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9602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20022002 年年 1 1 月)月) 李克东、谢幼如李克东、谢幼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 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 5 年到 10 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 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

2、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开展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

3、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2、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3、建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与实践,建构一批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

4、方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有关的系统软件,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二、主要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强调遵循三种理念: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数字化学,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关键。1、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 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四大支柱教育等思想。2、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主要包括三种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三种传播理论等。三种学习理论是指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是指赞可夫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理论;三种传播理论是指拉斯威尔传播理论、宣伟伯传播理论、贝罗传播理论

5、。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探索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1、创新点(1)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工具软件。2、理论意义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

6、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模式。(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5)通过课题

7、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和 Internet 的在线学习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1)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和 Internet 的在线学习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模式的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研究等。(2)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2、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

8、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3、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1)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2)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应用4、网络环境下教学效果的研究(1)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2)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四、研究方法与步骤1、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

9、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2、研究步骤(1)组织培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将进行三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类是关于“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一类是关于“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典型带动的方法进行;一类是关于“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的方法进行。(2)开展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注意研究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各实验学校每年都要填写反映试验进展情况的表格,并提交研究情况报告。(3)中期检查对各实验学校,将在适当的时

10、间组织有关专家组进行中期检查工作。(4)归纳总结2005 年底,召开本课题研究的总结会议,完成结题工作。五、预期成果形式1、论文与专著发表有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学术论文,汇编有关的论文集,出版专著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2、 网络资源开发一批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软件资源,包括各种素材库、案例库、网络课件、专题学习(教学)网站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系统软件 ,制作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3、录象课例产生一批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优秀课例,组织出版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典型课例电子培训教材。

11、六、组织与实施步骤1、加强领导,成立专家指导组本项目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组成,主要以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的 128 所实验学校为研究基地,辐射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对本专项课题的实验学校的管理采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的管理办法。通过中期检查,对于个别没有填写反映试验进展情况表格和提交研究情况报告、没有按要求完成研究任务的学校,将取消实验学校的资格。2、抓好培训,保证研究顺利进行培训工作是促使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保证,本专项课题负责人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实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各类培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理论基础、科学研究的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等。3、组织活动,促进经验与学术交流本专项课题原则上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即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各召开一次年会) 。会议期间,将举办学术报告会,观摩现场公开课,组织论文、课例、软件等成果的评比,推广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