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6157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思想-孔子的思想“仁爱” 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 ,孔子的 “仁爱” 思想一方面带有时代和政治上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它表现出了对人的 关爱 ,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一思想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 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孔子仁爱思想内 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孔子的 仁爱 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孔子;仁爱;两重性;价值;和谐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 会将要脱胎的历史转折点上,他的思

2、想明显地带有时代特色。传统的思想文化给予他沉重的负担,而现实社会的变动又启发他一些新的见 解。他维护的是政治和宗法的双重等级秩序。一个思想家对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以及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态度 , 往往会从他的言论和著作中表现出来。孔子自幼艰难的生活境遇 ,使得他对民 众的疾苦充满了深切的同情 ,这从 论语 中的 “泛爱众” 思想 ,“富民 、 “教民” 思想就可见一斑。但是 “泛爱众” 的思想并不一定说明他是平民 阶级的代表 ,恰恰相反 ,他所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总体来看 ,孔子的 “仁爱” 思想是具有两重性的 ,一方面他明智地站在了封建贵族的立场上 ,使 得他的思想不像宗法贵族那样守旧;另

3、一方面他又不像新兴地主那样激进 对平 民阶层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尤其是后者 ,对于倡导 “以人为本” 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 “仁爱” 思想的历史价值认同关于孔子思想所代表的阶级 ,一直以来就有众多的争议。一般认为 ,孔子 是我国古代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 ,其思想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另 一方面 ,孔子的思想 ,本质 上更具有平民利益的色彩 ,其思想重心不是尽力去劝导平民以 “仁爱” 的修 养去顺应统治者的需要 ,而是在于劝导统治者应该以 “仁爱” 的圣人境界去 关心平民的生存和利益 ,呼吁社会稳定。以仁爱思想为基础 ,孔子提出了富民、 教民的利民政治方略和“为

4、政以德” 的 “德治” 思想。 (一)富民思想 孔子认识到要想使阶级矛盾真正得到缓和 ,必须采取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 的经济措施 ,这反映在孔子的经济思想上 “富民” 。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 ? 有若对曰: 盍彻乎 ? 曰: 二 ,吾犹不足 ,如 之何其彻也 ? 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 ” ( 论语 颜渊 )百姓生活富足了 ,君主自然就有足够享用的资源 ,所以孔子认 为 , “富民” 是国 “利” 之所在 ,君主为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老百姓能够丰 衣足食 ,安居乐业。孔子不仅提出了富民主张 ,而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去达 到目的 ,比如节

5、俭 , “奢则不逊 ,俭则固。与其不逊也 ,宁固。 ” ( 论语 述而 )“子曰: 道千剩之国,敬事而言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论语 述而 )要求统治者节约开支 ,减轻人民负担 ,支持人民的农耕 ,适时2地支配人民。同时孔子也主张要减轻民众过重的赋税 ,对此他提出 “施取其厚 ,事 举其中 ,敛从其薄” ( 左传 哀公十一年 )的政策。总之就是要 “择可劳 而劳之”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发展生产、 限制剥削的办法来 “富民” ,使 百姓在一定程度上过上富裕的生活。(二)教民思想 教民和富民一样 ,在孔子思想中是同样重要的 , “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 ? 冉有曰

6、: 既庶矣 ,又何加焉 ? 曰:富之 ! 曰:既富矣 , 又何加焉 ? 曰:教之 ! ”( 论语 子路 ) 。首先必须使民众的生活 水平提高 ,然后才能谈得上教化人民 ,这是先富后教。孔子提倡教化百姓 ,让百 姓懂得礼义道德。孔子创办私学 ,并坚持 “有教无类”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 教育的垄断 ,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孔 子的弟子来自鲁、 齐、 晋等不同国度 ,其中有贵族阶层的 ,也有来自平民家庭 的。孔子传授知识完全以受教育者的资质、 兴趣为标准 ,而不是以受教育者的 社地位、 财富状况为前提条件。在孔门中 ,许多出身卑贱的弟子都成为德才兼 备的人才 ,

7、如颜回、 子路、 子贡等。可见 ,孔子对于施教的对象 ,是完全平等 的 ,真正体现了孔子的 “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和他的 “仁爱” 思想。当然 ,孔 子的 “学而优则仕”思想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但是也不 能不承认它是对以血亲关系、 世卿世禄制的一个革命性的否定 ,对下层民众提 高自身知识修养 ,改变国家的选仕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三)德治理论 在政治领域,孔子的泛爱众的学说表现为“德政”即以德治国” ,这是他的仁爱 之心的必然表现。统治者是统治天下的人 ,统治者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 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做到模范表率的作用 ,用其至上品格来感染别人 ,才能使 天下

8、人真正归顺于自己 ,国家也才能安稳。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 ,则 民不偷。 ” ( 论语 泰伯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政通、 民和、国家得治。 “德政” 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在对待犯错误的人时主张 “德化” ,反 对刑罚。所谓“德化” 就是要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 不亦惠而不费乎 ? 择可劳而劳之 ,又谁怨 ?” ( 论语 尧曰 )通过惠民政 策 ,以其实际言行使人民受到感化 , “子为政 ,焉用杀 ?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 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 论语 颜渊 )所以 ,德政在维 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又博得了人民的信服。 二

9、、 “仁爱” 思想的局限性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 ,随着牛耕的普及、 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水利的兴修 ,各诸侯 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农业生产 力的新飞跃 ,导致了经济、 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 ,使我国由封建领主制社会转 变为封建地主制社会 ,但是在转变过程中 ,却充满着贪婪、 掠夺和暴力。其中 ,孔 子感受最深的是 “礼崩乐坏” 和新旧统治者的暴虐以及民众所遭受的战乱之 苦。基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孔子提出了泛爱众的 “仁爱” 思想。但 是 ,孔子的这种仁爱观是建立在封建等级社会制度基础之上的 ,作为当时社会存 在的反映 ,必然要受到等级制度的约束。主要体

10、现在“尊尊、 亲亲” 的局限 和礼制的局限。 三、 “仁爱”思想的内涵 爱人是 仁 的本质内涵,论语 颜渊 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3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 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 爱亲 开始的,论语 学而 中谈到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可以看出孝悌是 仁 的根本 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 是 仁爱 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 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 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 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

11、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无违 即绝对 服从礼的规定 对父母的生 死 葬 祭都必须用礼 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 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为 政 )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 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 是孝 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 道德要求 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为政 )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 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

12、善事兄长为悌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 泰伯 孝悌 是爱人的根本,孝悌是仁的前提 基础,仁是孝悌的发展扩充,于是孝悌就成了 孔子仁的最根本的内容。 2.爱众 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 因此孔子用孝悌作为行 仁爱 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 爱周围的更多的人,达到从 爱亲 到 泛爱众 的目的 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 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论语 乡党 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 孔子 所说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论语

13、 雍也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论语 颜渊 )就 是把爱博施于众 可以看出,爱人由 爱亲 而推至 爱人 体现了一种差等的爱由 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 这是 仁 由爱亲 而推及 泛爱众 的一个重要的伦理 升华。 (二)忠恕之道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 忠恕 之道 忠恕 之道是施行仁的根本途径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 道,忠恕而已矣 ( 论语 里仁 )忠 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 恕就是将心 比心,宽恕待人 按子贡的理解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论 语 公治长 ) 宋儒朱熹在 四书集注 中言: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

14、人为恕。 (三)恭 宽 信 敏 惠 论语 阳货 中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 宽 信 敏 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 信敏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 恭即庄重,是一种端庄 严肃的仪容态度, 孔子要求人做到 居处恭 ( 论语 子路 ) 貌思恭 ( 论语 季氏 )庄重就不致遭受 侮辱;宽即宽厚,指待人处事要宽容厚道,正所谓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论语 卫灵公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即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学而 )诚 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即勤敏,如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论语 学而 )强 调的就是勤敏行事,

15、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惠即慈惠,施行仁慈,慈惠就能 够使唤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宽厚 待人,礼让谦和;彼此以诚信相待;品格高尚,时时想助人,但需会助人,有4助人的能力与智慧,所以孔子提出仁者需要敏 ,机敏智慧地做事,高质量地做 事孔子把恭 宽 信 敏 惠看成是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 件。 (四)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 论语 颜渊 载: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 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 到了

16、仁 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那就是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 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这表明,礼的形式是由仁来规定的,仁 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形式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密切配合 融为一 体 克己复礼包括了两个方面,克己是个人修养的功夫,复礼是这种修养的标准 和要达到的目标,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 四、 “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孔子 的 仁爱 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 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 人人 到天人关系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 的 仁爱 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社会和谐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 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它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只有各种关系都配合一致协调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