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7966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勤 俭 积 蓄 与 君 子 征 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勤勤 俭俭 积积 蓄蓄 与与 君君 子子 征征 凶凶读周易小畜篇有感张 毓 梁 士 强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人,身遭囚禁,就如同贫困的农民一样,想靠勤俭搞点小的积蓄,力量有限。碰上风调雨顺好年头,有些节余吧,偏偏又“君子征凶”!如何才能脱身、脱贫呢?关键词:小的积蓄 力量有限小畜,即小的蓄积,小的节余。一点一点节衣缩食积累的那点钱粮,数量有限,盈满有限,力量有限,而且,经不起风吹草动。处小畜时,因为只有小的蓄积,敌不过大的势力。就像天上有风,风一刮起来,很快就会把空中积聚的那一点点云给吹散了,吹跑了。故命名为“小畜” 。在农耕社会,靠种地为生,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家里有些节余,办点小事还可以畅通。

2、想远施兼济,库存有限,难。小畜篇的命题是:“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讲的是周文王囚禁羑里时,观气象而产生联想的故事。当时,商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每天都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想想自己之所欲,虽有宏伟蓝图,却不能施展。这一天,他看见空中乌云密布,大雨很快就会降临。可是,天公不与人作美,突然刮起了大风。大风一起,密布的云层被吹散了,不见了。触景生情,他联想到了自己:这不就是我西周(西郊)的现状吗,理想和愿望都让风给吹跑了。可是, 小畜篇在表现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时,讲的却全是如何勤劳、节俭和积蓄的问题。结果,还是富裕不起来。主要是生存环境的条件在不断变化。辛辛苦苦蓄

3、积点东西,弄不好,还是个穷光蛋。想想,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是农耕社会。周,以早期的农业文明,载入史册。在农耕社会里,农民靠天吃饭,想要有些积蓄,一得靠风调雨顺,二得精明强干,省吃俭用,三得勤劳而有智慧。 小畜篇在表现这一内容时,它把这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其实,它讲的人与智慧的关系,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第一,人想要发展壮大,首先要选择一条自己最熟悉,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走下去,才能收到效益。这叫“复自道” ,没有错,是吉祥之路!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有限啊,要想得到收获,还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手拉着手并驾齐驱,这叫“牵复” 。即团结就是力量!这样互通有无,合作

4、双赢的共事,也是人们普遍遵循的一个规则。三千多年前是这样,现在也不能说它过时。但人世间的一些事,就好像天上的风云一样,无常态,说变就变。今天还不分你我,说不定明天一早,就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这叫“舆脱辐,夫妻反目。 ”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并不稀罕!处在努力积蓄,一心想富裕或强大的时候,由于利益与意志关系的不一致,势必产生分离。这就像一辆大车正在路上行走,突然,车轮子的辐条没有了,都断了。您说乍办?这又像夫妻俩过日子,本来是夫唱妇随,红红火火的一家人。之所以反目成仇,也多是由于利益与意志关系的不一致,感情破裂,只好各奔一方。三千多年前是这样,只是后来改变了,到现代又改变了。特别是 1949 年以后

5、,我国颁怖了婚姻法 ,男女的婚姻问题,一步跨入现代社会。但“舆脱辐,夫妻反目”的事,却仍然不断地在上演,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激烈。就像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所发生的事,有时真让人感到莫明其妙:像学生打老师,子女揭发、批斗家长,几十年或十多年生死与共的亲蜜战友或同事,忽然,一夜之间就成了敌人、仇人。为划清界线,离婚的有,在批判会上扇一大嘴巴的也有。像于光远的女儿,写她的父亲与她的右派母亲离婚之事,就很有趣于光远一生写下不少著述,但却不像苏东坡,在笔底还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 ;也不像陆游不仅挥笔写下钗头凤 ,还铭记着“耳边犹闻姑恶声” 。处小畜时,为利益问题,有时要撕裂血缘关系或亲情关系。现在我们见到的

6、,或在电视、报刊上看到的,父亲或母亲与儿女对质法庭的有;兄弟姐妹为遗产打官司的也有;涉及经济利益,如在企业倒闭或关闭时,由于种种因素存在,造成的“舆脱辐” ,种类繁多。就是在生活中常见到的,比如有困难用着您时,就是同志加友谊,朋友加兄弟,彼此不分您我。一旦反目,就成了仇人。这情况也不在少数啊!人们常说:有永久的朋友,没有永久的敌人。可是,要从新理顺这层关系,也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第二,人和环境与智慧的关系,处的如何?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同样,人和利益与意志的关系,处的如何?也常常决定着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事业好坏。处小畜时,因财物有限,力量有限。做事必须处处小心谨慎,求真务实地处理好各方面的

7、关系,逐步建立起自己为人处事的诚肯,并得到人们的信任。尤其是处在发展壮大自己的时期,还必须有良谋良策相伴随。人苦不自知!只有认真思考,摆正位置,再以智慧作后盾,在生活或工作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这就是小畜篇讲的:“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的内容。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了,相互信任的程度达到“有孚盈缶” (像杯中的酒满得往外流) ,自己伤害自己,或别人想伤害自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不要等到流血事件发生了,才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当然,人,若能做到事后而知,也是很了不起的聪明才智。因为在生活中,通常都把聪明人分为:闻而知之,见而知之和事后而知。最害怕的是事情过去了,自己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8、,还害怕别人提起,或不允许提起。看来,要做到“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自己给自己铺平一下道路,还真不容易。人们常说周易多忧患,您看看,处小畜时,为蓄积一点钱财,还有这么多说道,还需要有这么多注意事项和智谋。具备吗?恐怕想到的人,不会是太多。第三,人活在世上,不能光为自己着想,光为自己考虑,光为自己打算。谚语讲:亲帮亲,邻帮邻,关云长还偏向着蒲州人。如果不能团结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如果不能力所能及的来爱护和帮助更多的人,那怎么能形成力量呢?处小畜时,尽管财物有限,力量有限,那也得尽力而为地护群啊!在小畜篇中,它把皇帝作为比喻,说:“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这是个倒装句。可倒过来读为“富以

9、其邻,有孚挛如。 ”这就是说,处小畜时,这位皇帝并不太富有,家中财物有限。可他认为,独自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身居九五之尊的君王,本应恩泽天下。可他有其心而无其力,只好从身边做起。只能先帮助自己的左右邻居,再一点一点的向外扩展,向外扩大。君王的行动、决心和毅力,感动了人们,大家都团结到了他的身边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这就像五个手指握紧后,形成的拳头一样,凝聚成了力量。应当承认,在农业文明的早期,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在牛耕地,马拉犁,垃不动,再配上人的条件下,靠勤劳节俭积蓄点财物,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如果碰上君子大人们急于征收钱财,其命运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就来看看小畜篇给的结论吧。小畜篇

10、,在经过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五个阶段之后,它得出的结论是:“上九,既雨既处,尚得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按照周易的呼读方法,处在小的蓄积时,上九居小畜的最上,最末。在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好坏,全靠盼与等:盼风调雨顺,盼庄稼长的好,盼着、等着能有一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就可以有点蓄积,或有些节余。上九这年好运气,赶上了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收割以后,他高高兴兴地、还赶着大车往回拉。多喜人啊!庄户人家,有了粮食,就有了主心骨。日子过得好不好,全凭一家之主的主妇操持正当。如果消费多了也危险,因为家里收打的粮食有限。领家过日子,全靠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不能像月亮那样,十五的月亮十六园。过了十六,

11、它就不能再园下去了,那怎么行啊!可是,这里埋伏下一个凶险“君子征凶” 。在农耕社会里,农民是靠天吃饭,地里收取的粮食有限。如果君子大人们想发财,其手段多是采用积聚的方法来致富。尽力搜刮,归己所有。在旧社会,民间老百姓常说:今天派款,明天捐献。这一派,那一捐,家里的粮食就全掏干。老百姓家里没有粮食,就得饿肚子。凶恶危险啊!“君子征凶, ”就是与民争利!“征”字本义,就是行走、征伐,想方设法求取、索取。 诗经里的名篇豳风七月 ,写的是西周时,农民一年到头劳动的生活场面。同时,也把君子(贵族们)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征收与巧取豪夺,表现得清清楚楚。豳,原来也是周的根据地,或发祥地。这里记载的豳地的农村

12、,或农民的生活,与君子们夺取的方式、方法,和小畜篇中所记载的“君子征凶” ,应当说,这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选取的两种生活类型,其内容是相同的,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不同罢了。如果说七月里讲的还不够鲜活,那么,再看看魏风伐檀里的“彼君子兮” , “不稼不穑,不狩不猎” ,家里堆的粮食,吃的肉类,院墙上挂的大野兽,就知道君子大人们的不劳而获的由来。对“君子征凶”的理解,也许会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认识。在农耕社会,勤劳的农民是靠天吃饭,总盼风调雨顺,希望能有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可是,君子与民争利的结果,贫穷者还得继续贫穷。农民真苦,农村真穷。这就像小畜篇命题里讲的故事,身陷囹圄的周文王,眼看天空乌云密布,马上就会大雨降临。可是一阵风过去之后,烟消云散,一点雨也没有了。说明,小的蓄积,力量有限。散沙般的农民,代代都是面对黄土背朝天,听天由命。被囚禁的周文王,知道设法脱险。现在的农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小岗村承包土地开始,我国在扶贫、脱贫方面又一直在努力,而且成效显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更喜的是,2015 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到 2020 年全国贫困县摘掉帽子,8000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是社会环境的历史!2015 年 11 月 4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