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7168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院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投稿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科院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投稿文單 位: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系 級:碩士班一年級姓 名:葉宗顯恐怖主義的系譜學:恐怖主義的系譜學:911 以後的美國官方論述以後的美國官方論述2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國家政策中心國家政策中心全球化下安全研究之解構與建構:全球化下安全研究之解構與建構:批判安全批判安全 、恐、恐怖主義與人口遷徙怖主義與人口遷徙計畫之部分成果。計畫之部分成果。恐怖主義的系譜學:恐怖主義的系譜學:911 以後的美國官方論述以後的美國官方論述摘要摘要恐怖主義,自從法國大革命以來,已經困擾著國家和國際關係有一段時日了;而 911 事件發生後,恐怖主義突然成為了國際之間最重要的軍事打擊目標。然而,

2、即使是自 60 年代以來,聯合國就嘗試著為恐怖主義下一個明確定義,但中之分歧和爭議之深,至今卻仍只能使停留在構想階段,在此情形下,美國政府如何的能夠迅速的鎖定目標?其所要打擊的恐怖主義是什麼?便是本文嘗試由小布希總統的論述中所欲深掘之問題。關鍵詞:恐怖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第三次大辯論、系譜學前言前言自從 2000 年 9 月 11 號兩架滿載乘客和油料的客機先後撞入雙子星大樓後(其實還有其他兩架客機,一架撞入了五角大廈,一架墜毀於賓州鄉間,但其等戲劇和象徵效果不像上述兩架那般,故似乎時常受到忽視),世界彷彿進入了,或者可以說被籠罩於一個新的紀元。相較於其他 20 世紀的重大國際事件,例如導致第一

3、次世界大戰的塞拉耶佛(Sarajevo)、二戰之前的慕尼黑(Munich)、埃及的蘇伊士( Suez)、以及越南(Vietnam)等,911 事件正如其名所示是以時間作為其標記,彷彿眾人能夠立刻的從字面上就體驗到此一事件具有著超越地理界線、全球性的經驗,這是一件發生在所有人所共居土地上的恐怖攻擊事件(Booth and Dunne, 2002: 1),它就栩栩如生的發生在我們的眼前,在我們的身邊。於是,我3們便可在許多學術文章或報章雜誌上看到:911 恐怖攻擊事件後,X 國和 Y 國的關係.;911 事件之後,Z 國的外交政策.;911 之後,.。一件發生在美國的攻擊事件,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斷

4、代史 ,這種地理和時間上的不對稱,是全球化和世界村的最佳例證嗎?還是人為刻意的選擇,希望使得此一事件成為一歷史性的紀念碑,以符合西方媒體或恐怖份子自身的利益呢?1這些問題尚可議論,然而恐怖主義一詞在世界各處卻已經可以琅琅上口了,雖然這樣的大眾參與討論誠屬可貴也是必須,但卻不得不對一股趨勢感到憂心,小布希總統在 2001 年 9 月 20 號赴國會山莊對參眾兩院發表 911 事件後第一篇正式的演說中曾提到過一句名言:所有國家,不論何處,現在都必須做出決定,不是跟美國站在一起,就是跟恐怖主義站在一起,從今天起,任何支持或庇護恐怖主義的國家都將被美國視為敵對國家。 2在這之中,恐怖主義似乎成為了一種

5、不證自明(self-evident)的事物,其是獨立存在於世界中,並可被客觀觀察到的,這樣的看法實與當前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實證認識論(positive epistemology)系統正好有不謀而合之處,也就是認為學者在做研究時,能夠獨立於人類社會之外,並對其現象做客觀的、價值中立的觀察,並進一步的歸納演繹出其規律性,希冀藉此來取得控制和預測的基礎,據此,理論和實踐作為兩者便可加以結合。於是我們也就不應驚訝於小布希政府官員以及一些學者對於恐怖主義會說出類似我們要如何如何的以各種方法(包括武力)來對恐怖主義加以圍堵、削弱,最後再加以剷除,就好像恐怖主義僅是一種疾病此種非人性的話語了。然而,筆者認為

6、當我們在討論恐怖主義時絕對不會是像我們說香蕉是黃色1 Derrida 認為 911 恐怖攻擊的發生乃是與西方的現代性有密切關聯,而這個日期的選擇是為了使人類的未來被一種危機和不安定感所困擾,詳細內容可參閱(Borradori, 2003: 85172)。2 小布希總統在 911 事件發生後,受邀至國會對參眾兩院和美國人民發表此篇演說,這是第一篇 美國官方對於恐怖主義教為完整和正式的論述。全文內容可至白宮網站瀏覽,網址如下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1/09/20010920-8.html。4的那麼樣的簡單客觀,因為恐怖主義不但是人類的實際

7、行為和實踐,且此一詞彙本身就隱含了道德上的惡劣性在其中,3任何對於恐怖主義的指涉必定都會帶有其價值判斷於其中。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當今討論恐怖主義時的矛盾就浮現出來了:一方面恐怖主義有其主觀性和特殊性,但另一方面在科學理性的影響,以及美國官方論述和實際採取作為的情況下,恐怖主義又要展現出客觀性及普遍性。 因此,本文將從此一角度出發,以小布希總統的官方論述為例來爬梳恐怖主義的演變,其目的不在為恐怖主義找出一個普遍定義,相反的,是要刻意展現出其特殊和偶然之所在。首先筆者循著國際國系學門第三次大辯論以來的爭議脈絡來打開對於恐怖主義議論的空間,接著筆者將簡短地介紹法國哲學家Michel Foucault

8、 所提出的系譜學(Genealogy )方法論,並藉此來描繪出美國官方在 911 事件後,對於恐怖主義概念的主觀論述過程,最後則是結論。國際關係理論第三次大辯論國際關係理論第三次大辯論國際關係理論自發展以來到目前總共經歷了三次系列的學科定義性(discipline-defining)之辯論,在 1940 年代到 1950 年代之間開始的第一波辯論,其重點在於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的辯論;第二次則是在 1960 年代所展開的對於國際關係傳統(歷史)和科學研究取向之間的論戰;第三次則是 1980 年代晚期以來至今構成所謂國際關係理論的後實證時期(post-positivism era)的論戰(Lapid, 1989: 235),第三次大辯論從一方面而言延續了前兩次辯論之目的,也就是持續地找尋更好的理論架構;從另一方面來說,與前兩次較為不同的是,此次辯論的核心重點在於典範(paradigms)之間的辯論,4也就是實證和後實證主義3 有學者認為恐怖主義本身具有兩項意涵,其一是負面的意涵,二者則是指索引的(indexical)意 涵,也就是恐怖主義必然聯接到言說者的觀點,也就是恐怖主義是在建立在與言說者對立的 意 義上。可參照( Kapitan, 2003: 47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