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4915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大麦虫人工养殖技术大麦虫,又称超级麦皮虫(superworm, zophobas morio) 原产于南非及中非,是我国近年来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优良饲料昆虫品种。早于 1985 年便开始在美国进行人工繁殖,现在世界各地把它普遍作为喂饲爬虫类、鸟类及鱼类的食物。最大体长达 5-6 厘米,比一般黄粉虫(Mealworm, Tenebrio molito)个体大 34 倍,成虫繁殖量也比黄粉虫多 3 倍以上(每只雌性大麦虫经交配后可连续产卵 600 至 1000 粒,而黄粉虫最多不超过 300 粒) 。大麦虫的幼虫含蛋白质 51、含脂肪 29,并含有多种糖类、氨基

2、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质磷、铁、钾、钠、钙等,营养价值远远超过蝇蛆、蚯蚓、黄粉虫和蟋蟀等昆虫饵料,加上它外皮较软且易于消化,适口性好,是养殖各种龙鱼或观赏鱼、观赏鸟、棘胸蛙、鳖、蛇等稀有动物的绝佳饵料。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珍稀畜禽和特种水产动物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当今,由于蛋白质饲料资源相当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对大麦虫的开发与利用,势必作为今后解决蛋白质饲料来源的主攻方向。它不断可以直接为动物提供高档蛋白饲料,也可以为人类提供蛋白食品。大麦虫产业化养殖因其投资少、技术简单易学、适合工厂化生产和家庭养殖等优势,被许多昆虫专家称为是继家蚕、

3、蜜蜂、蝇蛆和黄粉虫之后,最有希望的新兴昆虫产业,养殖前景十分看好。 大麦虫养殖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养殖业,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源、节空间、节人力的“五节”特点。解决蛋白质饲料来源,将人工饲养昆虫作为的主攻方向,大麦虫的开发即是突出代表之一。一、基本简介 大麦虫的幼虫含蛋白质 51,含脂肪 29,并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铁、钾、钠、钙等,营养价值远远超过蝇蛆、蚯蚓、黄粉虫和蟋蟀等昆虫饵料,加上它外皮较软且易于消化,适口性好,是养殖 石蛙等稀有动物的绝佳饵料。 二、形态特征 大麦虫近年从东南亚国家引进,是一种步甲科种类的幼虫。老熟幼虫最大体长 6 厘米左右,比一般的黄粉

4、虫长 23 倍、大 3-4 倍,产量是黄粉虫的 5 倍以上,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幼体蟋蟀和黄粉虫。雌性成虫体形比雄性成虫个体明显偏大。由于它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同类科目的其他昆虫。由于大麦虫个体大,营养丰富,随着生产养殖技术的成熟,大麦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活体饵料,逐步将发展成为与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相当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三、生活习性 大麦虫喜干燥,生命力强,并耐饥、耐渴,全年都可以生长繁殖,以卵幼虫蛹直至羽化为成虫的生育周期约为 100 天左右。温度在 6以下时进入冬眠,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1830,39以上可致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 60%70%较适宜

5、。大麦虫的卵外表为卵壳,内层是卵黄膜,里面充满乳白色的卵内物质。卵期710 天。在 2632下成虫产卵最多,每只成虫最高可以产卵1000 粒左右,质量也高,19-25产卵只有 500 粒左右,低于 15-18只有 150 粒左右,低于 14很少交配产卵,低于 10不交配产卵(目前有的人说产卵量仅为 150 粒左右不知是饲养技术问题还是品种问题) 。大麦虫喜欢群集,室温 13活动取食,5以上仍能生长,以 25-32的温度生长最快,39以上则会造成大批死亡,幼虫和成虫有大咬小的残杀性(观察的结果是:在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的情况下、饲料缺乏、密度过高、湿度过大的情况下) ,幼虫有时也把蛹咬

6、伤。因此,要将同龄的虫、卵、蛹、成虫筛出,放在各自的容具中饲养 幼虫生长过程中,体表颜色先呈白色,蜕第一次皮后变为黄褐色,以后每 46 天蜕皮 1 次,幼虫期共蜕皮 6 次。幼虫 30 日龄体时在饲料中化蛹,化蛹时将头部倒立在饲料中,左右移动摩擦头部进行化蛹,室温 20以上,蛹经一周时间蜕皮变为成虫。虫刚羽化后翅白色而较软薄,12 天后变硬转黑褐色。喜在夜间活动,爬行迅速,不喜飞行。羽化后一周产卵。大麦虫幼虫每公斤约 700-800 条,雌雄比例 6:4,可产卵雌虫有 400 条左右,每个雌虫产卵以最少 200粒计算,经 34 个月饲养可产幼虫 80000 条折合 100 公斤以上。 四、大麦

7、虫养殖技术饲养大麦虫的场所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的屋里,光线不宜太强,保持温暖,最适宜温度是 1830,相对湿度 70。夏季气温高时,洒水在地上降温;冬季要保温,以保证大麦虫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成虫的饲养:成虫羽化后 611 天开始产卵,会有连续长达 50 天以上的时间产卵,喂养的好连续产卵可长达 45 个月直至死亡。先在饲养筐中底部放一个特制的筛子(筛子采用 3 目不锈铁丝制作,面积与筐底相等,主要的作用是快速分离成虫和卵块) ,在筛子上洒上成虫的食物,成虫产卵 3 天后,将下面的筛子提起,轻筛一下,虫卵和麦麸等就全部掉下去,筛子上面剩下的就是全是成虫,马上将筛子连同成虫放入另外一个

8、养殖筐中,加入成虫的饲料继续给成虫产卵(成虫就是产卵在饲料中的) ,如此周而复始;一周后孵出幼虫,把小大麦虫倒在盛有麦麸的饲养容具中饲养。也可将成虫放在一张白纸上,撒些糠麸在纸上,任成虫产卵,每隔二三天换纸 1 次,成活率一般有 90以上。这种操作方法大约 7-10 天应给成虫换料 1次,换下的料中可能有卵料,不要马上倒除,集中放好,待卵块孵化出来后采用饲料引诱的方式集中收集到另外的饲养框中饲养。每次取卵后要适当地给成虫添加青料和精料,及时清理废料或蛹皮。饲料配方饲喂方法见后面介绍。成虫喜欢晚间活动,所以晚上多喂,青料可直接投放在饲养容具中,让大麦虫自由采食。夏季气温高, 幼虫生长较快,蜕皮多

9、,要多喂青料,供给充足的水分,可喂些菜叶、瓜果等。气温高时多喂,气温低时少喂。幼虫初期,精料少喂,蜕皮时少喂或不喂,蜕皮后随着虫体长大而增加饲喂量。也可把精料用水拌成小团,切成小块放在网筛上让其自由摄食。一天的投铒量以晚上箱内饲料吃光为限。采用早、晚投足,中午补充的办法。在幼虫饲养期投料要注意精、青料搭配,前期以精料为主,青料为辅,后期以青料为主,精料为辅。未成龄幼虫要多喂青菜,对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有利。有的老龄幼虫在化蛹期以后,食欲表现较差,可加喂鱼粉,以促进化蛹一致。幼虫因生长速度不同,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按大小分箱饲养,一箱可养幼虫 30004000 只,老龄幼虫 20003000 只。

10、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密度及时分箱饲养,降低饲养密度,因为密度过高就会引起大麦虫的相互残杀。当幼虫化蛹时多投青料,有利于化蛹及蛹后的羽化。每天要及时把蛹拣到另一盒里,再撒上一层精料,以不盖过蛹体为宜,避免幼虫蛟伤蛹,保持温度和气体交换。五、大麦虫的饲料配方 1.幼虫的饲料配方:麦麸 75%玉米粉 10%,鱼粉 2% 2.成虫的配方:麦麸 50%,鱼粉 4%,中猪全价饲料(或大鸭全价饲料)15%,发酵的秸秆或统糠 26%,食糖 4,混合盐 1%。2.成虫的饲料配方另外添加饲用复合维生素(金赛维)50 克,猪用预混料(百日出栏)80 克,饲用混合盐 250 克。 ,可延长成虫寿命,提高产卵量。 六、经济价值 大麦虫体形较大,体壁甲壳质所占比例较小,利于饲喂对象的消化,另外大麦虫活动灵活,较耐低温,非常适合石蛙的生长需要。完全可以替代蚯蚓、黄粉虫等活体饵料。七、发展前景 大麦虫于 2005 年刚从国外引进试养,各地在生产养殖技术上,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之中,所以在我国尚未形成规模产量,而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年来以石蛙等特种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亟需大麦虫这类个体较大、营养较为全面的活体饵料进入市场。促进各类特种养殖业发展 。相信不久就会慢慢地取代目前黄粉虫养殖的大部分市场,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