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兵法管理史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5377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千年兵法管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千年兵法管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千年兵法管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千年兵法管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千年兵法管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千年兵法管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千年兵法管理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千年中国兵法管理史三千年中国兵法管理史作者作者:范卫锋范卫锋序序:读过孙子兵法的人,大多会产生两个疑问:既然孙子兵法如此伟大,那么, 在历史上,在那个连年战争的时代,据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的孙武,为何没有什么显赫战 绩?假如孙武死而复生,在今天出任一家公司的 CEO,他会用什么战略来经营? 孙子兵法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被无数的研究者两千年来注释点评,以至于人们将它 视作无所不容的万能宝库。可是,却越来越少有人知道, 孙子兵法到底讲了些什么?它 的核心在哪里?要弄清这点,必须回顾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弄清楚人类的几千年 兵法史,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脉络。早期的早期的“群殴群殴”战争战争早期的战争,是

2、氏族部落之间的拼杀,武器极其简单,甚至武器还和生产工具合而为一, 遇上打仗厮杀,整个部落全线出击,一场混战,剩者为王,除了用图腾鼓舞士气之外,谈 不上什么兵法。就像企业史上的家庭手工作坊时代,谈不上管理学。后来人多了,武器先进了,战争复杂了。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打了著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率领的盟军大胜,华夏文明奠定根基。那时还没有成文的兵法,连语言文字还在萌芽 期。后世流传的号称黄帝写的阴符经 ,无疑是“伪作”。除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 反昼夜,用师万倍”等个别句子外,基本是对宇宙、自然的玄谈。如果那时有一些战争经验 的口头总结,充其量也就像法约尔、泰罗这些人出现之前,工商业者的朴素经验

3、总结。不过,至少在传说中,兵法和管理的细胞,当时就已经开始发育了。用商业的术语来说, 开始出现松散的股份合作制(部族联盟)、出现部门功能分工配合(用指南车统一指挥,排兵 布阵)、用信息技术加强沟通(发明鼓传递情报命令)、宣传企业文化培养“加西亚”(假称王母 派玄女赐兵符给他、上泰山封禅)。到了奴隶社会,战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就是方阵和编队的出现。这与企业史上的泰 罗制出现、福特的汽车流水线诞生,具有同等意义。只有在方阵和编队出现以后,兵法上 最重要的概念集中兵力才有了可能性。没有经过集中和编制的兵力,充其量只是群殴。 即使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仍然是双方集中全部的兵力,然后全线出击,乱杀一气

4、。据 传姜子牙(姜太公)所著的六韬 ,也是“伪书”,姜子牙对周的贡献,更多的是政治谋略, 而不是军事战略上的突破。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兵法史上第一个伟大创造兵法史上第一个伟大创造中国人运用集中兵力思想,早于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32 年,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 城濮之战,晋军先引诱楚国的左军深入,然后集中晋国的上军和部分中军,歼灭楚国的左 军(楚军最弱的一支部队)。在西方,第一个运用集中兵力思想的,是古希腊名将埃帕米农达。公元前 371 年,他使 用密集楔形阵的新战术,打败了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斯巴达军队。恩格斯称赞他“第一个创 立了直到今天解决一切决战的伟大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是把兵力

5、集中在决 定性地段进行主攻。 ”在兵法史上的第一个伟大创造集中兵力思想出现之后,第二个伟大创造攻击敌 人弱点紧随着来了。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攻入空虚无备的意大利北部,集两者之 大成,遂成一代名将。时下流行的所谓绕开血流成河的红海,开辟蓝海的“蓝海战略”,也 是“避实击虚”战略的企业版本。集中兵力、攻敌弱点的战略如此有效,一旦出现就飞速发展。预备队(中国兵书中称为 “握奇”)出现了,公元前 48 年,恺撒在法萨卢斯会战中,使用了预备队,决定性地击败了 庞培;更复杂的阵法(如握奇阵、八阵图)也出现了。孙膑的围魏救赵战役,更是把集中兵 力、攻其虚弱的战法用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围魏救赵之战,还

6、有一个新的元素攻 打敌人的重心。孙膑直接进攻魏国的首都这一战略重心,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敌 人“所必救”,抓住了战争的咽喉。至此,贯穿后来人类战争的主脉络, “集中优势兵力,攻 打敌人的虚弱重心”,就浮现出来了。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 孙子兵法出现了,有幸前 无古人,可惜后无来者。孙子十三篇兵法,其核心正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孙子十三篇兵法,其核心正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 “用兵之法,十则围 之,五则倍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种近乎“惟数量论” 的论断,说明对孙武集中优势兵力的坚信;必须进攻敌人的重心,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 不得

7、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尽管要进攻敌人的重心、要害,但又必须设法使这个重 心虚弱,至少是相对虚弱(相对于自己集中兵力所产生的优势而言),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 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 之所与战者约矣。 ”死水微澜的战国后兵法死水微澜的战国后兵法令人遗憾的是,从战国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科技水平一样,一直没能产生重大突破。最后一部有影响的传统兵书,是蔡鄂从曾国藩、胡林翼的著作中 辑录出来的曾胡治兵语录 ,无非是对前人两千年兵法的归纳总结。在曾胡治兵语录中,带有浓厚的宋明理学的治兵之术占有绝大部分,看来,士气问 题是

8、当时军队面临的严重问题,相信“政治因素”、 “人的因素”重于一切的思想,也有充分体 现。其中很多属于管理学范围,如“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 急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诸如此类。在战略思想方面, 曾胡治兵语录对集中兵力的认识,体现在“临阵分枝,不嫌其散, 先期合力,必求其厚”,深得集中与分散的真义。而对于战争的速度问题,则不像孙子兵法 极力强调兵贵神速,而是强调“稳扎猛打”,因为当时的清军,根本不具备“兵贵神速”的条 件,哪怕真的快速挺进,那只是失败的捷径。曾国藩就靠着坚持“稳扎猛打,合力分枝”八 个字,打败了太平军。在西方,恺撒之后直到中世

9、纪末期,社会和科技死水微澜,兵法也基本没有突破。中世纪 之末,战争开始进入热兵器时代,军事天才们的思想,也爆炸式地产生了。集拿破仑战略 思想之大成的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提出史里芬计划的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提出 海权思想的马汉、 “装甲兵之父”英国少将富勒、 制空权作者杜黑以及直到 1996 年写出 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的哈伦?厄尔曼,都是在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上,创造性地 发展兵法。然而,究其精神脉络,仍然不脱离“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虚弱重心”这条主线, 因此,也就不再多说。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些西方现代兵法,在理论本质上,并未超出孙子兵法的范畴。 问题在于,实践孙子兵法的战略所需要的条件,

10、只有在近几十年才慢慢具备。所以说, 孙武并没有取得显赫的历史战绩并不奇怪,这丝毫无损于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超 前的战略思想家。那些杀人无数、横刀立马、驰骋塞北江南的名将、猛将、勇将,其中又 有几个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如此启迪?孙武的致命难题孙武的致命难题孙子兵法的问题,就在于它太完美、太超前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只是纸上谈兵的 高手,所以他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显赫战绩。究其原因,其实是孙子兵法的战略需要许 多条件,这些条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冷兵器战史上,从未具备过。同理,假如将孙子兵 法用在企业中,仍将受到客观条件的困扰,稍有不慎,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为其所 累。孙子兵法所面临的条件难题,在它

11、与战争论的区别中可见一斑。致命信息致命信息孙子兵法把情报、信息的完备和真实,视作指挥者的第一要素。 “知己知彼,胜乃不 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武强调战前必须“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 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每家公司都希望能掌握竞争对手、消费者、市场的每一个情报和细节,可事实上,我们 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于消费者和市场,知道得又是何其之少,而它们的变化又何其快。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对于情报和信息,是很悲观的。他认为, “战争中得到的 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 ”更可怕的是, 有时候“

12、一个情报支持、证实或补充另一个情报,最后,他不得不匆忙作出决定,但是不久 又发现这个决定是愚蠢的,所有这些情报都是虚假的、夸大的和错误的。 ”随便问一个企业 的 CEO 就知道, “知己”尚且不易,更不用说“知彼”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信息化。美国五角大楼总部可以对每个士兵的战场环境,通 过卫星和士兵身上的装备进行实时观察,并进行指挥。麦当劳有一项计划,准备在几年内, 在全球每一家麦当劳店都装上摄像系统,美国总部将可以实时监控、管理每一家麦当劳商 店的运营。致命速度致命速度除了信息,还有速度。孙武认为,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 也。 ”它对那种举全国之力而战,旷

13、日持久的消耗战极其反对,认为那样会“屈力中原,内虚 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然而,人在战场,身不由己。尽管拿破仑、希特勒也都认同速 度的重要性,甚至以“闪电战”而著称,还是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在俄罗斯的漫长消耗战,最 终如孙武所预言的弹尽粮绝而失败。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进攻敌人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进攻敌人的“虚弱重心虚弱重心”,但是,只要战线稍长,对方一旦赢得时间,但是,只要战线稍长,对方一旦赢得时间 有了喘息之机,反应过来之后,立即会集中资源和兵力,维护被攻击的重心或者原来的虚有了喘息之机,反应过来之后,立即会集中资源和兵力,维护被攻击的重心或者原来的虚 弱环节,重心更重,弱点变强,双方就会陷

14、入消耗战弱环节,重心更重,弱点变强,双方就会陷入消耗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正是如此, 二战在最初的闪电战、偷袭战之后,也重蹈覆辙。孙子所讲的“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 地也”的理想情况,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难出现的。虚虚实实虚虚实实在另一部古代经典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李世民对李靖说,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 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 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于虚实篇 ,举世公认。以实击虚, 是孙武的核心理念。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要想以实击 虚,就必须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办法,是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 使敌人无法知道该在哪里“集中”,而把敌人的

15、意图和形势判断清楚,用自己的“集中”进攻 敌人的“分散”,实现以实击虚。 “(敌人)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孙武强调“以实击虚”,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推崇“以实击实”。克劳塞维茨强调 歼灭敌人的“重心”。 “第一个主要原则是把敌人的力量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个重心,如果可 能,归结为一个重心;同时,把这些重心的打击归结为尽可能少的几次主要行动,如果可 能归结一次主要行动;最后,把所有的次要行动尽可能保持在从属的地位上,总之,第一 个主要原则就是尽可能集中地行动。 ”要攻打重心,就要集中兵力, “除了努力扩充兵员以外,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

16、则是集中兵力”, “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而且, 他还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情结, “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 ”当年 IBM 的小沃森倾其所有豪 赌 360 机型,就是一次典型的克劳塞维茨式决战。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歼灭重心的愿景,成了一战噩梦般的阵地战和消耗战。然而,一 战后,飞机、坦克、航母、潜艇、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时间、空间距离 阻碍集中兵力的最大困难消失了,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又使得判断敌人重心更加准确(尤其 是对于美军而言)。因为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而言的绝对优势,使得运用诈术、分散对方 兵力形成相对优势这套手段,已经不太重要。换句话说,使自己变得强大,比令对方相对使自己变得强大,比令对方相对 削弱更为重要削弱更为重要,其实,这种着眼于比战争更高层次的“大战略”,正是孙子兵法的本义 之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在几千年的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