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8061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及调整取向 摘要: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创造了被国际社会称之为的“出口奇迹”,出口商品结构亦呈明显动态升级特征。然而这一骄人成绩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隐忧:外商主导我国出口局面形成;中间品价高质低,影响下游产业的竞争力;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等,这与我国外贸政策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为此,应及早对我国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采取对应措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关键词:关键词:出口贸易,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出口贸易规模从 1978 年的 97.5 亿美元增加到 2005年的 7620 亿美元,28 年间增加了 78 倍,年均增长率 1

2、8%,比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快三倍,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出口增长奇迹”;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具有明显的动态升级特征。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亦迅速上升,从 1978 年第 32 位上升到 2005 年的第 3 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从 1978年的 0.75%上升到 2005 年的 7.3%,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无可争议地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之列。诚然,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真实含义时,便不难发现,在这一骄人成绩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些隐忧。一、重新认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真实含义一、重新认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背后的

3、真实含义1.外商主导我国出口贸易的局面已经形成(1)外商已占据我国出口贸易半壁江山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外商开始进入中国以来,其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便不断增长。1980 年,外商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 0.04%,到了 2005 年这一比重上升为 58.3%。中国商务部发布的 2005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前 500 名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 60.8%;出口额前 200 名企业排名中外商投资企业占 62.5%。外商是创造“中国出口增长奇迹”的主力军,已占据中国出口贸易大半壁江山。(2)外商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中坚力量有数字表明,外商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同中国出口产品结构

4、的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一致性。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内在含义的。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外商企业始终优于国有企业。上世纪80 年代初,国内市场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外资进入中国,投资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这促使了 1985 年中国出口主导产品由资源型的石油向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的转变。1992 年以后,在“以技术换市场”的政策下,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猛增,投资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项目,机电产品出口迅猛增长,促使其在 1995 年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近几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飞速增长,外商在其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2005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 370.4 亿美元,其中

5、外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 298.2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85%。2.我国中间品质高价低,出口严重依赖进口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特色是以加工贸易为主。2005 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值55%,而加工贸易原材料和零部件的 80%靠进口,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作为出口创汇大类的服装、鞋类等出口所用面料 70%靠进口。我国大多数中间品的价格高于世界可比价格,进口政策倾向于保护国内最终消费品。对最终消费品征收高关税,使国内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能在高成本的条件下继续进行。其结果是,出口商更偏重进口,而不是使用本国的中间品。现行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没能正确鼓励我国中间产

6、品生产能力合理化,许多增长最快的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仍然很低,出口严重依赖进口,影响了我国下游产业的竞争力。3.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刘重力(1999)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变化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平均每年递减 1%。林丽、张素芳(2005)通过对我国 1994 年2002 年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发现,1994 年2002 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恶化,长期以来出口“有规模、没效益”,出口商品价格一路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加。截至 2005 年底,中国已连续 11 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5 年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为 178 件,针对中国的就达到 55 件

7、,接近 31%;这与中国出口仅占世界出口的 7%是不成比例的。近几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反倾销税率逐渐增高;其二,反倾销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扩大;其三,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蔓延。甚嚣尘上的反倾销浪潮已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4.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出口首要障碍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技术性障碍。技术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内容复杂,透明度低,具有隐蔽性、针对性和表面合法性,已成为我国出口首要障碍。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波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商品

8、。我国 DVD 产业就是因为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另据美国对外公开消息称,从 2007年 3 月 1 日起,美国对所有中国平板数字彩电征收 20 美元30 美元/台专利费。如果美国真要付诸行动的话,中国彩电只有集体退出美国市场,或者只考虑做贴牌。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装备落后,跨越西方国家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非易事。5.我国面临着货币大幅升值压力2006 年 2 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庞大外储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与当年日本和韩国一样,迄今我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外贸,2006 年,我国的外贸顺差将达到经济总量的 7%。根据德意志银

9、行经济师们的估算,若按购买力计算,当前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了 50%。一旦大幅升值就会失控,会对我国出口带来难以估量的打击,继而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二、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二、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缺失1.出口贸易政策定位不当上世纪 90 年代,世界银行中国经济考察小组在研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之后认为:中国对贸易政策的态度是“重商主义的”,也就是说贸易政策动机是实现出口增长以赚取外汇而不充分考虑其代价。而同时,为保护国内市场不受外来竞争的威胁,又实施着严厉的限制进口措施。笔者认为这一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调整路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历次调整都是围绕着如何“扩大

10、出口”这一主线进行的。与此同时,我国又实施着相对严厉的限制进口措施。同时非关税壁垒林立,管理制度不够透明,频频遭遇国外指责。贸易保护主义先驱李斯特指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政策,首先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交换中获得的财富的多少。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竞争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把企业和市场纳入国际国内竞争体系当中,通过有效竞争逐步提高其竞争力。我国正进行着同上述贸易理论相反的贸易实践,贸易政策只重视出口创汇,忽视其提高国内生产力的作用。为能快速实现扩大出口,许多产业在决定其命运的关键部件上实行“拿来主义”,成为产业受制

11、于人的“死穴”。反垄断法迟迟不能出台,使许多企业置身于国内外竞争之外,致使企业竞争力普遍低下。2.对外贸易政策目标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追求的对外贸易目标亦存在缺失。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追求“参与国际分工”的政策目标;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转而追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入世前,经济学界曾对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模式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辩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采取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好一些,还是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好一些。学者们见仁见智。一些人认为中国应培育国家竞争优势,而一些人认为中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情不适应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仍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虽经过几年的大

12、讨论,学者们始终未能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致使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参与国际分 32“追求的是国际贸易静态利益;而“推动经济增长”政策目标过于宽泛,在如何通过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缺乏指导性、准确性及可操作性。现今的目标缺失更使我国对外贸易处于一种无的放矢、无序发展的状态。企业为争夺国外客户,不惜“同室操戈”,采用低价竞争策略,致使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严重损害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益。3.出口支持手段单一、低效当前我国出口鼓励措施主要是以财政性支持为主,即以出口退税为主,金融性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为辅。政府鼓励或限制某产品的出口,通常是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出口退税的方法

13、。而西方国家则是以金融性支持为主,财政性支持为辅。同时西方政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政治、立法,外交,国内外服务等各种措施,系统化全方位地为企业扩大出口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如美国商务部长 2006年访华,带来了由 25 家美国大型企业组成的“豪华商务团”,其目的就是向中国施压,推销美国产品。美国政府为扩大出口把国家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或者加强。我国多年贸易实践证明,一味诉诸财政性支持,效率很难持续提高,它使企业对政府产生依赖心理,企业总是坐等政府采取措施来帮助自己发展,而不主动努力,争取发展和提高的先机。同时,出口退税也使些企业花更多的精力去钻政策

14、的空子。4.出口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协调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政策同产业政策协调不够。首先,出口贸易政策没有作为产业政策的辅助手段,为产业政策服务。其次,出口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全国范围不够协调。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一直是中国竭力保护扶持的对象,然而多年过去了,我国汽车产业仍需在国家高关税的保护下才得以生存。汽车行业在我国是具有潜在的“战略性”,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很好的候选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之一是国内存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并且寡头企业的数目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垄断利润的消失,无法取得贸易政策的预期效果。而目前我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家遍地开花,达到100 多个,超过日本、美

15、国和欧洲的总和,没有一家达到具有开发系列产品能力的 200 万辆规模。而生产不具规模是我国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当部分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居于劣势,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应该在国内汽车行业展开,但实际上,企业数量的减少速度很慢,并购十分艰难,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效率较低的企业仍然在继续亏损生产。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协调不够的结果是,出口的选择不能得到产业政策的充分支持。5.贸易政策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贸易政策措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然而,多年来我国对外贸

16、易政策措施之间却是各行其道,互不相关,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中国一方面每年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又吸引外资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我国每年进口的大量的先进技术,不能结合本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加工贸易,反而让外商利用了我国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实行多年的鼓励出口加工贸易政策,鼓励的是“加工”,而不是“贸易”,使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场”。我国加工贸易至今很大部分仍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性阶段.出口加工部门的本地采购率仍然很低(约 20%)对国内产业带动不明显。三、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取向三、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取向1.明确贸易政策目标,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非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二者可以并行不悖。比较优势实质上是竞争优势的一种表现形式。出口产品成千上万种,有些产品可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些则可追求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例如,有些产品短时期内都难以改变其劳动技能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如珍贵的药材、稀缺的水产品、精美的艺术品等,这些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