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508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呼唤生态的评价体系(-来自教育前沿的报告)王振全楔楔 子子任何事物都需要客观的评价,这是唯物史观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是正确引导事物发展的需要。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人类,更需要自觉地实 事求是地评价自身的一切行为,务使他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无 庸置疑的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我们的许多上层建筑却远远地被抛到了 实践的后面,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不能不让人用“滞迟”来形容之。甚 至某些领域的意识形态成了实践的沉重桎梏。不错,意识形态来源于实践,但 必须在历史的螺旋上升式发展中又要高于实践,借以指导实践,从而成为实践 的牵引力,否则,就丧失了它生命的本意。我将即要展开的

2、话题放在如此宽泛 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背景中,无非想突出的话题的重要和表达我对于我所探讨的 领域的命题的沉重心情。表表 征征北京大学,全国性的高等学府,在招生时公开歧视性的政策:北京以外的 考生必须以高于本地生 40 分方可录取。这是典型的封建、闭关锁国之举。问及 为什么这样,答曰为了给予本地生以公平。说什么北京的教育趋向于素质,外 地的教育趋向于分数。答词简单明了。言下之意,我们录取的参照是分数,我 们教出的却是素质;而外地的教育则似乎刚好相反-高分低能。不对外提高 门槛不足以示公平。这里,我们不要将目光停留在表象上的 40 分,其背后其实 是对学生评价体系的不公。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的录取标

3、准不一,更徨论 不同的学校的录取标准了。我就想起十四、五世纪的欧洲的情形:跑到这个州 那个州考大学,甚至跑到整个欧洲的角角落落上大学,似乎全无界限,也不知 那时的欧洲的大学对外提高了多少分。比如社会主义思想启蒙者莫尔,1476 年 生于英国,14 岁进入牛津大学读古典文学。也不知他跑到异地考了多少分,学 校提高了多少分录取的,他出示了了“户口簿”没有。会写诗的歌德 16 岁时奉 父命进莱比锡大学读法律。有趣的是 22 岁的他却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学院。转学、 异地都有了。不知是否被提高考分录取还是怎么的。相反,我知道的,欧洲的 许多大学常常会采用实用的录取方法,并没有要出示地域性的“户口薄” ,从

4、而 录取了许多天才,这些天才在后来被证明确实是引领人类前进的导师。所以欧 洲有了文艺复兴。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我们录取的方案完全滞后于教育的实际。 评价体系不适应教育当前形式,这是我们的莫大悲哀,是历史悠久的泱泱科考 大国的切肤之痛。教育科研人员干什么了?只忙于用于笔试的试卷方寸之中? 这样的不公在中考也普遍存在。各地市特别是沿海较发达的地市对外地生 报考本地的公立学校,既要提高分数线,还要交所谓的“择校生”的“择校费” 。 择校费一般一学年一万元 RMB(年学费才 5 千元 RMB 左右) 。是的,这叫本位主 义,我叫它“圈地运动” 。他们首先或许防止本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其次 就是怕外籍

5、考生挤占了有限的学位,使本地户籍考生大面积地流失于公立高中之外。最后就是赔本教育使受惠者仅限于本地户籍学生。种种条条框框,无疑 限制了人才的市场性的也是自然的流动。人为悍然地阻止事物自然的发展,已 让我们尝够了如此做法的苦果。但我们还是不曾从刻骨铭心的伤痛中清醒! 上面所述皆是大面上的。往深处究寻,得到的或许更能刺痛我们的已经冰 凉的心。我所在的地方,虽然也在喊着素质教育,要坚决革去应试教育,但实 际上,各高一级的学校录取的方式却没变,或者迁就一点说,没有什么实质性 的变化,即依然唯分数是举,大搞三率(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 。尤其是公 立与民办学校倒挂的地方(民办大大多于公立的) ,民办学

6、校的生命线就是高一 级学校的分数线(这里尽管有来自对社会即家长的无奈) 。为了生存,民办学校 不得不暗渡陈仓,冒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或者“欲抱琵琶半遮面” 地搞应试,或者搞所谓的“两手抓” ,即他们所说“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扎扎实 实地搞应试” 。这样,无疑就大大压缩了改革的空间。僵化的教育模式下,许多 学生被单一的评价扼杀了天赋,以至于厌学、逃学,甚至淡化生命意义因此漠 视生命。在学校的统一思想里,教师也必须把分(是学生的命根)当作自己的 命根。如此一来,学生的天性与老师的指向在很多地方发生抵牾、碰撞、对立。 我们的改革的初衷也就所剩无几了。我们的学生都被我们教得越来越少越来越 笨了(

7、成了应试的机器) ,其大脑充斥着做题要分数,哪里还有创造性思维存在 的空间? 策策 略略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作为人类持续发展的后劲学生也在向三维甚至多 维化发展。从电脑单机到万维网的覆盖,如果说是发展宽度的拓宽的话,那么 万有引力到量子力学就是向精深发展。无论是对人类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探索, 还是转而对人类自身(基因与遗传、生命的克隆)的重新审视,都说明人类正 在朝向多维方向推进自己有益的探索。作为塑造人、人才的教育,又岂能追求、 满足于单一评价体系?那岂不是禁锢人(集体名词)的多维发展?那样绝对是 历史的倒退! 目前之计,乃是毫不犹豫地紧跟课改,从教育教学策略本身和学生评价两 方面,深入地进行全

8、面改革。首先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化的教育评价 体系,因为他是指挥棒。我认为应紧贴课程改革(因为目前它是比较科学的) , 使评价体系面向每个个体的自身可塑性发展,面向每个个体的多维潜质的提高。 即彻底摒弃唯分数评价,屏弃分数的唯笔试评价,屏弃笔试分数唯客观题的评 价。评价中,增加自主的主观的选择和判断力的表现成分;注重方式方法(而 非唯结果论)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提高评价体 系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权重。不要使诸如高尔基、贝多芬、巴尔扎克、爱迪生、 诺贝尔等类似的人物(没经多少学校正式教育)经学校教育、评价之后成了 “不及格生” 。其次,是教育者本身的改革(请允许我使教

9、育评价体系暂时游离 于“教育本身”之外) 。1、教师的耐力。在目前教育实际需求与教育不科学评 价的夹缝中求生,我以为,这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勇气、不为利禄所撼动的能 坚守净土的良知和无比的定力。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大氛围里,学生的健康成长 难,教师的教育价值取舍也会摇摆于孩子成材的自身诉求与自己成名之间(当 然不排除二者的重叠) 。这种坚守是有极限的甚至是脆弱的。我们决不能残酷地 让我们的教育者做有损于学生自身诉求、两败俱伤式的坚守!2、因势利导。在 学生健康成长需求的教育与自上而下的主观的畸形教育理念这一对立矛盾面前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改革目前的不合理的评价方略迫 在眉睫。我

10、以为要根据课程,积极展开各科的既有特色又与其他科相联系的评 价体系研发。其中要紧紧依靠一线的教育单元(单位或教师个人) ,而非脱离实 际的所谓的“上层建筑” 。必要时,研发机构可以建到学校里去。比如语文的评 价方向可以是:预习能力与结果、课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作业 完成与态度、学习习惯与方法等。项目可分为摘抄笔记、资料搜集与整理(剪 报和摘抄) 、读书心得、朗诵、课外书阅读、讲故事、演讲、书法等。这些项目 根据实际,可一天一评、一课一评、一周一评、一月一评等多种阶段性的评价, 期末再结合过程形成终端性评价(包括分数) ,一起作为某学生某学段终结性评 价。在各科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形

11、成性评价,而且要注重之。它应类似于 “成长袋” ,比如每个学期中的评价、期末总结性评价、学段性评价等一套连贯 的评价体系,并且把这种评价的建立、健全与健康运作要作为审核学校的重要 要素之一。非但如此,之后还要将该评价所产生的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考核录 取学生的重要依据,而非才只占 1%的左右的比重。我认为这种比重应根据学校 实际可占到 50%左右也不为过。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更应增加权重。也许高一 级学校对此不大放心,我要说任何朝代的任何领域,他律与自律永远都是必要 的。如果连教育界都丧失了对教育前线的信赖,又何以让我们教师教孩子们诚 信?或许正是这种对诚信的无视和油滑,才秧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的缺

12、失。可 以放手学校、教师去评价学生,因为他们最有发言权。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当 然要想办法将管理措施跟上去,即管理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行为,对其可信度进 行再评价。我想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中肯定要增加一些道德素养(非智力因素) 等无法量化只可描述的成分。这对于新时代的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 这些涉及做人、立人。也就是这些素质往往被拒绝在考试之外。由此所引起的 社会诟病已与日俱增。这些遗留在孩子身上的硬伤,不久将变成国家的阵痛。 (但据我所知,也有些学校矫枉过正而唯“钱”是录,不论其成绩与特长甚至 品德。这样对品德与学习能力的漠视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 关于如何建立各科的较为科学的详尽的评价体系,

13、尚需同仁共同探索。但 既然是个体系,就必须科学周密。研发的过程是漫长的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 此需要国家的投入和大力扶持,也需要攻关者有严谨、负责任的态度,更少不 了广大师生评价和监督。 尾 声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开发每个人的种种潜力,即多极开发。霍 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性智能”理论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必须是 多元的,因人而异的。北京教育科学院基教所王唯教授说:“学校发展不以牺 牲学生的未来发展、长远发展为代价。 ”每个人有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领域使得 他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专门的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以“尊重 每一个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培养才能”为宗旨,可以制定有利

14、于全体学 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制度,这也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好诠释。形成性评 价,建立过程、结果和谐统一的新平台。形成性评价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 况,真实、深入地再现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 重要的价值。 “立足过程,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 进步和多方面发展,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呼唤这样 的评价制度,教育呼唤这样的评价体系,需要解放和发展的学生更迫切需要这样的评价体系。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再等了!中国等不起!孩子们等不起!让 我们一起努力使孩子们释放最多的能量,演绎最多姿多彩的成长历程!使学生 的优点得到更全面更科学地认可!王振全2006.06.11(tel :15814467958 Email: 394021470qq.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