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355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房颤发生的机制 房颤的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返、自旋波折返和局灶激 动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只是假设或仅仅在动物试验上得到证实,前两种学说似乎更受关 注,通过动物模型,房颤发作时的多发子波折返和自旋波折返都得到了证实,但这到底是 房颤发生的原因,还是房颤发生的结果,一直存在争论。新近房颤机制的研究则几乎完全 是由临床实践主导的。2006 年新指南关于房颤机制的论述简明但很好地体现了近年临床实 践尤其是射频消融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得出的研究成果。 1988 年,法国学者 Haissaguerre 等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 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

2、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证实了单个的异位 兴奋灶可以是房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局灶性房颤的概念,局灶激动学说受到了应有的重 视,敏感的学者意识到肺静脉肌袖(myocardium sleeves)可能和房颤的发生存在密切关 系。随后的研究中,在入心大静脉肌袖以及心房某些特殊组织如界嵴内都发现了类起搏细 胞(P cell),这些细胞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律性异常或触发活动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始动 机制,这是首次对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同时,也反过来为射频消融治 疗房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点消融演化成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egmental pulmonar

3、y vein isolation),通过消融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突破点,形成肺静脉左心房 的完全电隔离。Haissaguerre 等早期就发现异位兴奋灶 90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从 理论上,这种方法应当可以使相应数量的房颤得到根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达到了 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甚至同时标测消融了其他部位的兴奋灶,该术式对房颤的成功率也 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而且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成功率远远不及阵发性房颤。这使人们 认识到房颤的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认为,异位兴奋灶只是房颤发生的触发机制,而房颤得 以维持,有赖于心房基质。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原因,心房肌纤维化、排列紊乱、各向异性, 心肌细胞

4、超微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异常等可能都是使房颤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 在房颤的维持阶段,多子波折返可能成为主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肺静脉肌袖和 心房交界处的心肌排列紊乱、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有学者研究了右心房异位兴奋灶的分 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它们大部分位于上腔静脉界嵴冠状静脉窦这一连线上, 究其原因,可能和腔静脉、界嵴、冠状静脉窦等特殊部位的结构不规则,心肌细胞排列相 对无序有关。这些都为折返提供了条件,使多子波折返或主导母环伴颤动样传导 (fibrillatory conduction)成为可能。 对房颤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理解目前射频消融对于不同类型

5、房 颤治疗效果的差异,也为探索更有效的消融径线提供了思路。依据这些认识,可以发现单 纯隔离肺静脉或入心大静脉不足以消除房颤赖以维持的基质。尤其是伴有心房扩大等器质 性心脏疾患的永久性房颤,可能已经不依赖于肺静脉内的触发灶而自我维持。Pappone 等 在 CARTO 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在隔离肺静脉的同时对左心房基质进行消 融,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治疗获得了显著的进展。 对房颤机制另一方面的认识自主神经机制,也在射频消融中得到验证并深化。虽然 Coumel 早在 1989 年就提出了神经性房颤的概念,但直到近年,射频消融才给予了强有力 的佐证。Nademane

6、e 等人首先提示改变心脏植物神经的张力可以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 在迷走神经分布区域消融可以终止和预防房颤发生。Pappone 等发现,去迷走神经治疗对 左房基质改良术的结果有显著影响。接受左房基质改良术的患者,如果同时接受去迷走神 经治疗,术后复发率仅为 1,否则高达 15。去迷走神经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已 经被许多电生理中心采用。二、循证医学的证据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依据临床实践要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作为依据,新技术的开展要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并最终 通过循证医学验证其有效性。2006 年的房颤治疗指南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在房颤的治疗 中,采信了近年众多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相对以前的指南

7、比较,彻底完成了从经验医学 到循证医学的改变。2.1、关于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虽然 CAST 试验早已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a drugs, AAD)增加心肌梗塞后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但关于房颤的治疗策略,是通过 AAD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还 是仅仅控制心室率,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就维持窦律而言,其优点 是解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中风的危险;减轻或消除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 构。缺点是可选择的药物有限;AAD 副作用大;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较低,总体效 果不佳,CTAF(Canadian Trial of Atrial Fibrillation)研

8、究比较了 amiodarone 与 sotalol 联用 propafenone 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随访 16 个月,前者维持率为 65,后 者仅 37;新近的荟萃分析显示,IA,IC,III 类药物维持窦律的累积效果仅分别为 21.5,33.1,17.4。虽然转复并维持窦律可以给患者带来相当的益处,但在目前条 件下,依靠 AAD 来维持窦律显然是不可取的。控制心室率的优点是仅采用控制心室率一 项治疗措施,就能显著减轻症状,在部分患者可消除症状;与心律转复相比,控制心室 率较易达到;很少或不会引起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缺点是仍有心室率不规则,在 不少患者因此仍有症状;快速心室率被控制(减慢)

9、后,血流动力学状态虽会得到改善, 但不规则心室率与规则(窦性)心室率相比,后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肯定更好些;少数 患者为维持适当心室率所需用的药物,可能引起很慢的心室率,而需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房颤持续存在,有脑卒中高危的患者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随着 AFFIRM、RACE、STAF、PIAF 等研究结果相继发布,这个争论已经告一段落。这些临床研究 比较了两种治疗策略的优劣,结果(表 1)发现,控制节律的策略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节律控制策略,因为研究同时揭示:维持窦律的优势之所以丧失, 是由于目前 AAD 的副作用大,足以抵消维持窦律带来的益处。 表 1 两种治疗策略对比的

10、主要临床试验例数平均年龄 (岁)随访时间主要观察 终点频率控制节律控制P 值PIAF2526112 月症状改善60.855.10.317STAF2006619.6 月综合终点910NSRACE522682.3 年综合终点17.222.60.11AFFIRM406069.73.5-6 年总死亡率25.926.70.08新指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 AAD 对于转复、维持房颤患者窦律的方法,但也明确指出其局限 性,并且认为,如果没有条件行射频消融,下列房颤患者应当以控制心室率作为一线治疗: 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无症状性房颤患者;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几年的 患者,即使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

11、窦性心律;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疾患本身风险的患者;冠心病或老龄(大于 65 岁)房颤患者,有 研究提示,在该类患者中心室率控制与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治疗一样有效;心脏器质性 疾病,如左房内径大于 55 mm,二尖瓣狭窄等,如未纠正,很难长期保持窦性节律。这实 际包括了我国近期大部分房颤患者。2.2、房颤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多、结果比较肯定 的治疗策略。新指南继续强调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其原因,一是因为房颤导致血 栓栓塞的危险,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无需赘述;另外是由于控制心室率是射频消融之外, 大部分房颤患者首选

12、的治疗方式,此时,抗凝治疗犹显重要。加之在我国,房颤患者应用 华发林抗凝的普及率十分低,强调抗凝治疗也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新指南依据循证医 学的证据对抗凝治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详细讨论了栓塞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抗凝药 物及抗凝时间、抗凝剂量及达标值;血栓栓塞病人的抗凝治疗;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并 发症及其处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随访等。新指南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 切合我国房颤患者的治疗建议。认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 若心律转复失败或不宜 进行, 尤其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存在, 应该进行抗凝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有血栓栓 塞促发因素存在,或有心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应当进行抗

13、凝治疗。华法林可以显 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首选药物,但须注意出血性事件增高的危险。建议中国 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 INR 在 1.82.5。应当对每例患者评估风险/效益比例,对 有脑梗死高危的患者, 诸如有风湿性瓣膜病或人工瓣膜, 可能需要较高的抗凝治疗强度 (INR 2.53.5)。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剂量明显相关, 325 mg/d 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的作用,但仍较华发林的效果差。因此, 推荐阿司匹林作为房颤患者抗凝的药物, 可用于 对华法林有禁忌证; 或脑卒中的危险性低的房颤患者, 例如小于 65 岁又无器质性心脏 病证据的房颤患者。2.3、起搏治疗房颤理论上,心房起搏

14、可以阻止心脏停搏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房不应期改变,减少房内传导时 间、减少心房不应期的弥散、或减少心房异位兴奋点,从而预防折返或颤动样传导所引起 的房颤。在临床实践中,也有许多学者观察到植入生理性起搏器的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发作 频度减少或发作时间缩短。故而,起搏作为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一种手段被提出来。但临床 试验的结果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对于心动过缓需植入起搏器且合并房颤的患者,大规 模的随机实验没有得出一致的数据支持使用选择性单部位起搏、多部位右房起搏、双房起 搏、超速起搏、或抗心动过速心房起搏等;也很少有资料支持对没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患 者使用心房起搏来治疗房颤。因此新指南明确指出,房颤还不是

15、永久性起搏的指征,对无 心动过缓、不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不应考虑用起搏的方法预防房颤。2.4、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 其中以 Cox 迷宫术的疗效好。经过众多学 者的不断改进,Cox 迷宫术已经发展到 III 型。多个临床研究证实,接受 Cox 迷宫术的患 者,经过 1 年以上的随访,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尚能达到 90。这远远高于药物治疗,也高 于目前射频消融的总体效果。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以及术式的不断改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围术期死亡、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等发生率已经很低。经典外科迷宫术式的主要缺陷 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较长,创伤性较大,广泛开展这一

16、技术有一定 困难。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在心脏外科手术时应用各种消融能量治疗房颤,消融的径线类同 于以往的手术切口,在保证房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率。目前对于合并有房颤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同 时行心内膜或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笔者认为,和射频消融一样, 这是房颤治疗最有前景的手段之一。三、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自上一次的指南发布以来,房颤研究领域取得的最大进展就是射频消融。术式的革新、成 功率的提高、并发症的降低、受治人数的大幅攀升,都是令人瞩目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目前还不能说很成熟,但代表者房颤治疗最主要的方向,就像射频 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一 样,必定会在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迅 速为广大电生理学家和患者接受。受治的例数近年迅速增加,据最近公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