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5209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耿庄小学 :苑琴静各位领导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体会”九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

2、和理性的基础。二、 学生分析:针对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分析: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只是还不能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三 教学目标为此,我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并掌握溶解的概念是固体放入液体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能持久均匀的分布在水中的现象。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

3、的物质分离出来。2、技能目标:学会观察和描述食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并能规范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难点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食盐、沙和面粉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来突出溶解概念这个重点,再就是探究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及滤实验的规范操作突破难点。使之在整堂课中重难点明确。五 教学准备为了是学生在课堂顺利的进行实验操作,我会在课前给各个小组准备好:烧杯、玻璃棒、漏斗、漏斗架、滤纸、水、食盐、面

4、粉、沙、记录纸等实验材料。六、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课一开始,我会先通过调制糖水,让学生观察并品尝,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糖到哪里去了?水为什么会变甜?进而引出溶解的概念,揭示课题,让学生轻松的进入课堂。这个环节我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尝试、观察所要研究的科学现象,学生在惊奇、兴奋中萌发了探求理性认识,这样的导入不仅能为讲授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

5、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问题,探索规律。二 设计实验 展开活动“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呢?”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实验活动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我给他们准备好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并且记录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让学生去自己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沙子和食盐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了解溶解的概念.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第一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这一层次的认识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老师又给以明确的肯定,帮助学生强化已有的认识,但教师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描述性的、实例性的

6、定义,只是肯定了学生自发认识中的正确部分,因此这是一个学生在非教育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认识,是一个有待发展的认识。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那么面粉在水中是否也能溶解呢?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判断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并且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我估计学生能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仅仅靠观察有时候也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溶解,而需要更为科学的方法,那就是用过滤来判断了。三 探究实验 过滤的过程怎样进行过滤呢?引出了本课的难点,我

7、出示课件,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一边做一边讲解-“两低两碰”:两低-(1) 、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2) 、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两碰-(1) 、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2) 、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我演示完以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 “两低和两碰”这个规则,学生不需要一定掌握,只要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即可。在做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溶解的两个特点 (1)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中没有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观看实验的模拟操作,把学生的眼、耳、

8、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 课后延伸 、 开阔视野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你们认为空气容易溶解在水中吗?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思想。总之,本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尝试,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9、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所学知识点,我会作出以下简单明了的板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 溶解情况 过滤食盐 能溶解 不能分离 沙 不能溶解 能分离面粉 不能溶解 能分离最后我再谈谈对这堂课的教学体会: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节课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对比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以及探究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分析判断、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得出结论等科学研究过程,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实践经验,学到了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的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他们的动手实践、实验观察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从而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