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811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王宏刚王宏刚 张安巡张安巡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 1300 多年历史。公元618626 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 70 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公元696 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公元 705 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公元 1277 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现在的上

2、海市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 1411 平方公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崇明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三人对我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被后人称誉为“崇明海运三杰”。本课题就是以元代崇明人朱清为代表,来探索崇明人对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一、朱清等人开辟海上运粮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先导一、朱清等人开辟海上运粮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先导13 世纪中叶,蒙古族在蒙古高原崛起,北方历唐末、五代、宋、辽、夏、金、蒙古长达数百年战乱,开始了统一的步伐。公元 1260 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并建元“中统”,1271 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统一

3、中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忽必烈统一全国后,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 10 个行中书省,领土面积达 1400 万平方公里。刚刚建立起的元朝为稳固政局,需要大量粮食。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朝政府一年的粮食征收额为 12114708 石,而江浙行省(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江西的一部分以及浙江

4、福建两省,其中也含今上海部分地区)占了4494783 石,将近全国各行省总额的二分之一。忽必烈就把眼光盯住了最富庶的“鱼米之乡”江南那是盛产稻米的地方。元朝刚建立时,如何把江南粮食调运到京都,成为忽必烈很重视的一个问题。当时,江浙一带的漕粮从扬州沿古运河北上,途中装卸三次,十分不便。利津入海口又容易淤塞,所以这条路线的运输量不大。至元十九年(1282 年),通过大运河运到大都的粮食迟迟不到,正当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一时想不出办法之时,有两个人向元丞相伯颜进言:从海路运输江南米粮。这两人何许人也?两个海盗。一个叫朱清,一个叫张瑄。据新元史等史料记载:朱清,崇明姚刘沙人。他“身长八尺,貌如彪虎”,先

5、是和母亲捕鱼为业,后受佣于沙民富豪杨氏家。因不堪主人奴辱,愤恨之下,“夜杀杨氏,盗其妻子财货去。”随后,他“亡命集党,为之渠魁,操舟贩鬻私盐,兼事于摽盗”成为海盗。 朱清贩私盐入吴淞江,到嘉定新华镇换米,遇张瑄,两人“结为兄弟”。张瑄,嘉定县八都新华村(今川沙高桥附近)人。他自幼丧父,随母乞讨为食。“及长,丰姿魁岸,膂力过人,好饮博,乡里以恶少年目之。” 后来朱清、张瑄等人被南宋巡盐吏逮捕,押送到平江(今苏州)军狱,于法当死。提刑官看他们相貌堂堂,气概不凡,释放了他们。朱清、张瑄被释放后,“仍摽掠为盗”,尉司捕之急,他们则携老带幼扬帆入海继续当海盗。据史籍、志书记载,朱清、张瑄“劫富济贫”,“

6、富家为苦”,而穷苦沙民则拥护他们。他俩率领海盗部属在海上活动了十五、六年,非常熟悉南北海路,能在不可渡越的“料角”险滩危湾行船,畅通无阻。至元十二年(1275 年)朱清、张瑄受降于元朝。伯颜听了朱、张两人的进言,想到至元十三年(1276 年)攻陷临安后,曾派朱、张等人将南宋的档案、图表、祭祀器具等库藏从崇明州由海上运至直沽,他们完成得很好,于是将海上漕运的建议上奏皇帝,得到了当朝皇帝忽必烈的允准。浏河镇志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 年)朱清、张瑄奉旨创海运漕粮于刘家港。首航造海船 60 艘,运量 4.6 万石,抵达北方首都大都。”至元十九年(1282 年),朱清、张瑄和总管罗璧等人奉忽必烈之

7、命在今崇明、太仓一带督造 60 艘平底船(即“沙船”)。同年 12 月,在他俩的主持下,漕船在今天的江苏太仓浏河装粮,大船装载 1000 石,小船装载 300 石,60 艘平底海船共装运漕粮 4.6 万石,每船置监运漕粮水兵 16 名。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经扬州,过海门县以东的黄连沙咀和万里长滩,然后向西北航行,到达淮安、盐城县,再往北行,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一直北上,在今天的山东荣成地区折转向西航行,到达登州古港,继续西行进入今天的天津海河口。由于这条航线出长江口后便往西北方向的沿海岸行走,浅滩、暗礁众多,航行十分危险,全程计 13350 里,路程很长。第二年 3 月才到达京都。虽然这一次运粮

8、4.6 万余石,海难损失粮食将近 0.4 万石,但首次海运宣告成功!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忽必烈任命朱清为江东道宣慰使、张瑄为淮东道宣慰使,同时兼领海道都漕运万户。这年海运粮食 150 余万石,走原先路线,然而沉舟粮食竟高达 24.5635 石,相当于 16%的船粮为大海吞噬!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朱清等人以“此路险恶”,决心“踏开生路”,新辟海路。改进后的航路具体走向是:自刘家港出海,粮船过了长江口以北的万里长滩后,转向东北往大海深处驶去到青水洋,此后乘东南风,航行三昼夜过黑水洋,再得东南风行一昼夜,到成山角,最后到达海河出海口。这条航路启航改至夏季,一路可乘季风,又可顺着西

9、太平洋黑潮暖流北上,航行加快,约半个月时间就可到达终点,且海难损失的粮食由上年的 16%降至 3%,收效显著。但是新航路如果遇到“顶风而上”的情况,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到达目的港。于是朝廷命海运千户殷明略对漕运航路再作改进。浏河镇志记载此人为“殷明”,调任海道都漕运副万户,与朱、张等共谋海运漕粮。殷明略改进后的新航线,仍从刘家港启运,由长江口出海以后即直接向东进入黑水洋,经由黑水洋直接向北航行到成山角,再转向西航,仍由渤海南部以达界河口。这样,南段航路全在远离海岸的黄海较深水域,完全避开了近岸浅险海域,安全系数大为提高。风向顺利时只要 10 天左右便可航毕全程。据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的漕

10、运记录,海难损失的粮食,占起运粮食总量的百分比已降至 2%左右。这条航线后人称为“殷明略航线”。除了朱清、殷明略,据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记载的一个故事讲:在大元王朝海运漕粮中和朱清一样的功臣昭武大将军、海道运粮正万户黄真,信武将军、海道运粮副万户刘必显,昭勇大将军、海道运粮副万户徐兴祖,海道运粮副万户虞应文,都是崇明人。新元史还记载,朱日新、范文虎、柏良弼、黄成,俱海运千户,佩金符。俱为崇明人。海路运输江南米粮的成功,仅十几年就使忽必烈建造的元朝新首都大都积储了丰盈的粮食,稳定了元初经济政治大局,为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开导了先路。二、朱清等人建成的二、朱清等人建成的“六国码头六国码头

11、”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基地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基地海上漕运的成功,得益于忽必烈的金融制度、精神鼓励和用人政策等。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首次海运完成后当年的 12 月,元世祖忽必烈就下旨:刘家港港口立海运都漕运万户府 4 个,朱清等为万户,张瑄等为千户。设市舶提举司,朱、张兼领通番市易。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忽必烈把组织人员运粮的任务全权交给了朱清和张瑄。朱清、张瑄徙居刘家港后,成为行泉府司的主要负责官员,具有海贸管理职权。为了大兴海上漕运,他俩组织人员开通了刘家港海道。太仓州志记载:“宣慰使朱清通海运,循娄江故道,导由刘家港入海。”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刘家港很快“漕运万艘,行商千舶

12、,集如林木,高楼大宅,琳宫梵宇,列若鳞次,实为东南之富域矣。”刘家港由不满百人的海滨僻壤一跃而成为“市民漕户云集”、外国客商也都聚集于此的“万家之邑”。琉球、日本、高丽诸国商舶咸集而至,称天下第一都会。刘家港因而获得了“六国码头”的雅号,成为江南新兴的海外贸易商业港口。刘家港整个港区为“三十里江堤”,以澛漕口为中心,包括嘉定的石家塘、黄姑塘,太仓东门的半泾湾和南门的张泾口。港口有许多大小码头,如有官营的漕码头、迎送大员的官码头、贩运海盐的盐码头、装卸海鲜的渔码头,经营南北洋货的海码头,还有外夷舶商停靠交易、装卸货物的番码头等等。离码头不远处是一座座仓库。不下万人的破产农民纷纷加入被称为“脚班”

13、或“搬夫”的装卸搬运队伍,纤夫、扛夫、挑夫、箩夫日夜穿梭忙碌在码头上。浏河镇志讲,海运漕粮推动了以刘家港为基地的北洋航线的勃兴。长江口众多民间海舶业主“东北驶入高丽水口,东达倭国岐岸,北临幽燕碣石,西抵文登夷维诸山,往来若风与鬼,岁无虑数十发(次)。”朱清、张瑄既受命负责海道运粮,又组织远洋贸易。“优厚的市舶之利,使刘家港一带的漕户、富家、市民、船主等趋之若鹜,纷纷筹资经商,驾船携货涉远洋,与番夷互市”,涌现出一批腰缠万贯的大海商。他们“涉海去中国数千里,足之所履无虑数十国”。元朝许尚在百咏苏州洋中云:“已出天池外,狂澜任尔高。蛮商认吴路,岁入几千艘。”说明当时诸番商艘来往自如。“远洋交往的发

14、达,带动了南洋航线的繁盛”,“明、越、泉、广、交等地的海贾携货驶入刘家港交易或转口贸易。一批资产雄厚的闽浙舶商干脆携家带眷来刘家港定居落户”。长江航线也活跃起来。“湖广、赣皖、集庆(南京)等沿江州府的商艘载着方物土产驶入刘家港交易,又转运各种海产和洋货。”经刘家港输出的大宗货物主要有稻米、海鲜、海盐,还有苏杭的五色缎,当地的青花布,丝麻织物、铜铁制品,纸张笔墨、茶叶、陶瓷器皿及日用杂品等;输入的有北方的豆类、油料、铁条、干果,南方的木材、食糖、海产、鲜果、土产等;进口的洋货有药材、象牙、香料、犀角、珠宝等。棉纺织业也随之发达。刘河镇纪略说:“盖我太仓自元至正间,崖州黄婆以南番木棉传入苏松,教以

15、捍弹纺织之法,于是太仓木棉遂为中国所独擅。凡江西、湖广、襄阳及海外东西洋两处,咸集太仓刘河贩花。”朱清等人建成的“六国码头”成了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厚实基地。距朱清时代一百多年后,明代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郑和,在明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的 28 年时间里,率大批船队,先后 7 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 30 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 7 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郑和的海洋事业的

16、光辉成就是建立在元代中国海权基础之上的。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正是元代南粮北运海上漕运的启航地刘家港。兴盛于元代海运事业的刘家港对郑和下西洋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和铺垫;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更使长三角一带发展成为商业经济非常繁荣的地区。三、海上丝绸之路使元代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之崛起三、海上丝绸之路使元代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之崛起首次海运完成 2 年后,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乌泥泾镇太平仓建成,“峙粮二十万石”,为华亭县漕运粮食的中转之地,并开仓河与乌泥泾相通。乌泥泾由于张瑄的部分宅第在此地而发展得更快。海运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松江府的上海镇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在计乌泥泾镇二十六里后来成为县治的上海镇设有市舶司、商税局、万户府和巡检司等。上海镇已是“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观、甿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己未(公元 1291 年 8 月 19 日)“分华亭之上海为县”,这一日标志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