会发展趋势使然。而情景性道德教材可以弥补目前道德教材的这一缺陷,如 说明情景和实验情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体验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信念和行 为习惯;道德两难情景适合于学生进行道德探究;体谅情景、后果情景、冲突情景适于激 发学生的道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一社会意识或道德敏感性。(4)德育内容注重学校德育的超越性,忽视其适应性:一方面学校德育用道德理想或者是 离实际太远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忽视了作为 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培养,

10、因此一些违背简单的诸如遵守交通规则、不 随地吐痰等道德规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学校德育是要把学生带进入的世界,人是有私念 的,要让学生学会处理公与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忽视或损害个体的正当利 益,阻止个体的自我实现。因此学校德育不应该是脱离现实利益关系的绝对超越,德育内 容体现的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如果学校德育内容自始至 终体现的都是一种灭私的超越价值观,力图超越个人价值,那么这样的德育内容实际上已 经游离于个体之外了。道德教育只有致力于它的教育对象的圆满生长时,道德教育才能尽 自己的职责于万一。 具体到如何进行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思想

11、尤其是孔子德育思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当前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君子应该具 有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质。但是这仅仅是孔子作为教育者最高的理想,并非人 人都能达到,正如当前的德育,也应摒弃过去教条式地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而是要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 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 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 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

12、造社会的任务。(2)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孔子主张德育的过程最 重要的还在于社会实践。他强调道德修养不是闭门自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为重要。学 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 入国际社会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 活,体验社会的强烈竞争、积极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联,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是从学生接受教育角度考虑的。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因为“教育是文化价值的传 播工具,是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环境的创造者, ” “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

13、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 因为归根结底,教育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 ”德育对社会生活的 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社会幅射学校的积极影响,扬清激浊,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 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3)进行整合教育,将德育的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教育集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这个可以追溯到孔子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即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内化道德观念。我们

14、 当代的德育则应该被融合于各育之中,各育都蕴含德育要素,德育也体现各育的基本精神。 德育在各育中起主导作用。(4)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体系中。 孔子的道德原则中包括内省,即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 动。他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内省并非闭门思过, 而是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推广到今天的德育,我们 可以教会学生经常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会危及他人的利益等。 “见贤 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善行;见到人有

15、不良的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防止类似的缺点错误。总而言之,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的社会矛 盾的反映。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因此,尽管他在教育上倾向革新,毕竟是为了维 护和恢复旧的统治秩序服务的,但是他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卓著的,他的教育思想 成为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总结和继承这部分珍贵遗产,必须正确、全 面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其各种教育思想包括其德育教育的思想。本文正是基 于这样的认识,批判得继承和发展孔子德育思想,希望对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有些许借鉴意 义。参考文献:1、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

16、出版社,2000 年版2、 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3、 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年第 2 版4、 毛礼锐、沈灌群编,中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989 年版5、 庞朴主编,中国儒学(1-4 卷) ,东方出版中心,1997 年版“美德在践履”的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汪凤炎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古人眼中,践履既是修德的起点又是修德的终点,首先修养的最终效果要由行来检验。修养者在接受某种德育(他育)或按某种方法修 德(自育)后,假若其效果只停留在言说上,则证明此种德育是不成功的;反之,如果其行为 方式已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就证明此种德育是有效的。这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 一种德育理念,即美德在践履。是什么文化土壤酝酿出此种德育理念?先哲们在道德修养 中是怎样践履的?此德育理念对当代德育有何启示?这是本文要深究的问题。为什么主张美德在践履一、重行的“知行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