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719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缩减稿)(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基于基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教学手记的文本分析等教学手记的文本分析王丽琴王丽琴(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上海上海 200125200125)摘摘 要:要: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较难进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视野,薛瑞萍作 为一名以教育写作赢得独特专业成长机会的普通教师,其六年间出版的六本教学手记,值得 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特别是薛老师种种特立独行的教学言行背后,存在着多种关于 母语的课程意识和教学信念,“日有所诵”“定能生慧”等行动与信念,可供普通教师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小

2、学语文教师 母语 课程意识 教学信念 教学手记 一、研究缘起及核心概念一、研究缘起及核心概念薛瑞萍,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多年坚持基于班级生活 撰写教学手记,被长春出版社编辑发现后,六年间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国内第 一部母语教学与班级成长记录(共六本),催生了所谓“看云现象”。1 随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薛氏教学手记的畅销与传播,学界也开始关 注这位普通但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首都师大研究生尹垠,曾用三万多字篇 幅,关注薛瑞萍的专业成长旅程2,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商友敬先生则在 2007 年撰文热情称言:“在新的世纪,中国教育艰难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在我的目力 所及范围内,小学语文界,我

3、看好这三个人:窦桂梅、徐冬梅、薛瑞萍。薛瑞 萍,在我看来,她是难得的一个,但又是最平凡、最普通、最基本的一个,一个小 学语文教师,一个读书人;我更相信,她是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书生型教师”3 笔者自 2004 年秋结识薛瑞萍老师,六年来一直通过她的教学手记“跟踪” 着那个特别的班级,这个特别的小学语文教师。本文采用文本分析作为主要研 究方法,可能不如基于田野考察、课堂观察等实证手段得来的信息更为可靠, 但,当我们把文本也视作一种研究对象,借助“教师叙事”的桥梁来相对间接 地了解教师的日常生活时,“教育手记”“班级日志”(尤其是坚持了六年之 久)等材料,确实有比课堂实录、教学录像等所谓客观可信的媒

4、介更为真切、 动人之处。 和商友敬、李振村、尹垠等人关注的视角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薛瑞萍作 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之所以能借教育写作闯出一条独特的专业成长之 路,根本原因是她有着许多普通教师不具备的课程与教学信念。她的教学手记 中,常常出现“教师坚信”“教师相信”“个人以为”这样的句首语,“无限 相信书籍的力量”等绝对性的句式也相当频繁。这使得笔者在对薛瑞萍老师有 了较多交往后,对其自己也未必确知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 李振村. 关注看云现象J. 基础教育月刊,2006, (2).2 尹垠. 从“心怀异志”到“正道坦途”从阅读中“看”薛瑞萍教师专业成长C.首都师范大学教育

5、研究概论 学生作业及论文(选编) . 3 商友敬. 三人行我看窦桂梅、徐冬梅、薛瑞萍J.教育参考,2007, (12).2所谓课程意识,“应是教师在履行专业职责、完成专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与职业理想,通过与周围环境,特别是在与职业工作环境 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指导自身课程实践的关于课程的本质、规律及 特征的体认。”1一般而言,课程意识应该包括课程主体意识、课程目标意识、 课程内容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程评价意识以及课程环境意识等六个方面, 并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睡眠状态、迷失状态和自觉状态。2本文关注的课程意识,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而言,用薛老师更喜欢的词

6、 汇是 “母语课程”。笔者没有选择 “课程信念”这一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有 关“课程信念”的已有研究不如 “教学信念”丰富,且大面积的本土中小学教 师课程意识可能尚处在“睡眠”“迷失”等状态,另一方面也因为,薛瑞萍老 师的母语课程信念与母语教学信念很难剥离,她对课程问题的自为的、清晰的 认识与阐释也明显少于对教学问题的见解。她六年的教学手记中,“课程”一 词的出现频率远远低于“教学”,以教六年级的日子为例,“课程”仅出 现 4 次,而“教学”出现了 33 次。 至于教学信念,往往与教育信念混同在一起。有研究提出,教育信念是教 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

7、对教育的强烈、真挚、矢志不渝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教育信 念具有价值性、情感性、坚定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具有教育信念的人往往怀有 使命感,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意识,表现出全力以赴投身于教育事业的 兴趣和愿望3。从这个界定出发,笔者认为,教学信念是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课堂教学等领域的坚定不移的观念,也具有个体性、坚定性等特征,与教育信 念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又应具有教学领域的特殊规定性,譬如,教师对教材的 固定看法,对教学风格、方法的偏好,等等。 本文没有采用新课程背景下使用频率更高的“教学理念”这个概念,是因 为,教学理念和教学信念相比,更具相应时代、相应理论背景所赋予的群体性 特

8、征,而非某个具体教师拥有的、个体化的教学价值观。“课程理念”也是如 此,和教师的课程意识相比,往往由课程改革的设计者、推进者或课程专家提 出,广大教师存在一定的接受、接纳过程。在众多的理念同时涌现甚至相互矛 盾时,教师有权利、也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教学实际,对这些课程、教学 理念进行选择。对教师个人而言,教学信念对其教学行为的影响应该比理念更 大、更深刻。二、薛氏教学手记的主要内容:二、薛氏教学手记的主要内容:(一)(一)“教材教材”类教学的课堂自录类教学的课堂自录从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到六年级难度越来越大的课文讲读,薛老师每 周会选择一到两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课堂自录。六年来,一共积累了 3

9、0 多万字的 课堂自录,绝大多数为家常课,且基本依靠个人记忆完成。这些自录不同于流 行的课堂实录,既没有摄像、录音等手段来保证其“物理真实”,也少有观摩 者加入,以实现“旁观者清”,难免有加工润饰的痕迹。笔者曾专程到她的班 级蹲点听课,靠眼耳和笔做过一些实录,感到他人立场的记录固然显得更为客1 赵炳辉、熊梅. 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J. 教师教育研究,2008,(1),37.2 李茂森. 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分析框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 ,4-5.3 赵荷花. 论教师信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4),130133.3观,但远达

10、不到作为当事人的教师对课堂过程的理解与把握,更不能替代教师 自身的回顾与反思。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日复一日地坚持“自录课堂”, 是其专业自我觉醒的重要标识,研究者认可这些自录为“教学实录”之一种, 则是对教师专业尊严的尊重。 30 多万字的课堂自录,跳荡着薛老师和 60 多名学生六年来的课堂脉搏, 对话与聆听、紧张与舒缓,种种节奏与气氛,以真实可感的气息向读者扑来。 其中,孩子们的发现与不同见解是让薛老师格外珍视的,每每能引起她的惊讶、 惊喜,然后以实名记录下来:作者和珍珠作者和珍珠鸟鸟是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 朱翔宇:朋友。 李智炫:父母和儿子。 朱翔宇:都错了!都不是!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

11、,作者其实把珍珠鸟的一家当作玩物来养的。因为没有人可以因为自己的需要就限制朋友的自由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不叫友谊,也不叫爱。作者是怎作者是怎样样的一个人?的一个人? 鲍秉轩:养鸟人中的最善良的人。文章文章结结尾有什么尾有什么问题问题? 韩玉铮:“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不合情理。作者为了不惊到小鸟,连笔都舍不得动,怎么可能发出呼唤呢?这样的一惊一咋,太滑稽,太可笑了!1然而,“很少有一篇课文能够如此激发我们的讨论热情”,已有教材中能 得到薛老师激赏和深度解读的课文也确实不多,而且,她的那些充满个人见解 的诠释,也每每引起争议。如猴王出世

12、2、景阳冈3,薛老师对教材的另类解读,引起了同行的商榷。“读第一遍的时候感觉薛老师的教学视角很独1 薛瑞萍. 鸭塘问答珍珠鸟教学后记,破茧而出的四年级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83-85.2 参见薛瑞萍.猴王出世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8, (2)C. 该课例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纳入2008 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一文,以证明那一年以“课例研究” 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艺术探讨异彩纷呈。这也是笔者搜集到的薛瑞萍被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界正式提及的第一 篇文献,更早些时候, 人民教育曾发表赖配根的文章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 学实践为例,在提出“一个好的

13、学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气质?”这一问题后,他以薛瑞萍老师 为例,得出结论:浓浓的书生气将使语文老师拥有巨大的“温柔杀伤力” 。可见,薛瑞萍老师虽然在民间 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主要还是以阅读量大、课外阅读推广有声有色而知名,而非被理论界更为看重 的“教材”教学。 3 薛瑞萍. 景阳冈J. 小学青年教师,2005, (10).4特,引导学生看到了英雄的缺点,这一点意义非同寻常(魏智渊语),但仔细一品味,我感觉这种教法是不是正走入另一种模塑呢?武松的个性到底是“多疑”还是“谨慎”,“自负”还是“自信”?”1。让很多同行佩服但不敢模仿的是,每当教材让薛老师感到不值得教时,她 会每每以“识字材

14、料”来处理。不少在大多数人眼里的好教材、好课文,薛老 师也以她特有的体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堪称特立独行、孤标傲世。 譬如只捡儿童多处行系冰心的晚年之作,面对名人,薛老师坦然评价:“冰心奶奶真的老咯!也只有老到如此地步,才会如此喋喋不休,如此真心诚意地喜欢闹腾的孩子。没有花朵不美丽,没有儿童不可爱。这话简直是对儿童无原则的取媚与讨好。结构封闭地呼应前文和再次点题,好板好僵固!再好的作家,也有寻常作品。时代和才力的局限,使得先生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是老人家的过错。挑选这篇进入教材,就是编者的不对了。只捡儿童多处行,实在是冰心给我们师生带来的名望之累。”2透过这些教材类教学的课堂自录以及语文界

15、的各种反应,笔者敢于判断, 薛瑞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思路与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界是特立独行的 一个样本,很难复制,更不可能得到推广。但,这个与众不同的样本,恰恰格 外值得研究者们的包容和珍惜。李振村先生对“看云现象”的解读,正好说明了这种包容的意义:“薛瑞萍自称网络造就了她;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包容造就了她。毫无疑问,这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进步。”3 值得一提的是,薛瑞萍老师早年对不敢奉承的课文,一直是鲜明地反对、 不留情面地批判,但随着这一轮班级实践,她在劣质课文的处理上,态度其实 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就当那是识字课本,完成教学任务就行” ,变成较多的坚守“过滤”、慎言

16、批判,甚至会因为教学现场的学生表现而部 分地改变自己的感受。 譬如面对讲述桑兰受伤的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师“备课时基本没 感觉”。面对没感觉的课文,读顺、识字、“完成教学任务”1 瞿卫华 朱国忠, 警惕另一种模塑兼与薛瑞萍老师商榷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6(2) ,上,34-35. 2 薛瑞萍. 名望之累:只捡儿童多处行 ,五(2)班的语文故事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6-128. 3 李振村. 关注看云现象J. 基础教育月刊,2006, (2).5“但是,读着读着,感觉气氛渐渐凝重,一种冰凉的、疼痛的感觉,自下而上,由远及身,从孩子那里,包围并渗透了教师而它的来处,竟是教师其实并没有感觉的朗读!到第三段,悲悯和敬爱越发深重。学生的情绪是一股巨大漩涡,教师是水面上的一片叶子,不能自持心甘情愿地,教师随着涡流,选入悲悯和敬爱的中心。”课后,薛老师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