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572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原理 4、新国际贸易理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新国际贸易理论4-1 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4-1-1 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1-2 主要的技术差异理论(1)模仿差距理论技术和人力资本一样,能够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人力资本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技术却能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者的生产率,或者提高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事业进行投资的结果,而技术是过去对研究和发展事业进行投资的结果。因此,技术和人力资本一样,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同样可以用来补充 H-O 理论。(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建立在扩大的要素禀赋理论(扩大的要素禀赋论就是把劳动技能或人力资本、技术甚至规模等都作为新的生

2、产要素对待)基础上的一种动态分析,被国外经济学家认为是用来结实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工具。不同国家在依次地对同一种产品形成出口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理论,是对产品及其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或动态演化进行理论描述与归纳。从产品所需密集地投入的要素角度看,产品在其不同生命阶段有规则地要求投入不同的要素,或者说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在它的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就产品本身而言,可以称之为新产品时期。这时产品设计尚需逐步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因此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这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对创新国是无济于事的。到了

3、第一阶段的末期,创新国家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生产这种新产品时,产品大致尚业已定型,转入正常生产阶段,已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要素。这时,生产由技术密集型改变为资本密集型,从而进入产品增长时期。到了第三四阶段,生产变得更加时资本密集型得。相对来说,劳动熟练程度已经不是重要因素。至此,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但在整个世界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最后在标准化时期只要大量半熟练或非熟练劳动就能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在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它的需求也发生有规则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厂商数目很少,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因此价格比较高。到了产品增长时期,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参加竞争的厂商数目很多,各个厂商只有

4、降低价格才能扩大自己的销路。在产品成熟时期,虽然个别厂商通过广告可以保持一些产品差别,但由于它已经成为标准化产品,价格低廉是厂商保持销路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中,价格竞争激烈。就不同类型的国家来说,它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的比较优势并不一样。像美国那样工业比较先进、技术力量相当雄厚、国内市场广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在生产新产品和增长产品方面相对优势。国土较小而工业先进的国家,资本比较丰富也有比较丰富的科学和工程实验经验,由于国内市场较小,不经常成为一个创新国,但是一旦有了国际市场,会成为成熟阶段的主导出口国。发展中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弥补了相对缺乏的资本存量不足,因

5、此生产标准化产品具有优势。4-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4-2-1 规模经济的内涵4-2-2 规模经济的前提4-2-3 规模经济与贸易4-3 产业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都是以部门间或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的,都认为一国必须是出口其生产中拥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生产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即贸易国出口和进口的必然是其国内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不然就无法理解某种产品到底处于相对优势还是相对劣势。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产业内贸易的出现。理论研究的发展,教材99-1004-3-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理论发展4-3-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4-3-3 主要理论A、偏

6、好相似理论:从需求角度就工业品制成品内部贸易原因作了探索。(1)一种出口的工业品首先是在本国消费的:企业家对国外市场不可能像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企业家赚钱的机会主要在国内需求;就发明新产品的生产来说,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必需,一项发明很可能是由于努力解决本身环境中所遇到的切身经济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总是首先在本国市场进行的,出口只是它的结果;出口工业必须先有一个国内市场,才能具有比较优势。(2)产品出口给偏好相似者: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约相似,这两个国家的贸易机会越大,贸易量越大,如果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的进出口的物品也是另一个国家的可能进出口的物品。(3)

7、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平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平均收入水平与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消费品而言,收入越是提高,越会用更优质的产品替代原有消费品,而且越会消费满足新的需要的产品,因此偏好相似的高收入国家的贸易机会与贸易量大。就投资品而言,虽然不存在类似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需求之间那样的直接关系,但人均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有的资本存量水平,而资本存量是否丰富决定了对新资本品需求的结构。B、新张伯伦模型建立在解释水平性差异产品的部门内贸易上的。克鲁格曼的模型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并非是对比较优势理论

8、的否定,而是揭示了产生贸易的另一原因。 “规模经济”主要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同行业之间贸易的原因,而比较优势仍是解释“南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和不同行业之间贸易的主要理论。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则主要反映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原理并不仅仅应用在国际贸易上,在商品经济中,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是分工与交换的基础。尤其对于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弱者来说,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则成为在现代经济中生存的基础。总之, “规模经济”理论并没有也永远不可能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结论:在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得平均成本递减得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展开产业内贸易,

9、并且这种贸易会增进两国的福利。模型的缺陷:但是模型中关于效用函数得假设排除了消费者对某些品种(而不是全部品种)偏好的可能性,从而隐含着不可能有更多的品种。同时,在这种模型里,产品的品种是完全独立于需求得。另外,模型还意味着厂商在调整产品品种时是没有调整成本的,并且展开贸易后没有一种品种会消失。C、兰卡斯特模型模型仍以产品品种水平性差异为分析基础,每个产品品种都有一组不同于其他品种得特性。不同消费者对不同特性有不同得偏好,但消费者无法将每一种中他所喜欢的各个个别特性捏在一种品种上来购买和消费。兰卡斯特提出过好些贸易模型,都是以特性为基础的产品相异性模型。最简单的模型,假定差异产品只有两个特性,消

10、费者的偏好根据这两个特性在每个品种中的比重来排列。 “光谱分析法” 。理论的主要内容表述:两国开展贸易,由于假定两国情况完全相同,自由贸易使两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中,浑为一体,规模比原来一国大了 1 倍。根据上述的调整机制,确保两国厂商不会同时生产在“光谱”上位置相同的品种,每一贫苦那种都只有两国中的一家厂商来生产,实现了国际分工,并且每一品种均等地分布在“光谱”上。每个品种都将有同样的产量和价格。但所有的品种都将在两国消费。这就是说,每个国家都有一半的消费者选择本国生产的品种,另一半选择另一国的品种;每个厂商都会将一半产量放在国内销售,另一半出口。由于分工和贸易没有增加品种和特性,每个国家都会有一半厂商退出,留下的厂商的每一个品种比不贸易时的产量增加了 1 倍。产出的增加会降低平均成本,这将使留下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吸引新的厂商进入,每个厂商照例都生产一个品种。当新的均衡建立起来后,品种数目就会比以前多 1 倍,并且以相互更接近的但仍然是均等的距离分布在“光谱”上。4-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4-4-1 理论核心4-4-2 钻石模型4-4-3 竞争优势的四个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