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392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王阿明渗透,顾名思义,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在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其他学科(含自然、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将古今中外有关人物成熟的、非成熟的思想拿来, “为我所用” ,让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渗透”得好, “渗透”得多,不但能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这在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 “渗

2、透”工作显得异常重要。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以苏版小学语文第 11 册为例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一、小学语文与社会教学间的渗透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写一位哲学家在生前以如何除去杂草为议题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文中,当哲学家面对旷野,提出“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时,学生们一个个非常惊愕,他们没有想到最后一课问的问题竟是这么简单。面对学生们的回答,哲学家没有表态。哲学家让学生们来年在“原来的地方相聚” ,其真正的意图是让学生们知道:用自己的双手让“长满谷子的庄稼地”替代了“杂草丛生” 。可见老师的良苦用心。在总结课文时,我联系苏版小学社会第 5 册我国的环境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哲学家的良苦用心。广东南部珠江

3、三角洲的人们近年来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将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成塘,把塘泥堆成基。在基面上种植桑树,摘桑养蚕,把蚕沙、蚕蛹投入塘中养鱼,挖取鱼塘的塘泥作为桑树的肥料,取得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桑基鱼塘。围绕“桑基鱼塘”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 “桑基鱼塘”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怎样了?(2)在改造这片低洼地时,人们是不是知道要在这片改造过的低洼地里(上)养鱼、种桑?是不是想到了这“变废为宝”的创举?(3)你对这“变废为宝”的创举有何看法,能不能联系课文说一说?(4)小练笔:课后,仿照课文写一写“桑基鱼塘”

4、。课文的学习中,联系“桑基鱼塘”这一事例,基本上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让学生懂得“美”的背后也需要“付出” ,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课堂教学中,有了渗透这个环节,不但学懂了课文知识,而且了解了许多课文中没有的知识,真是一举多得。二、小学语文与自然现象的渗透例: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参中,只求点到为止,不必挖掘过深。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把农村常见到的自然现象告诉学生,以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如:冬天的一场大雪,铺天盖地,田里

5、的小麦、油菜等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这一自然现象,作为农村的孩子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这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小麦、油菜这时候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有什么危险吗?”此时,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 “瑞雪兆丰年”这些农谚,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冬天下雪对农作物的好处。这样训练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从直观到思维的过程。再如:雨后的春笋,它能把磨盘大的石块掀翻,然后直冲云宵。大家知道,磨盘大的石块起初是压在竹笋上的,但竹笋为了生长,只好暂时先委屈自己-弯下身子,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发出冲天的力量,顽强地生长。通过这两个反映自然现象事例的介绍,学生便自然地知道,

6、小麦、油菜由大雪的覆盖,表面看是小麦、油菜弯曲了,其实大雪有湿润、保暖的作用。开春后,小麦、油菜一定能旺盛地生长。竹笋暂时的弯曲呢,也是为了更好地生长。然后,再结合课文,学生就会理解、明白一个道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三、小学语文与环境教育的渗透当前,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以期培养出具有环境意识,懂得基本环境知识,能采取适宜行为保护环境,力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 。目前,学校内部在低年级已经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我们认为,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特别是在小学

7、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结合语文课的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既省时,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教育部为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提出了对小学部分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的意见。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举措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主要是删减部分教材内容,降低部分教学要求,以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改革趋势也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目前教育改革这一“机遇” ,适时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教学灰椋鸟这一课,在带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这一景象的同时,就可结合进行保护

8、环境的教育。我在课堂中是这样设计的:1、提出问题“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问题出现后,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作者观察细致” 。然后,开始设疑:“同学们,假如没有路两边百亩郁郁葱葱的竹林,没有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作者能观察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吗?作者能把灰椋鸟这篇文章写得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吗?”2、引导思维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思维,答案是很显然的:是人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素材。因此,这部精品的出台,有一半功劳应归功于这美好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心底里真正认识到是人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明白“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性。3、感悟升华当学生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后,便可“乘

9、火接犁头” 。让学生们围绕“我们今后应该在保护环境上做些什么”展开讨论,让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我们认为,为学生创造、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内容的听说读写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或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涉及到风景名胜、动物、植物等课文,其教学目标除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通过对词句分析理解课文主要意思之外,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应指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愿意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只有当学生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时,他们才能对环境或

10、其他生物遭受的破坏或伤害产生强烈的同情,并进而对造成这些破坏或伤害的人或行为自觉加以抵制。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情”而不在“理” 。因此,切忌在学生阅读欣赏之后, “画蛇添足”地要求学生明确说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比较适宜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 灰椋鸟这一课,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感受。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可以渗透的还有好多。例如渗透党的方针政策,渗透外语、音乐、美术、数学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了渗透,其效果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益处不言而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