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8119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温州中学 黄显荣【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新世纪的教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德育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针对部分学生对学校各种 制度的漠视态度,抵触情绪,悖逆心理,德育导师制较好地缓解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 盾,营造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导师从智育和德育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推进学生全 面成长的速度,建设学校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同时也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更新教 育观念,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加强教育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关键词关键词】 德育 导师制 现实意义“导师制”起

2、源于 14 世纪的英国,是当时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像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就是实施导师制教学的。我国最早开始采用可能是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清华国学研 究院。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与陈寅恪四位学者共同被称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近 几年来,德育导师制作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特别是湖州长兴中学的德 育导师制,作为中央文明办评出的全国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等奖的十个典型之一,曾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新华社也播发了为心灵导航浙江长兴中学德育导师 制探索见闻的通稿。 人民日报则在未成年人教育创新典型专栏上,刊发了走进学生 的心灵世界浙江省长兴中学探索“德育工作导师制”记事的报道

3、。中小学德育导师 制实滥觞于此。此后,上海建平中学、江苏南京一中、北京 80 中等学校相继推行德育导师 制度。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高级中学。由于长期住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比较重, 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强,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突出, 不善与他人沟通,与外界也缺乏交流,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 习。为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方位育人,构建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体 制,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渠道单一,方法机械的局面,学校德育部门于 2003 学年开始 在高三段开始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消息一经公布,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是学校

4、领导和高三段的老师们所始料未及的。现该制度已实施了近一年,就整体的实施情况来看, 效果良好。笔者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就导师制实施的现实意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平等话语权营造良好的道德建构情境平等话语权营造良好的道德建构情境学生道德认知过程其实就是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过程。学生在接受新的道德 知识时总是会先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释它,赋予它意义。然后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用 言语形式或其它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主张。在做对比分析后,对道德规范 进行再认识、再定义,并把它安放到自己的经验结构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完成道德 认知的重新建构。学校制度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规范,某种程度上来说

5、,是一种强制的单向 的规范。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求学生融入规范的体制(或把个体纳入到某种道 德实践中去) ,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发展独立的个性(赋权给个体使其成为一个自由的思考 者) 。 德育导师作为一种社会元素的介入,则可以起到一种缓冲或桥梁的作用。学校在安排 德育导师的时候,只是向学生提供导师的名单,学生有选择德育导师的自主权。从学生选定导师的那一刻起,德育导师便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 民主的、充满德性关怀的、能平等对话的交往环境。摘掉“权威”冠冕的老师,不再是真 理的代表,也不是标准的化身,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与学生真诚地 交流思想;在

6、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自主独立的基础上,以辅导者(朋友)的立场,和学生一 起去讨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排除学生眼中老师是制度和规范的化身的认识,凭借 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制度和规范解构,把道德教育延伸到生活中来,以大量的平常的生活事 件为载体,把静态的文本律条转变为动态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建构道德网络。 由单一的专职德育辅导队伍到建设全校教师参与德育辅导,由权威式的概念、条文的 集体灌输到师生间个体平等对话的交流,德育过程由老师的“教”德育到学生的领悟、习 得,其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平等对话交流的氛围必然会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自觉 积极地去进行道德实践,真正起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这样的“

7、传道”方式,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这样一来,学生的德育规范的建立是以生活的体验为基础, 必然有持久的能量,实现功能的发展。导师的期待视野对学生道德建构的辅导作用导师的期待视野对学生道德建构的辅导作用这里所谓的“期待视野” ,是指德育导师对生活事件的理解、道德规范的建设等有先 行具备的知识框架或理解结构。系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移植而来。 作为社会“边缘人” (指还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中小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经 验世间的构建主要来自老师、书本和家长(当然,还有网络)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天然具有 浅层次和不全面的特点。虽然他们也

8、拥有很多的生活知识,但他们的经验世界毕竟是以间 接为主,缺乏实在的生命体验过程。间接的缺乏生活体验的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道德 实践主体在碰到具体生活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困惑。德育导师在学生道德建构过程中有 着敏感的和深入的关注。导师主要是协商干预式而不是权威的介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把学生引向通则性的道德概念,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证据、理 论及范例。 试举一例。 曾经有学生在学校的论坛上留言,大意如下:学校每个学期统一向学生收取饭钱一百 元,学生平均每月在校二十天,按市场米价,每个学生每天要吃一斤二两米才够本。 这个帖子后面还有一些学生附和的帖子。按照这位发贴学生的

9、思维,他在食堂吃的应 该是米,而不是饭。他忽略了把米煮成饭的过程。食堂煮饭需要燃气,需要工人操作,需 要煮饭的工具,需要盛饭的工具,事后还需要有人洗碗,碗筷还要消毒。一个供几千人吃 饭的食堂,这笔支出不是小数目。而这笔帐学生是不会算的。可笑的是,甚至有学生扬言 要浪费一些米饭,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交的那笔饭钱。 此刻,德育导师的适时介入,对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也会欣然接受,反而会为自己的 浅薄而自惭。这样,学生和食堂间的矛盾自然就消解了。德育导师以自己的生活、情感、 知识等经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双向得交流本身也 是对学生道德建构的一种规范。实行全员育人,提高德育的

10、效率实行全员育人,提高德育的效率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每一个在本来意义上具有生物学特征的人要进入社会生活,他必须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不断习得社会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以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 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使既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并使社会得到 发展,也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将所有人的知识、道德、行为等等纳入规范的社会生 活体系。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其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习得和领悟的过程,而这种习得在很 大程度上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征。就是说,任何一个知识素材、生活事件、话语 信息,都可能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因此,除了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德育

11、教育队伍以外,还必须要营造一个全方位育人 的环境,通过各类生活事件让学生去“习得”和“领悟” 。一旦全校的教师都加入到德育导 师的行列中来,通过宣传,使“全员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设置岗位,建设副班主任、 社团指导师、德育导师制、生活指导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落实各自责任,教师、学生 自主选择帮学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必将形成 “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 人氛围,强化德育教育的网络系统,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韩愈在师说里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育人就是要传学生立世之 德,授学生谋事之才,解学生心智之惑。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爱因斯坦也说:“学 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12、: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德育导师制能为学校的德育教育赢得可喜的局面。德育导师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德育导师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从管理学方面来讲,素质是指人从事某种职业的主观因素,即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 具备的自身条件。教育者素质好,水平高,可以保证被教育者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更 好地指导受教育者。德育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辅导教育,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关注 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关于教育的话题,人们很早就提出了“一 桶水”的理论,但在信息传播途径发达的当下,也已经成为陈旧的面包渣。 “一条河”代替 “

13、一桶水”是时代的进步,是历史的发展,也是面对多元化现实的现实回响。 由于时代发展的因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面临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受教 育者,除了接受从教育方面的影响之外,还通过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关于这个世界正在变 化发展的各种信息。特别是网络的海量信息,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增长。人们从来 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来自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虽然知识面广,社会生活内容丰富,但敏感脆弱,心理健康问题也多。教 育者不仅要经常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还要懂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和学 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作为德育导师,更是要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 形势下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这也是从事德育导师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的时代所提出的 客观要求。我们只有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能力的加强,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 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这对教师个人来说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 中教育者必经的阵痛,是与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搏弈的法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