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工作总结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7283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志社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杂志社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杂志社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杂志社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杂志社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杂志社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志社工作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杂志社 2006 年度工作总结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在两刊编委、顾问、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杂志社顺利地完成了 2006 年度工作计划。现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与成绩(一) 商业经济与管理荣获全国百强学报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期刊方阵”。两刊质量逐渐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2006 年 5 月商业经济与管理荣获“全国百强学报” 荣誉称号,2006 年 12 月初评入围“浙江省期刊方阵”,得到全国学报同仁、学者、作者与读者共同认可,这是在校领导、各位编委的大力支持和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极大地提高了全体编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刊物整体质量的提高,两刊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大,各项指标

2、排名也渐趋提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 人大复印资料等文摘类刊物以各种形式收录。2005 年商业经济与管理被新华文摘转载1 篇、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2 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23 篇,在经济类刊转载率中,无并列排名第 42 位,有并列排名第 24 位,在企业管理专题转载中排名第17 位,在商贸经济专题转载中排名第 5 位。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数据显示, 商业经济与管理在商业与商务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分类排序中排名第 2位,在影响因子分类排序中排名第 1 位。2005 年学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9 篇,在学报类期刊中转载率中,无并

3、列排名第 115 位,有并列排名第 32 位,在法律类 7 个专题转载中排名第 40 位。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数据显示, 学报在财经院校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分类排序和影响因子分类排序中均排名第 24 位。(二)出版工作。在 2006 年度里,两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双百”方针,没有刊发任何违反国家法律、出版管理规章及保密制度的文章,均通过了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年度核验。两刊按计划、按时、按质认真完成了年度出版任务。 商业经济与管理全年出版 12 期,每期 2500 册,共 30000 册,全年共发表论文 173 篇,约 132万字, 学报全年出版 6 期,每期 1000 册,共 6

4、000 册,全年共发表论文 112 篇,约2106 万字,两刊总计发表论文 285 篇,总计 238 万字。(三)组稿约稿工作。今年杂志社除了在两刊各期刊登约稿启事外,主动向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两刊顾问、审稿专家约稿,约稿形式灵活多样,如上门约稿、电话约稿、利用参加学术研讨会约稿、电子邮件约稿等,组稿约稿工作初见成效。具有高级职称、国家级与省级课题的稿源明显多于上一年。2006 年商业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共收到稿件 2028 篇(不包括电子稿件) ,刊发稿件 173 篇,录用比率为 8.5%(约 12 篇来稿录用 1 篇) ,其中校内录用稿 30 篇,占发文量的 17.3%,校外录用稿 146 篇,

5、占发文量的 82.7%。国家社科基金或自科基金论文55(2005 年 40 篇) ,省部级课题论文 23 篇,两者合计占发文量的 45.1%(比 05 年增长 30%) ;副高职称以上文章 98 篇,占总发文量的 56%(比 05 年增长 8.2%) ;第一作者中具有博士学位作者文章 84 篇,占发文量的 48.6%(明显高于上年的 35%) 。2006 年学报编辑部全年收到稿件 467 篇,刊发稿件 112 篇,录用比率为24%(约 4 篇来稿录用 1 篇) ,其中校内录用稿 66 篇,占发文量的 58.9%,校外录用稿46 篇,占发文量的 41.1%。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 21 篇(05

6、 年只有 5 篇),占发文量的 18.8%;副高职称以上文章 52 篇,占总发文量的 46.4%;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文章 72 篇(05 年 30 篇),占发文量的 64.3%。(四)编辑审校工作。为了保证稿件评审做到客观、公正,进一步提高两刊质量,科学有序地做好编辑工作,杂志社 2006 年继续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和严格的审校制度,及时收集有关信息,认真听取作者、读者的意见,并及时与作者、读者沟通交流,严格把关,保证水准,精益求精。由于审稿过程采取责任编辑初审、审稿人匿名评审、编务会复审和主编终审,校对过程由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和主编一校、二校、三校、点校共同完成,因此,两刊的学术水平及

7、出版印刷质量得以保障。(五)发行宣传工作。 商业经济与管理是通过邮局发行的,但单位和个人直接向杂志社订阅的也不少,每月向国内外订阅单位和个人、作者、审稿专家、两刊顾问、交流单位邮寄 1480 册(不包括校内) ,全年邮寄 17760 册。 学报每月邮寄 700 册,全年邮寄 4200 册。为了反映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两刊对我校近年来获得的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如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3商贸研究中心” 、浙江省属首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中心”

8、 、浙江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浙江省 A 类重点学科“浙江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在两刊显著位置进行重点宣传介绍。对由我校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也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了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与知名度。(六)紧扣学校工作主旋律,全面展示我校教学与科研实绩。为了配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中心工作, 学报在教育学栏目连续推出教学研究专题,重点发表与本科教育评估方面的文章,同时有重点的推出特稿,全面反映我校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向校内外全面展示我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廖曰文、王圣录撰写的论文论基于女子战略的浙江工商大学办学特色 ,该文全面阐述

9、了“女子战略”的背景内涵及理论依据,归纳与总结了实施“女子战略”的举措,分析了实施“女子战略”的效果。该文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二、工作改进与创新本年度杂志社在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同时,力求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推出新栏目,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了进一步体现“商”字特色,全面反映我校在浙商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我校作为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 商业经济与管理从 2006 年开始推出全新的栏目“浙商研究” ,全力做好组稿、约稿工作,力争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使之成为在全国独一无二、比较有影响的栏目,并向名栏方向努力。同时精心打造“流通经

10、济” 、 “商贸物流”栏目,使之向名栏方向努力,增设“商法研究” 、 “人力资源管理”栏目,同时强化企业管理、统计方法与应用、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投资、财务管理与会计、旅游管理与营销管理等栏目,使刊物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学报在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方面,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与“管理学”栏目,同时学报从 2006 年起每年出版一至两期自然科学版内容,以反映我4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此,杂志社提前向各二级学院领导和老师以及校外作者做了大量的宣传与组稿约稿工作,同时聘请相关学院、相关学科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为杂志社审稿人与兼职编辑,以便按时按质出刊。(二

11、)加大组稿约稿力度,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二)加大组稿约稿力度,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两刊编辑不仅能按照真心、耐心、细心、尽心的要求,热情接待校内外作者、读者,而且能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机会,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约稿,使两刊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如杂志社专门派相关栏目的责任编辑参加中国统计学年会、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中国营销学年会、中国法学年会、国际儒学论坛等会议。两刊参会编辑主动向提交学术研讨会论文的著名专家学者约稿,对符合两刊要求的优秀论文陆续在商业经济与管理与学报上刊登,增强了刊物的学术性、独创性、前瞻性、应用性,提高了两刊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主动加强对外联

12、系与交流,加大两刊宣传力度,提高两刊知名度和影响力。杂志社充分利用参加全国高校学报编辑业务工作会议、全国财经院校学报工作会议等机会,主动与参会的国内四大文摘,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新华文摘等主编、首席编辑等进行交流与联系,密切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兄弟院校学报之间交流与联系,以扩大两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促进两刊的繁荣发展,提高办刊质量,提高刊物的知名度,扩大刊物的出版发行量,今年 10 月份商业经济与管理和学报在光明日报、 中国出版年鉴等全国性报纸和出版物上宣传介绍,社会反响较好。三、不足之处回顾一年的工作,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3、,但也感到管理水平、两刊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一)组稿约稿件工作相对薄弱,自然科学版稿源严重不足,特色栏目偏少。虽然两刊质量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名刊名栏等一流刊物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 商业经济与管理有一些特色栏目,但整体特色还不突出,没有充分体现刊物的定位。 学报由于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完全成型,法学研究稿件比5较充足,其他学科稿件明显偏少,组稿约稿工作相对薄弱,稿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自然科学版稿源严重不足,2006 年仅出版了一期自然科学版,这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正常的出版工作。(二)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杂志社网站从无到有,稿件信息处理数据库初步建成,但由于缺乏专

14、业人员维护、升级,许多报表需要人工编制,效率不高,还没有实现网上登记、查阅、统计、编辑、审稿,编辑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对外联系相对薄弱。杂志社目前正在探索在现有的办刊模式下如何吸取兄弟院校的成功办刊模式与办刊理念,但由于忙于编辑出版事务,这方面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一方面,与国内有关专业性学会(协会)以及相关国家级刊物、国内四大文摘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对相关信息、动向的掌握不够灵敏;另一方面,校外作者队伍网络有待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高水平的作者和名家队伍,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新的一年,两刊编辑工作任重而道远。杂志社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求是严谨为本,开拓创新为先”办刊理念,在编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努力改正我们的不足,勤奋工作、虚心学习、真诚服务,力争把两刊办成质量较高、在同类期刊中处于前列的学术性理论刊物。杂志社2006 年 12 月 18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