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055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对学习的看法我们总认为在学时间才是我们的学习时间,以我个人为例,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加上博硕士五年,算一算也有二十一年的时间待在学校,那我到底在学校学到什么东西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带走的盛宴。 这句话可以形容我前后 21 年的求学生涯。二年前,我开始动笔写自传,参考了很多昔日留下来的资料,以及三十多年前自己写的博士论文,结果却发现很多地方看不懂。后来再重翻过去读的滚瓜烂熟的大学工程教科书,竟也不太看得懂。当我回顾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涯,我发现只有在工作前五年,用得到过去在大学、研究院所学的

2、 20-30,之后的工作生涯,直接用到的部分几乎等于零。 因此当我说学校生活是一场可带走的盛宴时,指的绝非谋生知识的学习。 一场可带走的盛宴这句话出自作家海明威之口,他曾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住过巴黎,它会一生跟着你,有如一场可带走的盛宴。 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呢我自己分析有三个原因: 第一,在学期间是培养求知心最好的时候,换句话,你要把握机会多方面培养兴趣,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都行,这就是一种求知心。 第二,你必须培养学习的习惯,包括终生学习的习惯。如果年轻人在学期间既没有培养求知心,又没有培养学习的习惯,我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那么就算他考试考得再好,教科书背得再熟,我都认为没有用。 第三,

3、培养思考能力 。学习只是一种 input,如果没有经过内化(internalize)的过程,去发展出自己的思想,那不叫思考。求知心及学习习惯是两项基本能力,若没能在求学阶段及时培养,完全是虚掷光阴。至于思考能力则是更进一步的能力,如果想做些与普通人不同的事,非具备此能力不可。 事实上,普通人常挂在嘴边的活到老,学到老 ,并非我所认同的终生学习,因为每个人所坚持的终生学习绝非是泛泛的活到老,学到老 ,而是必需具备有目标 、 有纪律 、有计画三项要素。2 终身学习的第一要素 订定目标 终生学习必须设立长期目标,也可称做终生目标,同时也要有长则几年、短则几天的短期目标。举例来说,我认为每个人都需定下

4、一定要能跟得上所属行业的终生目标,不论是医生、科学家、工程师,都要跟得上该行业的最新潮流。像我自从出校门后,就一直待在半导体业,因此我所立的终生学习目标,就是要跟上半导体业的发展。当我处在技术的领域,我就要求自己要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后来转往业务领域,我的目标就换成要跟上半导体各项业务的发展。 假如你在银行界工作,能否想象 30 年、40 年前毕业的银行家,即使是最好学校的毕业生,日常所处理的业务也只不过是存、放款,发行政府公债、赚赚其中的差价罢了,十分简单。我在美国做事的前十年,常有人跟我说,银行家是最容易不过的行业,每天下午 3 点钟就可以下班打高尔夫球。然而物换星移,现在银行业的情况与过

5、去相较有天攘之别,因为目前钱可以跨地区、跨时区流通,所以银行业开始受到全球金融的影响,再过几年,我相信网际网络对银行业的转变将造成更大的影响。倘若你不能随时跟上最新发展,我看你的不用 10 年、15 年,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而身处科技、工程领域的人,职业寿命更短。 我踏出校门时,根本不认识 Transistor(晶体管)这个字,这不是因为我无知,事实上当时很少人了解晶体管。但是过不了几年,情况丕变,很多人全都知道晶体管的存在,可见知识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进,如果无法与时俱进,就只有等着失业的份。因此,人人都该抱持职业寿命目标是:无论身处何种行业,都要跟上潮流 。 至于短期目标,范围则大得多,因为它

6、可以是兴趣,也可以与工作职务的调动相结合。当一个工程、技术、或研发的人才,被拔擢成为经理人时,他开始需要涉猎财务、行销等其它相关知识,如果原本没有这些知识基础,就要尽快设立短期目标,在未来半年内尽量地学习。这是必要的学习阶段,倘若不这样做,新职务可能无法得到完全发挥,这是每个人在工作上可以经常设定的短期目标。 提到兴趣,以我本身为例,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法王路易十四与清朝的康熙皇帝竟身处同一时代,他们可能不知对方的存在,但二人都同是盛世,因国情不同,导致后来发展殊异,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努力研读两人的历史。而在音乐方面,我建议对马3勒音乐有兴趣的人,可以把马勒的其它曲目也拿

7、来听一听,只要是有音乐底子的人,不消几个月就可成为专家,因为马勒的作品并不多,不像贝多芬,至少要 2 年的时间才够。以上所指的是业余的兴趣。如果你对小说有兴趣,也可以针对某个时代、某个小说家的作品,从事短期的研究。 我个人回到台湾已经 14 年,由于在美国住了 30 多年,虽然平日喜欢阅读中文书报,一时之间对久违的中国社会仍然无法全盘认识,我心想既然要回来做事,就一定要深入了解,于是我立了一个短期目标:要在 2 年内充份了解台湾的政治及经济。后来发现,我的野心实在太大了,二年的时间根本不够,我就把时间延长 3 年,但是直到现在,我对台湾的政治及经济还是不太了解,这项短期目标就变成我的终生目标。

8、 终身学习的第二要素 有纪律 终生学习的第二个要素是纪律 ,也就是你对学习要下决心,决定要花多少时间来从事终生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以聆听为例,其实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种学习。聆听的要诀首先要专心 ,我在交大授课时,曾用一小时专门阐述专心听的技巧及重要性。一般人的观念是大家要尽力培养口才,却忽略了听的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比讲的能力更重要。根据我的经验,如果听者能完全了解讲者所说的内容,那他听的效率是 100,可是大部分人的效率却连 50%都达不到。想藉由聆听得到学习效果,第一个必要条件是专心听以提高听的效率,第二个重点则在于你是否能将听到的内容,经过内化(Internalized)

9、的过程。我随身携带一本小记事簿,这是我的学习工具之一,每当我听到一些好观念及信息,一定随手纪录下来。本子的大小需要讲究,太大太小都不恰当。这样做的好处很多,譬如为了知己知彼,我十分注意客户的财务报表,资料来源很多,因为所有美国上市公司都会对外提供财务报表,另外也可以从 Wall Street Journal 得到相关讯息,但是这些资料,如果你没有真正记下来,没有经过消化,还是没有用。 我有一本标准型笔记本,我在家看财务报表时,一看到重点就赶快记在笔记本,之后每个月或二周温习一次,就像温习教科书一样,这就是 internalize 的过程。当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记4得全部的内容,可是你一定不会漏掉

10、重点-例如客户是不是要垮台了还是成长得很快这你绝对会记得。有时当我与客户谈话时,他们往往很惊奇为何我知道这么多事,我就跟他们说,这些都是公开信息(public information),只是别人没有注意到罢了。 终生学习必须有纪律、花时间、严肃看待。好的终生学习,绝对会影响生活习惯,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每天会尽可能看书 2 小时,阅读的内容可以是与工作相关的资料,或是客户的财务报告,也可以做纯兴趣的阅读。像我阅读清朝、法国的历史,听听马勒的音乐,年轻时每天花 4 小时,现在年纪大了,只花 2 小时,周六、周日两天加起来也有 8、9 个小时用在看书、听音乐。这样一来自然不热衷应酬,因为有更具乐趣

11、的事情可做。 至于运动,我觉得打尔夫球的运动效率不高,不如每天在跑步机上跑步半小时,这是最高效率的运动,运动量相可抵高尔夫球的好几倍,可见终生学习的纪律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习惯。 终身学习的第三要素 有计画 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要有计画,学习如果没有计划就会事倍功半。所谓的计划是先设定你的长、短期目标,你要看什么书、读什么杂志、报纸,或是要跟谁说话都要有计划。尤其是跟谁讲话一定要想清楚,因为生活习惯也跟平常接触的人具有密切关系,会决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对要认识哪些人也要订出一个方向。像我对经济、趋势的议题一直浓厚兴趣,因此交往的朋友常是学术界、经济界人士。不过跟这些专业人士交往前,自己要

12、先打好基础,不然彼此的谈话很难出现交集,也就毫无乐趣可言。至于认识这些人的方法,是先打听好这些人出现的场合,找机会跟他们认识。根据我跟一些经济学家互动的经验,常发现报纸上对一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报导常有出错之处。为什么我能发现因为我有兴趣,平常多有涉猎。 此外,回学校充电也是必要的,即使很忙,每年也应抽出一、二个星期到学校听课,即使不是正式的上课,也可多参加研讨会,一年五到十次,听的时候要严肃地做笔记,才能学到东西。 总之,学校是培养求知心、学习习惯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个人并不需要进大学,更不需要进研究所才能培养出这些能力。我们常看到一些从学校半途出家的人依5然能做出一

13、番大事,而且他的思想、学问比接受正常教育的人来得好,这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我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鉴定一所学校的好坏一般的答案是师资好、设备好,在我看来,这倒是其次。我认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好同学才能培养你的求知心、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考能力。如果有人踏出校门许久,还在谈论自己的学校,除非你那时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那才值得怀念。倘若只将学校当作一个吸收知识的地方,我是不觉得有何怀念的价值。过去常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人,喜欢说自己出身某某名校,每次听到这种言论,我总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给我一种这些学校很难进的感觉,换言之,他们将那几年 当成生命的巅峰,

14、以后就都在走下坡路。你会发现,那些会把名校挂在嘴边的人,他生命的颠峰岁月往往真的就只在考上一所好学校。在座如果谁有此习惯,我劝你最好早点戒掉。 我今日的演讲到此结束,有问题欢迎大家提出讨论。 Q & A: Q:董事长毕业于哪个学校 A:我是 MIT 的学士、硕士,史丹佛的博士,MIT 并不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学校,这句话我当着 MIT 校长面前说过,他给我的回答是:现在的 MIT 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已经能令人怀念了。我个人的经验是,过去的 MIT 并不注意培养一个人的求知心、学习习惯、或思考能力,除了技术以外,其它领域的通识教育寥寥可数。我自己的求知能力是在哈佛培养起来,在哈佛的那一年绝对是我生

15、命中可带走的盛宴。到了 MIT 以后,除了工程以外,我觉得这个学校实在很单调、无味,而且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日后在工作上用得到的地方实在是很少,反倒是在哈佛以及在中学所培养出的好奇心对我来说才是非常重要。 Q: 美台之间的企业文化有何不同 A:有二个主要差异点,一是地区的分别,另外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分别。当美国的企业文化已经迈进二十世纪的下半阶段,在台湾,除了少数的高科技公司之外,大多数的企业文化却仍停留在二十世纪初期。目前台湾传统的家族企业文化,可以在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找到,台湾只是晚了几十年而已,但台湾的变迁迅速,现在科学园区的企业文化跟美国高科技公司相比,6已经不遑多让。虽然其中有一些地区性

16、的差别,但是并不重要。以放假来说,台湾很少人度假(vacation),但假日(holiday)很多,美国人则是习惯每年计划二、三星期的长假。另外,一般人总认 为美国的企业文化崇尚参与式管理,台湾则是强权专制式的管理,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地区的不同,不如说是时代的因素,因为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也是专制式的管理。我最近阅读 1866-1946 年间,老福特(HenryFord)管理福特汽车公司的做法,发现他完全采取强权管理,跟当今台湾家族企业的管理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老福特认为自己对员工很好,因为他在 1920 年代,首开全美风气之先,将工人的工资从一天 2.5 美元,提高为 5 美元,并在公司内部成立员工福利部门,如果员工生病,该部门会派专人探问或送花,任何员工的婚丧喜庆,福利部门的人也会参加,也就是把员工当成自家人看待,这跟台湾目前许多家族企业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时代至少差了五十年,但是台湾进步的速度很快。198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