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8239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特征及展望 【作 者】浙江省计经委农业处课题组 【作者简介】课题组人员:魏芳勋 叶晓云 朱瑞清 纪希平 沈国良 LL 浙江省农村城镇化起步较早,但早期发展比较缓慢,而且波动较大,至 1978 年,全省城市 化水平仅 14.05%,建制镇只有 160 多个,城镇功能也显得比较单一。80 年代开始,随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加速发展阶段。1993 年我省 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30.5%,建制镇增加到 917 个,小集镇(大部分是乡镇政府驻地)有 2000 多个,农村小城镇功能趋于增强和完善。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特征和作用(一)农村工业化和城

2、镇化呈相互促进型发展 80 年代初期,我省农村以农业为主,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占到 60%,农村工业仅占 26.8%。经过十多年发展,1993 年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下降到 15.9%,农村工业比 重提高到 74.4%。农村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由 14%提高到 30.5%。城镇 建设不仅速度加快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作用逐步增强。据有关资料估算,1993 年我省建制 镇平均占地面积 62.4 公顷,平均居住人口约 7000 人,其中农村迁入的约 4500 人,占 64.3%。917 个建制镇的非农行业总产值占全省非农行业产值的 72.4%,其中农村工业产值 占全省农村工业产值的

3、 76.7%。农村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乡镇工业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1978 年1993 年,有 700 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年均递增 11.7%。1978 年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 力的比重为 4.6%,1993 年上升到 41.2%。从地区分布来看,杭嘉湖宁绍平原,温黄平原和 铁路沿线,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浙西南地区,如衢州、丽水等 地相对较慢。1993 年杭、宁、温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分别高达 43.5%、49.4%和 48.3%,而衢州和丽水地

4、区则只有 28.2%和 22.1%。从发展的类型看,杭 嘉湖宁绍地区由于乡、村企业是农村二、三产业的主体,乡、村企业成了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如 1993 年这些地区乡村企业劳动力 268.8 万人,占全省乡村企 业劳动力的 64.2%。温州地区则从家庭工业、联户企业开始起步,到 80 年代中、后期,发 展到以私人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农村企业组织的主导形式,因此村以下劳动力就占相当 高的比重,如 1993 年达 37.4 万人,占全省村以下工业劳动力的 1/4。还有我省农村劳动力 转移是以省内为主的,这与我省工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关。1993 年全省外出劳动 力为 83

5、.73 万人,仅占非农产业劳动力 866.48 万人的 9.7%。(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融 1)城乡工业交融。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工业的支持。经济发达的浙北和浙江沿 海地区及靠近城市的乡村,正是得益于与城镇相距较近或处于城乡结合部等优势,接受城 市经济、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因此乡镇工业的发展就尤为迅速。如农业人口占全省 62%的杭、宁、温嘉、湖、绍地区 1993 年乡村工业产值达 1865.74 亿元,占全省乡村工业 产值的 76%。 2)城乡市场交融。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为适应商品经济流通扩大的需要,各种专 业市场在城镇大批建立,我省温州地区是各类商品

6、专业市场建立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 到 80 年代后期和进入 90 年代,我省农村市场建设、发展进程大大加快。据有关部门提供 的资料,至 1993 年底全省已有各种商品市场 4300 多个,与此同时,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 要素市场也正在发育壮大,为我省城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增强了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增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从总体上看,我省农副产品无论是数量、质量和品种等都有了改善。以小城镇为依托,以 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

7、工贸企业为龙头的农村经济经营实体可望逐渐成为区域性农业开 发基本类型。如建德乾潭镇利用城镇发展优势,加快了“一优两高”农业的步伐,依托小 城镇,建立八大农业商品基地,即万亩优质米、50 万羽禽蛋、1000 亩青梅、2000 亩蔬菜、 2000 亩蚕桑等基地,农业和非农业得到了协调发展。(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增强了我省城镇密集带的集聚程度和辐射作用 我省城镇大体呈两带一轴布局。一是杭州湾“V”字型城镇发展密集带。这是我省经济集 聚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双高区域。一方面依托大中城市优势,小城镇发展迅速。另一方面 与全省经济布局重点相适应,尤其是港口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带动这一带小城镇功能 转化和规

8、模的扩大,使一部分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速区域性工业化和城镇化 过程。二是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带。这一带农村市场化程度较高,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小城 镇发展基于农村集市贸易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市、镇联动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过程。三是 浙赣铁路沿线相对密集带。依托铁路运输优势,带动小城镇沿线轴状分布。这是我省经济 发展潜力较大区域。我省农村城镇区域化趋势还表现在围绕大中城市呈圈形发展态势。如 以杭州、宁波、温州市为中心城市圈发展。我省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全省国民经 济发展、经济布局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相协调

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村中农业部门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升高。 随农村工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向导致农业投 入不足,主要农产品产量徘徊波动。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将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过程,整个部门资本密集度提高,城镇化过程也由一个外延量的增长到内涵质的提高过程。 工业化、城镇化将进入一个第二产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阶段。如不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调节,工农之间不协调发展将加剧。为此一方面要加快引导农村小城镇走相对集 中发展道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实施保护、扶持农业的 政策,增加对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

10、后劲。(二)农村小城镇建设应与整个城市(城镇)体系发展相适应 随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就地转移向跨地域发展。据 调查,我省 1993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内城市和外省的占 47%,而 1990 年只占 32.4%, 增幅较大。因此,在加速农村城镇建设的同时,需要考虑我省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目前, 我省城镇体系呈“多散小” ,即城镇数量多,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相对也较小。这样的城 镇体系与我省工业的“轻小集加”的特征有关。随着工业结构向“大、高、外、专”转型, 就要选择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策略。农村小城镇发展要纳入到我省城镇发展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中去考

11、虑,这样发展才具有持续性、战略性。(三)农村小城镇建设要有利于地区经济的综合开发 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强所在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杭嘉湖宁绍平原的小城镇发展重点着力 于提高集聚程度和发挥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金华、 衢州地区的小城镇因当地工业化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宜采取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 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浙西南主要是丽水地区及温州、衢州市的一部分,这一地区是山多、 村落分布散,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是我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山林、 水力、矿产、土特产资源都极为丰富,小城镇发展建设要与经济开发、扶贫脱贫相结合, 通过培育相对集中的增长点加快区域经济的

12、开发。(四)农村小城镇发展应与实现我省 90 年代农村奔小康目标相结合 我省 90 年代农村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1995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600 元 (90 价) ,达到全国的小康目标标准;到本世纪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200 元(90 价) ,并使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有个质的跃进。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1993 年我 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1746 元,按 90 价测算仅约 1362.8 元,要实现 2000 年的目标,今后七 年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需增长 7.1%(可比价) ,而 1985-1994 年八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 年均仅增 4.8%。从增长的结构看,1

13、985-1993 年增量中农业部门增长份额逐年在下降, 1985-1990 年的增量中占 42.57%,1990-1993 年的增量中仅占 26.65%,亦即目前有近 3/4 的收入增长来源于非农产业。由此可见,今后农民家庭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 农产业发展。因此需保证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继续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小城镇发展 应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以小城镇为发展基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和农业优化发展;二是继续消化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三是增强 小城镇发展的纽带作用,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相衔接,提高增长质量;四是加快市场和第 三产业发展,拓宽增长收入

14、渠道,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五)注意培育和引导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后,许多在大城市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城镇也存在并有加 剧的趋势,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阻碍农村城镇化继续推进的“瓶颈” 。 对此,实践中我省温州龙港镇、东阳横店镇、绍兴柯桥镇等都积累了一些可取的经验。从 1991 年开始,根据国家计委部署,选择余杭塘栖镇、建德乾潭镇、温州灵昆镇就建立多元 化投入机制等问题开展试点工作,利用国家有限资金,针对城镇急需解决的问题予以诱导 投资,从而吸引了多渠道资金投入。塘栖镇通过小商品市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乾潭镇利 用专业品市场及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工业

15、区建设;灵昆镇通过旅游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 促进城镇建设。通过有效途径,把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和制度化起来,以保证有序地、 有计划地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三、浙江小城镇建设发展前景展望(一)本世纪末小城镇发展预测 预测 90 年代浙江小城镇建设继续呈加速发展态势。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 水平在 30-70%之间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速率也比较快。 我省属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根据“七五” 、 “八五”时期浙江小城 镇建设发展速度及到本世纪末浙江农村经济增长速度预测,到本世纪末我省小城镇预计可 发展到 1450 个左右

16、。主要指标及趋势预测如下: 1.小城镇城镇人口。约有 10%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镇的城镇人口将达到 2-3 万人,部分有 条件的大镇发展成为 10 万人左右的小城市。约有 40%的小城镇,城镇人口将达到 1 万人 左右。其余 50%的小城镇,城镇人口能达到目前全省每个建制镇 7000 人的水平。 2.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农村经济总的增加值将上升到 20%-30%。农村一 二三产业比重关系由目前的 1:1.9:0.3 调整为 1:2.5:1.5。 3.小城镇发展布局。 “二带一线”即经济发达的杭嘉湖宁绍地区、温黄平原和铁路沿线仍将 是小城镇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小城镇规模和集聚程度继续增强。全省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45%左右,比 1993 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剩余劳动率降到 25%左右,将比 1993 年下降 23 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和小城镇呈网状分布,农村经济发展渐趋合理。金温铁路的建成,将 加强经济发达地区与浙西南经济落后地区的联系,加速浙西南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山区逐 步实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开发策略,并与城镇综合开发相结合落实扶贫攻坚任务。城市文 明以更快速度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