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91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eud 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 教育网 http:/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第一节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5、能运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其原因。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1、理解燃烧的条件。2、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师师:引出火的概念(点燃一只酒精灯)火对同学们来讲并不陌生,它

2、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对火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人类就是通过钻木取火。接下来请大家来讲讲你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师师: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热量,它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如果火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现在社会上因火灾而引起的事故是屡见不鲜。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燃烧和燃料。希望大家学完本章以后,能得到你们所需要的答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板书板书: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师师:火是燃烧的现象,在前阵子的学习中,大家已经学习或用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我先

3、请同学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师师:刚才大家都积极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的一些燃烧的现象。请大家结合刚才的发言,归纳整理完成书本 P28 页的表格,并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些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事 例观察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的固3eud 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 教育网 http:/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体蜡烛的燃烧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磷的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4、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师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板书板书:一 燃烧1、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师师: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呢?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板书板书:2、条件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师师:刚才大家举了很多的例子,那么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还是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呢?下面我请学生根据下面我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请

5、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药品药品:水、棉花球、酒精、玻璃杯、蜡烛、小木条、煤块、坩埚钳、镊子、火柴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上讲台来演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上讲台来演示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三个实验结论,分别说出重点,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蘸有酒精的小棉花球燃烧起来了蘸有水的小棉花球没有燃烧酒精易燃,水不能燃烧,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可燃性。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小蜡烛慢慢的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3用一

6、根小木条和一小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3eud 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 教育网 http:/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板书板书: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物质达到着火点。 (物质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三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师师:课开始我们提到过原始人类通过转钻木取火,请根据刚才所述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理。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师师:钻木取火的目的是要使木块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木块的着火点

7、。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和思考。补充演示实验补充演示实验: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 (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实验现象: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板书板书: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起来开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师师: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略解释及结论:解释及结论:1) 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 240 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

8、只有 40 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2) 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3eud 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 教育网 http:/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补充:补充: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或氧气。师师:通过以上的实验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是缺一不可的。板书板书:三者缺一不可,应该同时具备。 师师:正因为如此,有人把燃烧的三

9、个条件称为火三角,当我们需要灭火时,只需要考虑消除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这就是灭火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可燃物板书板书:氧气 着火点趣味实验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将 2 体积的 95%的酒精与 1 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实验解释: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

10、正的燃烧起来。联想与启示联想与启示: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主要是由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导致点燃方式的不同。师师:关于燃烧的条件,我们就讲到这边,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 (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师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点燃板书板书: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 C + O2 CO2 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点燃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 2C + O2 2CO 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师师: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3eud 教育网 http:/ 百万教

11、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 教育网 http:/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板书板书: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师师: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12、总结全课的内容总结全课的内容板书:板书:4.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2、条件 可燃性 与氧气接触 物质达到着火点(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底温度)(三者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现象归纳:白磷的着火点 40,红磷 20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开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将氧气通入杯底后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了板书: 点燃完全燃烧 O2充足 C + O2 CO2 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点燃 不完全燃烧 O2充足 C + O2 CO 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CO的性质:3eud 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3eud 教育网 http:/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化学性质:可燃性和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