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25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秦尊文(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明确责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奋发有为,早日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政治任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政治任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复兴大武汉的唯一选择。明末清初,汉口与河南朱仙、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1861 年汉口开埠,促使武汉逐步由封闭式内陆型城市向开放式国际性城市迈进。1889 年起张之洞督鄂 18 年,成为武汉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界标,实现了从传统商贸城市向工商业都市的转型,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奠定了“沪

2、一汉二”的格局。孙中山将武汉定义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大城市,中国中部西部的贸易中心,中国海运终点城市和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内地交通唯一之港”,认为武汉“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武汉为中心进行政治、经济布局,谋划 20 世纪中国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经济总量一直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是全国性的重要城市相当于今天的“国家中心城市”。80 年代中央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布局,武汉服务并服务于“第一个大局”,支持沿海率先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

3、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我国地区发展制定了“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和“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政策向沿海倾斜、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国际大循环”的背景下,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武汉在全国城市中地位逐渐下滑,尽管成因可能很多,但这也是实施“第一个大局”所必然产生的结果。进入

4、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小平同志生前所的“第二个大局”的阶段,复兴大武汉也是实施“两个大局”战略的必然要求。武汉能否复兴,关系到我们是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战略目标,也是政治任务。武汉处于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黄金期武汉处于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黄金期正如党代会报告所指出,未来五年是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武汉发展,形势有利,条件优越。世界经济格局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武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建成国际化城市远景可期。国内区域统筹发展步伐加快,武

5、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枢纽作用进一步显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势所必然。中央要求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胡锦涛总书记六年间两次视察湖北武汉,对湖北武汉发展提出殷切期望。省委明确提出武汉要建成支点中的支点。只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支点。党代会报告分析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时代,是我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快速推进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为我们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武汉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我为党代会献一

6、策”活动,贡献了许多真知灼见,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充满期待。我们刚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辛亥首义精神是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源泉。武汉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黄金期机遇,以城市精神凝聚人心,以不断创新开创事业,努力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路径已经选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路径已经选定党代会明确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这实际上是选定了实现目标的路径,打开了前进的通道。一是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要坚持科技创新。武汉是全国三大科教城市之一,创新资源富集。贯彻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7、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努力建设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要坚持管理创新。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权,深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创新试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大社会”、“大文化”、“大产业”等综合性管理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8、革,优化工业、服务业、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项目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二是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要重振“武汉造”。传承“汉阳造”精髓,加大对一批“武字头”、“老字号”品牌的扶持,提升武汉制造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各类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品牌。三是凸显现代化大都市风貌。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按国际规划管理城市。努力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尽快填补城市建设历史欠账,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张扬

9、两江三镇的大气之美、山水相间的灵秀之美,保护水资源、做足水文章,打造滨江滨湖的现代生态城市。四是加快建设“幸福武汉”。党代会通篇只提出了两个“倍增”,即“工业倍增”与“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要最大限度扩大就业,确保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成为全国免费项目最多的城市。通过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五是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以开放心态融入国际化大潮,增强对国际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拓展广阔空间。六是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武汉是国务院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

10、名城”,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党代会提出建设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将进一步增强武汉文化软实力。七是让各类人才成就梦想。武汉最大的优势在人才,最大的希望也在人才。树立“大人才观”,凡是有利于武汉发展、为城市所需、能在各行各业干事创业的,都是人才。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让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成长,让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使武汉成为创业者乐园。八是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即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目标已经确立,路径已经选定,十二次党代会打响了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令枪。1000 万武汉人民,要全面贯彻党代会精神,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振奋精神,众志成城,向着国家中心城市,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